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希望你能重视这项技能。

Hi,这里是准备早早睡觉的诗远呀。

前几天发了我的一月小复盘,在后台收到不少小伙伴的私信,问我平时是如何在高强度的工作下,还保持稳定的推文更新频率。

陈诗远

有你想要的温暖
118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写公众号的确是一件十分耗时耗精力的事儿。像我这种不喜欢囤稿的选手,如果想要及时更新意味着每天要固定将四到五个小时用在公众号的写作,图片处理及排版上。

但我一直没有放弃写文章这件事,因为它能带给我的收获早已远远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今天就想结合我平时的更文小心得,跟大家聊聊写作这件事:为什么我对它如此坚持?我又是如何理解它的?

- 01 - 

为什么要学写作

01. 能有效提高沟通能力👭。

曾经我以为只有需要靠写作为生的人(像作家、写手这些)才需要锻炼这项能力,后来我才发现,原来这是一项普适的技能。

因为文字组织能力是与沟通表达能力息息相关的。一个文章写的不错的人,讲话肯定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而沟通,是生存的基本能力。因为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都需要靠与他人的不断交流,来完成协作与目的。比如:

💬当你想要加一个人的微信,需要靠好好编辑话术来提高对方好友的通过率;

💬当你想要带薪请假,需要在邮件里表达准确,又令对方能够信服;

💬而你想要找人帮忙,话术又需要有点技巧,来让对方知道你的难处......

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如今,需要线上沟通的场合越来越多。所以说,编辑文案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

02. 是倒逼成长的绝佳方法🥣。

当你今天没有学习,没有成长,没有对一件事进行深入的思考,你就会不知道写什么。

如果你每天都有东西写,而且写出来还不错,说明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相比,又有了新的进步。

一天下来,你有没有得写、写得好不好,正是检验你今天有没有进步、有没有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准。

用输出倒逼输入,写作绝对是倒逼着自己每天成长、每天思考的重要手段。

同时它还会逼着你进行深度地思考、吸收、处理和输出所学的知识,极大地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

03. 是个人能力的放大器🔍。

在社交媒体时代,你拥有写作能力,就相当于你在网上给自己安了一个喇叭,你可以时不时地喊一嗓子,亮亮相。

让更多人注意到你、了解你、欣赏你,最终连接到更多的资源,获取更多意想不到的机会。

连接人脉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你主动去连接,另一种则是被动连接(即别人来连接你)。

你东西写的好,自然会有人想来认识你,跟你交朋友,这便是一种被动连接。

 - 02 - 

理解写作是什么

01. 是一个不断精进的过程🔝。

还记得最开始写文章的时候,我会有些放不开,怕自己的文笔太幼稚、观点也不够完善,放在这么公开的平台上,会被大伙笑话。

但事实证明,是我想多了:其实大家都挺忙的,没时间分分钟关注和笑话我,写作最大的对手始终是自己。

所以对于想学写作的同学来说,个人认为最重要的第一点是:不断学会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有公开表达自我观点的勇气。

所谓万事开头难,如果你能从现在就开始练习,迈出第一步,其实就已经成功一大半了。

从写好一两百字的段落开始,每天练习,你会发现自己一个月后,竟然可以轻松地写三四百字了。

再继续练习,过大半年后会发现,已经可以毫不费力地写出上千字了。

千万不要说你不可以。要知道,你可是连800字高考作文都可以写出来的人。

以前读书时,老师常让我们以多做题来培养题感。写作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需要靠你不断地练习来保持其手感。

所以想要尽快开始写作,得先从降低目标、调低预期开始

要知道,没有人一开始就能写得很好。不要有完美主义,说什么等我再多看点书,肚子里有点料再开始写东西。

接受过程中的不如意,知道好文笔是练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而这一个过程,便是不断发现自己过去写得很差的事实。

02. 是从输入到思考的输出🍻。

曾经我以为写东西优秀的人,是在表达技巧、遣词造句能力方面比别人更胜一筹。

后来才发现,普通人与厉害的人之间的差距,除了语言组织方面,还有一个更核心的东西,那就是:思考水平

面对同一件事情,当普通人只能看到1点的时候,厉害的人已经能看到5点。

当普通人可以看到5点时,厉害的人已经能看到这5点之间的联系。

而当普通人可以看到这5点之间的联系时,厉害的人还看到了这5点跟另外一件事5点之间的内在关系。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要如何去训练自己的思考水平呢?

①大量阅读输入。

学习成长本质上就是一个每天不断输入、思考和输出的过程。

没有持续、大量、优质的输入,我们的思考和输出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写什么都有心无力。

只有不断做高质量的输入,脑子里才有货,才能不断掌握新知,获得新观点,产生新思考。也只有这样,才能长期、稳定、高质量地输出内容。

但有个地方要注意下,在输入的时候,比如读书或者看网上的文章,吸收的质量会比完成更重要。

所以不要给自己设置诸如“我今天要读完XX本书”这样假大空的规则,这样的阅读是低效的,只是为了自我满足和发朋友圈炫耀。

高效的阅读往往是带着目标和预期( 我希望读完后能从中获得什么)、带着批判性思维( 我可否举出驳斥作者观点的案例 )以及不断地代入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中( 文章观点能否为我所用,又能如何用)

②习惯性建立知识的链接。

当我们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时,要思考这个知识点可以被哪些知识解释,又可以去解释哪些知识;这个知识点又和哪些知识点相似。

一切不被我们应用的知识,都不真正属于我们。应用知识的过程,便是提高思考力的过程。

只有习惯性地建立知识间的各种链接,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③习惯性追问事物的本质。

著名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意思考。用脑思考是一件比搬砖还累的事,于是有人就可以接受对一件事模糊的认识。”

因此,提高思考力要从习惯性追问事物的本质开始,多问问WhatWhy

比如大家经常用“鸡汤”这个词,但只有极少数人愿意追问到底该如何定义鸡汤。近几年流行的“毒鸡汤”,这个毒又体现在哪里?为什么会流行起来......

03. 如何定义「好文章」?

✓ 合适的信息量与信息密度

长短并不是判断一篇文章好坏的标准,信息量和信息密度才是。

学会用信息量保证文章的价值总量。

很多时候我们写东西都有最低字数要求,比如公众号打开原创功能的“至少300字”、高考作文里的“至少800字”、毕业论文的“至少8000字”。

我自己是越来越喜欢读有足够信息量的文章了,能做到“有料”,“足料”,才对得住读者给予你的时间呀。

用信息密度保证文章提供价值的效率。

一篇1万字的文章里,只有1千字有用,那这个信息密度就是1千/1万=10%。也就是说全文只有10%的内容对读者有用,90%是废话。

而一篇1万字的文章里,1万字都有用,那这个信息密度就是1万/1万=100%。全文通读下来令人酣畅淋漓,有一种不断冲击认知的“启发感”。

✓ 提供新知

写作不是自嗨,而是为了创造价值。想要创造价值,我们得提供新知

这里的“新”可以是新方法、新资料、新故事、新视角。总之,阅读完一篇文章后,会让人有一种“获得感”。

✓  逻辑缜密,有理有据

人偏爱有序,讨厌无序,有序就是有逻辑,无序就是混乱。

现在请你花10秒钟时间,让你记住以下20个数字:

75930275942110928374

现在闭上眼睛,能记起来吗?我相信大部分人记起来是很困难的。

那再给你20个数字,也是花10秒钟的时间记忆:

99887766554433221100

这组数字我相信所有人都可行迅速记忆。

这便是“逻辑”的力量,写作也是一样的道理。

如果整体逻辑有序又层次结构分明,就很容易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不是读完还一脸懵逼,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

比如,当你想跟别人聊下自己都读了些什么书。

没逻辑的人,可能会想到什么说什么:“这个...我也记不清了...每天都会看...总之看了很多...像鲁迅的blah blah ~~”

而有逻辑的人,会分点分类地陈述:“去年我总共读了XX本书,其中历史类的有XX本、商业类的有XX本...历史类的又包括中国史和西方史...blah blah ~~”

✓  把复杂的东西写精简

十点读书的创始人林少在谈“什么是优质内容”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

它不能高冷,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它不能低俗,只迎合人们的欲望。

好的内容是大多数人踮起脚尖恰好够得着的内容,它不会对大多数人的智力和学识构成严峻的挑战。

同时又能让大多数人感受到思想比自己水平高那么一些些的获得感。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文字被更多人读到,面向更多的用户,你就得在表达上离大众更近一点,更亲民一点。

学会把复杂的东西写精简、接地气一些,争取让80%的人都看得懂。

写作是一种表达,但最有效的表达往往在于沟通的姿态,而不是说教。

所以说,要在字里行间让读者感受到你的真诚,不能端、不能装,否则大家就会觉得你很“高冷”。

🧀🧀🧀

写东西慢慢变成了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已经不再需要用最初痛苦的“坚持”来约束自己。

因为有太多的外部激励令我欲罢不能,每写完一篇文章,我都能通过反馈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这件事情的价值,打磨和排版的辛苦也可以瞬间烟消云散。

今天跟「写作」有关的分享就到这啦,如果大家对写作这部分内容感兴趣,我和我的小助手下回给大家好好写写文章框架搭建和如何找到优质的素材~(点赞+在看告诉我哦,嘻嘻)

周二快乐,大家晚安🍻

图:ins-illustratorkamo

Good Night

2021.02.08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