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次考上清华,1次考上北大,那个天才理科状元,终于沦为了“废物”……

作者:小树妈妈
来源:小树妈妈,ID:tree2050

前段时间看《十三邀》,李诞的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

我目前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考上名校。

生活中,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这种遗憾。

虽然有了自己的小事业、小家庭,但还是感叹自己为何当初没有考上大学,或者没有拼尽全力去考一个好大学。

但有这么一个孩子,参加 4 次高考,2 次考上清华,1 次考入北大,还曾拒绝过复旦的录取。

可是在值得羡慕的高分传奇背后,是让人唏嘘的弯路。

这个孩子叫张非,之所以反复高考,是因为他沉迷游戏,2 次被学校劝退。

有人说,他虽然天纵奇才,但严重浪费教育资源,不应再被录取。

也有人说,他可能只是为了考高分后的奖金才故意为之。

2007 年,央视的《实话实说》、《鲁豫有约》都曾邀请张非接受采访。

看完他的采访之后,我感慨颇多:

做父母的,总希望孩子能考上名校,让他们的未来更有保障。

但张非的经历,却揭示了一个扎心的事实——考高分,上名校,并不意味着人生的胜利。

我们从他的故事中,也能获得许多教育方面的启示。

两次退学

让他迷失的不是游戏

如果人生以高考论成败,张非无疑是人生赢家。

2002 年,第一次参加高考,他以高分考上了复旦。

因为心中有个清北梦,张非没有入学,选择复读一年。

第二年,他以 606 分考入北大的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但圆梦北大后,他并没有珍惜机会,反而沉迷在网络游戏中,一年就挂了 7 科,最后被北大劝退。

2005 年,张非再次以 703 分的高分,一举拿下当年南充市的理科状元,考入清华。

遗憾的是,他为了打游戏缺课旷课,连一半学分都没修到,再次被退。

从先天条件来看,张非无疑是很天赋极高。

但真正聪明的人,不会在同一个坑里摔倒两次。

面对儿子的堕落,张非的父母曾痛心疾首的表示:网络游戏害了他。

但让张非堕落迷失的,不是游戏,而是极其淡薄的自律意识。

为了避免孩子重蹈覆辙,第三年高考考入清华后,张非的母亲曾前往北京,一边打工,一边监督张非学习。

在母亲的监管下,第一个学期,张非表现不错。

但因为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母亲一离开,他很快沉浸在游戏中,再次荒废学业。

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曾说:

有一种品质可以使一个人在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这个品质不是天资,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张非的成绩优异,靠的是聪明的大脑,和父母的督促和包办。

但天赋从来不等同于能力本身,总是在「他律」约束下的孩子,永远都无法活出自己的人生。

让一个人真正走得长远的,还是自身强大的自律能力。

就如张非,考上名校,他原本有比同龄人更好的起点。

但因为不自律,别人 4 年就能完成的学业,却花费了他 10 年的光阴。

培养自律,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不自律的人

是因为迷茫

2 次退学的巨大打击,加上 2 年荒废的光阴,和同届的考生相比,张非的高考起点低了很多。

他能顶住压力,重拾学业,足以见得这个孩子,不仅有天赋,也有一定的恒心和毅力。

但张非的努力和坚持,却只能维持在备战高考期间,这是为什么?

也曾有记者向他提问:你难道不能自己控制自己?

张非回答:但是我根本就没想过要控制自己,根本就没想过。

因为对于他来说,考上大学,就是已经证明了自己,实现了人生目标。

很少有人知道,2 次被清北劝退前,张非已经有一次中专退学的经历。

但在张非心里,一直有个大学梦,为了父母能支持自己考大学,中专辍学后,他还和父母说:

老师觉得我读中专是浪费人才,让我去高考。

那时,在张非心中,考取大学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他三次报考的专业,分别是——信息科技、数理基础、环境工程。

从每次报考的志愿,就能看出,对未来怎么走,发展什么样的事业,张非也没有规划过。

一旦考上大学,目标实现,他的生活似乎就丧失了追求和价值。

加上身边的同学年龄都比自己小,强烈的自卑感,让他开始逃避现实。

网络游戏,也是他逃避现实,排解压力的手段。

张非曾经坦言:「网络游戏不可能学到东西,可能自己打发时间,然后填补自己的精神空虚。」

「我一直找不到动力去学习,去积极的生活,归根到底,我没有生活的精神支柱,我活着到底在追求什么?」

高考、名校……这些东西,我们和孩子今天为之努力,是为了实现未来的幸福,人生的目标。

如果本末倒置,原本努力的成果和价值,也就轻而易举的丧失了。

就像电影《银河补习班》里,马皓文对儿子说的: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帮孩子找到人生目标,应该是每一个父母,都不应忘记的教育初心。

只有这样,在翻过高考这座小山之后,孩子们才有动力,继续稳步前行。

责任感差的孩子

往往不独立

在央视节目《实话实话》里,母亲祝明灿的一番哭诉,听得我非常揪心:

“大家只关注我儿子智商高,考分高,但大家不知道的是我儿子不会与人相处,缺乏自理能力,不知道心疼父母,情商几乎为零。”

在生理上,张非虽然已经成人,但在心理上,他依然是个儿童:

二十多岁了,桶里的脏衣服塞得严严实实,拔都拔不出来。

性格孤僻,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看到女生或厌恶的人,扭头就走。

更要命的是,张非对父母的感情也相当淡薄。

06 年夏天,张妈妈来北京,给儿子办退学手续。

为了省钱,她在清华校园的长凳上露宿了十几个晚上,被蚊虫叮咬得浑身是包。

儿子呢,甚至都没有过问一下,继续窝在宿舍里打游戏。

但这个冷漠、拧巴、习惯逃避的孩子,却是她一手养成的。

据张非回忆,自己小时候,母亲从不愿意让他干家务活,即使自己干完了,妈妈也会偷偷自己再干一遍。

久而久之,他也就不愿意再做这样的无用功了。

毫无疑问,张妈妈是伟大的,她爱孩子,可以为他吃尽一切苦。

但爱错了方式,到头来只会害了孩子。

事无巨细的包办和控制,让张非丧失了生活的体验,错过了成长的机会,也慢慢丢失了自我价值。

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更是无从提起。

心理学博士海姆·G·吉诺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中说到: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是要在跟他们有关系的事情上,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如果必要,让他们自己做出选择。”

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孩子,难以和这个世界相处。

而激发孩子责任感的首要条件,就是给他自由的空间,自己做主的权利。

名校状元

却是高考即巅峰

2007 年,张非改名张空谷,以 677 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

这一次,他没有重蹈覆辙,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

但脱离「学霸」的光环,4 次高考的经历,对他人生的影响是久远的。

本科毕业后,张非也曾想过继续深造,考取中山大学的哲学研究生。

凭借着聪明的大脑,他顺利通过了笔试,但在面试环节,没有一个导师愿意录用他,只能不了了之。

虽然有些残酷,但也不难理解老师的担忧:

一个不自律,没有目标,不独立的人,很难扬帆远航。

不用惊涛骇浪,一股小风,就足以把他推回生活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考研失败后,张非也正如人们所担心的那样,再次染上网瘾。

年事已高的父母,为了帮他,只好卖掉房子,举家搬迁。

2015 年,张非终于回归了正常生活,考入一家事业单位,就此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回归平凡,对张非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但他的经历,还是让我感到惋惜。

超高的智商、名校的学历,本让他比本人拥有一个更高的起点,拥有更好的人生。

由此可见,高考的成绩,决定的只能是孩子四年内去哪里。

决定最终的命运的,永远是人现在的态度、选择和行动。

希望张非的故事,能给所有的孩子提个醒:

高考已过,未来已来,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珍惜时光,不要时隔多年后,回头看,却发现高考变成了人生的巅峰。

也希望所有的父母能明白:

比起成绩,把孩子培养得独立自主,人格健全,才是更重要的事。

张非的故事,让我想起唐江澎校长的那句话:

“没有分数的学生,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只有分数的学生,恐怕赢不了未来的大考。”

我们在关注成绩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培养孩子的自律、自立,帮他挖掘人生目标,毕竟, 这才是一个孩子能走得长远的关键。

来源:小树妈妈(ID:tree2050),最受爸妈欢迎的育儿类公众号,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宝爸宝妈,你所关心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