中唐 · 敦煌莫高窟第159窟 · 吐蕃赞普礼佛图中的传统服饰

欢迎投稿留言交流



敦煌莫高窟第159窟 中唐 · 吐蕃赞普礼佛图

公元7世纪,西藏高原上吐蕃王朝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吐蕃国王松赞干布以佛教为国家的信仰基础,将各部统合起来,急速扩张了自己的势力。公元8世纪中叶,唐朝首都发生了安史之乱,吐蕃趁虚而入,攻占了敦煌。

从公元786年开始,敦煌处于吐蕃的统治之下,第159窟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凿的,是吐蕃统治时期的代表洞窟。这个窟中保存着当时统治敦煌的吐蕃国王的形象。
敦煌莫高窟159窟入口的左右两侧绘有互相问答辩论的维摩诘和文殊菩萨,也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维摩诘经变》。他们的精彩辩论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观看。
(图一)敦煌莫高窟第159窟 · 吐蕃赞普礼佛图
图一是位于东壁南侧维摩诘下方的吐蕃赞普礼佛图全景图,吐蕃赞普正在与各国王子一起听法。

(图二)敦煌莫高窟第159窟 · 吐蕃赞普礼佛图局部

图二为局部图。整幅壁画保存完好,细节比较清晰。

(图三)李其琼老师1960年临摹的《吐蕃赞普礼佛图》

图三为2016年在北京太庙举办的“文明的回响 · 穿越敦煌”大型艺术展览中展出的李其琼老师1960年临摹的《吐蕃赞普礼佛图》。走在队列最前的是吐蕃赞普和侍从,左数第四身是赞普,也就是当时统治敦煌的吐蕃王。吐蕃国王周围有许多侍从随行,仿佛吐蕃宫廷的情景,有的为国王撑伞盖,有的持香炉,呈现出信奉佛教的吐蕃统治者信仰文殊菩萨的情况。

(图四)李其琼老师1960年临摹的《吐蕃赞普礼佛图》局部

图四为李其琼老师临摹的局部图,其中位于图左侧的是赞普,位于图右侧的是在身后为其撑伞盖的侍从。

赞普头戴红色朝霞冠,平顶,上系红抹额,脑后结系,露出向下垂的头巾角,冠帽与头发相交处有一道白边,似是露出帽子的内衬。耳两侧束髻,红色发绳交叉固定。颈戴红色圆珠链饰。身穿白色左衽翻领袍,领口内露出深色交领襦衫,肩披灰黄色大虫皮(虎皮或豹皮)云肩,长袖几乎垂到地面,袖端饰虎皮袖缘。腰系革带,上有间隔的红色銙状小环。袍身侧面从髋部即可看到开衩,从开衩初可见内穿的深色上襦,下着的绿色红缘重裙,以及重裙里面穿的白色裤子,足蹬乌皮靴。左后腰佩短刀,刀柄上方可以看到翻领处有一红绳打结,左端隐于翻领内,右端似绕到背后,是典型的西藏礼服穿着方式。

(图五)李其琼老师1960年临摹的《吐蕃赞普礼佛图》局部

图五为李其琼老师临摹的局部图。其中位于左侧的是整幅画面左数第二身正面站立的侍从。其服饰与赞普服饰一致。

位于右侧的是整幅画面左数第三人,身穿长袖藏袍在前面引路的大臣,他背面站立,侧头向右回望,提供了吐蕃服饰背后形制的珍贵图像资料。背面侍臣的朝霞冠,冠顶为白色。头巾角向上竖起。头发分梳,并在颈后连接成环状,右侧发绳上系有一个白色绒球发饰。可推测赞普头发后侧也是如此造型。此人身着似为红色翻领袍(现已氧化为棕红色),肩上也是大虫皮云肩,及地长袖的袖缘也饰有大虫皮。革带上佩两把短刀,并系蹀躞七事。袍身背面正中有缝合线,腰下开衩。后背中缝有对称的双色小三角形,可能是坠挂在云肩上的装饰。

(图六)李其琼老师1960年临摹的《吐蕃赞普礼佛图》局部

图六为李其琼老师临摹的局部图。此人手持香炉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其服装形制基本与其他人一致。同样耳两侧束髻,红色发绳交叉固定,但无头冠。身穿白色左衽翻领袍,领口内露出白色左衽交领襦衫,肩披黑色云肩,袖端饰黑色袖缘(此人云肩和袖缘无法确定其材质)。腰系革带,袍身侧面从髋部开衩,足蹬乌皮靴。左后腰同样佩有相同形制的短刀。
画面中的赞普与大臣在冠帽、发式、服装方面的形制基本相同,其他各国王子的服饰形式和穿着方式则多种多样。

来源:诗词天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