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讲“狼狈为奸”的”狈“

“狈”这一种动物,是否真正存在仍是一个谜。现实的人们主要认为“狈”其实是被猎户所设的捕兽夹夹断前腿的狼,因为狼是群体生活的动物,不会遗弃自己的同伴,所以会让受伤同伴的一双短前腿放在自己背上,以便一起行动。

最早有关“狈”的记载是出自《酉阳杂俎·广动植》,但尽管如此,当时一直没有人成功把狈活捉,坊间根据其外表猜测其为灌狈。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曾因进行一次东北地区猎狼行动而捉了一只“狈”,但后来才发现,那只是被捕兽夹夹断前腿,还是怀孕期的母狼。背着这只“狈”的是其伴侣,结果公狼当时放弃逃脱的机会保护“狈”,直至被猎杀。

《康熙字典》中“狈”字的解释是:“狈,兽名,狼属也。生子或欠一足二足者。相附而行,离则颠。”这一解释比较合乎科学道理:第一,狈并非传说中的兽,自然界里有狈;第二,狈就是狼生下的畸形后代,一条腿或两条腿发育不全,走起路来要趴在健全的狼身上。狼一离开,就要跌倒。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引《食物本草》中谈到“狈”时说:“狈足前短,能知食所在。狼足后短,负之而行,故曰狼狈。”狼群中的畸形狼较罕见,又难以自己去觅食,存活下来的数量更少。曾有人亲眼在狼群中见到狈的身影,当驱散狼群时,狈趴在地上急得团团转,寸步难行。知道狈就是畸形的狼。

山西目击狈事件.1956年在山西有人打死过狈。一个冬天的夜晚,一个运输的卡车在离村庄2公里左右的地方故障抛锚,车上留下一个人看守,其他人步行去村庄求援,一群狼发现了抛锚的卡车,围在四周不走,留守的人就开大灯吓狼,起初一开灯,狼就散开了,三番五次下来,狼就不怕了,留守的人又鸣喇叭,又是反复几次之后,狼就不怕了。但狼围着车转,没办法攻击人,后来两只狼离去了,其他的则蹲在地上待命,过了一会儿,离开的狼回来了,其中一个狼的背上驼着一个像狼一样的东西,就是传说中的狈了。狈围着车转了一圈,就叫了几声,结果那些狼就排成一队,轮番的来撞驾驶室的门,把留守的人吓的半死。远处灯光照来,救助的车辆到了,狼群一见跑动的车,吓得四散奔逃,留下狈在那里,狈前脚短,后脚长,没有狼背它,它根本连路都走不了,在原地一边挣扎一边嚎叫,被人用铁锹当场打死了。

1、关于狈的传说

在数千年的传说中,狈是一种“满肚子坏心眼”的野兽,属于狼的一种。天生的前腿短,后腿长,行走时前腿要扒在头狼的身上。狈没有捕食能力,全靠狼来喂养,没有了狼,不仅无法行动,还可能死亡。而狼又要指望狈出谋划策,捕猎中遇到难题会让狈来拿主意。

曾有故事说:两名士兵在荒野遇到群狼,打光子弹后被狼围困在树上。无法上树的狼围到了下半夜,一只大狼跑来,后背上扒着一只狈,围着树转了几圈,这只狈冲着头狼嚎叫几声。然后,群狼在头狼带领下开始刨树根,打算把树刨倒……

2、为何是狼狈为奸

《太平广记》中解释“狼狈”时这样说:狼狈是两物。狈前足绝短,每行常驾两狼,失狼则不能动。故世言事乖者称狼狈。这里说狈前腿短,出行只能扒在狼的身上,失去了狼,狈就无法行动,所以人们把两个人合起来做坏事叫狼狈。

《康熙字典》对于“狈”是这样解释的:“狈,兽名,狼属也。生子或欠一足二足者。相附而行,离则颠。”是说狈也是狼的一种,狼产崽后少一只腿或两只腿,因此要扒着其他狼行动。狼只要走开,狈就要倒下。由此可知,狼狈不能分离,做坏事要在一起,一个负责出坏主意,一个负责行动。

狼狈为奸出自清代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诗翁画客狼狈为奸,怨女痴男鸳鸯并命。”传说狼和狈结伴而行,路过一个羊圈,由于栅栏挡路无法抓羊,最终狼站在狈的肩上,前腿伸入羊圈成功抓出羊。后就用狼狈为奸形容相关勾结,共干坏事。

3、狼狈为什么会形容困顿不堪

《随园诗话》里对于狼狈一词形容困顿不堪有直接解释——“流离,鸟名。”今讹以为离散之词。犹之“狼狈”,兽名也;今讹以为困顿之词。流离、狼狈一个是鸟名、一个是野兽名,前者被误传为离散的词,后者误为困顿之词。

也许是因为狼狈同行,而狈只要失去了狼这个依靠,就寸步难行,无形挪动,有再多的坏心眼也用不上了。因此,人们就拿来形容困顿的样子,造出“狼狈为奸”后,又造出“狼狈不堪”这样的词。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大别山神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