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复春作品:《酥饺》、《布鞋》、《蚕豆酱》小镇三绝之:《酥饺》
诗韵依依
文学微刊
素笔为你写邂逅 素笔为己爱停留
《酥饺》、《布鞋》、《蚕豆酱》
小镇三绝之:《酥饺》
“食在中国,穿在巴黎”,果真如此。就拿吃饺子来说吧:中国人对饺子情有独钟,“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花样翻新,或蒸或煮,或煎或炸,只要略使手段,你就无法阻挡他的奇拳怪招,准会给你的味蕾整出不一样的快感,让你无法招架,败给肠胃里的馋虫,输的心服口服!
南方人冬至吃饺子,北方人初一吃饺子,吃的大都是水饺。有的蘸醋,有的就汤,爱咋吃你就咋吃,反正追求的都是皮薄馅大,味美汁鲜,不容你心存杂念,意有旁属。
安徽人更将饺子制作工艺发挥到极至,如三河米饺,别具地方风味,已然成了早餐桌上的特色,四季皆兴,蜚声大江南北。但真正接地气,堪称的美食的饺子你未必品尝过,即便是大清朝的老佛爷一餐花费白银二百两也不曾享用过。皇城里稻香村的京八件虽有名,哪里又能比得上皖西六安毛坦厂明清老街上的酥饺香酥甜脆,如今回味起来连梦都是香甜的,咱可不是成心忽悠你。
毛坦厂,这个深藏在大别山中的小镇可不是平凡的乡野村落,一度因“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毛坦厂中学蜚声全国,在教育界算得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深藏在这里的不仅仅是百年古镇的静谧,还有密而不宣的美食:酥饺。
在这个将近三百年历史的闭塞小镇上,酥饺的历史和衔道上的青石板沟槽一样久远,若不是地道的乡亲未必有此等口福。过去并不是所有的居民都享受过酥饺的美味,因为它从未商品化走出庭院,若非心有灵犀的聪慧巧妇,你也不可能掌握制饺工艺。现在已无从考证它从何时起源又如何延续至今;我记忆中只知道邻居尚奶奶用一双巧手展示过这项技艺,惊艳乡里,堪称身怀绝技,食之回味悠长,虽然已是陈年旧事,但是依旧记忆犹新。
酥饺制作原料无外乎面粉、白沙糖,黑芝麻、猪油和菜子油,简单得令人怀疑这究竞是否属实,若非这种美食现在仍在小镇上延续保存,真的很难打消众人的疑虑。
先做馅后制茡子,黑芝麻一斤晒干,用农家大锅柴灶炒熟,锅内不得有油渍,灶火也不用猛火,用木柴烧剩的余烬碳火即可。大多先用木柴烧两锅开水,即能去除锅中油渍又能得到碳火。芝麻入锅文火加温,用竹刷帚轻抄慢搅,确保芝麻受热均匀,因芝麻颗小,猛火一炒即焦糊,故文火炒芝麻也是一种技巧,闻香识火候知生熟,肯怕这一关就会难倒所有粗心汉。芝麻炒熟凉透,倒入用生铁制成的药碾子一勺一勺碾成芝麻粉,再盛入白磁盆或玻璃盆中加入白砂糖三至四汤匙,调勻后备用,糖多味齁且后续入祸油炸易焦糊,所以这也是很有讲究的。
三斤白面备用,对半揉面,一半加温水直接搅拌和面,一半加热猪油搅拌和面,两种面团分别擀成面皮叠加在一起,捲成棒条压紧拉长与擀面杖一样粗细,洒上生粉切成面茡子,擀成约两寸圆形饺皮。
饺皮成型后加上芝麻馅料对折成月牙形,单手从边缘一边向另一边捻成十八节麻花边,光滑纤巧,状如发辫,形似弯月,美不胜收!
先将菜子油倒入锅里加热至油沬消失,再将成型饺子放进平底笊篱(一种钢丝编织的漏勺)里,根据笊篱的大小将饺子平铺其间,缓缓浸入沸油中;三起三落,观看饺子颜色,炸至金黄出锅放入钢制网篮里控油,轻拿轻放,至此酥饺方显真容;待其冷至常温,油尽饺酥,皮脆馅香,玲珑脱俗!
吃酥饺非常讲究,一手执饺一手接渣,将酥饺放入口中,只要上下齿轻松触碰,无论是年老板牙业已退休还是年少门齿刚刚上岗,稍一用力,立马皮碎馅崩,甘落味蕾,自是口舌生香,味惊哏嗓,清甜入肺;瞬间抚慰口馋肠饥,收敛欲滴馋涎。切忌狼吞虎咽囫囵吞枣,坏了吃像且折了胃口;若能辅上一杯清茶为饮,堪比人间逍遥客,世上美食家,俨然已至“三月不识肉味”的神仙境界了罢!
下附作家简介:
诗韵依依作家风采:章复春,网名孤雁,安徽铜陵人,退伍军人,机械工程师,高级技师,文学爱好者,不求文章出彩,但愿笔墨舒心,抬头做人,低头做事;坚守我诗言我情,我笔写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