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期 | 颠覆式创新有副作用
文章说:当你在一个组织里发起一场变革,你面对真正的对手,不仅仅是反对改革的那些利益集团,或者是保守的势力,如果是那样的话就简单了,你只要尽全力把他们灭掉,改革也就成功了。
但实际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
罗老师举了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改革的例子。
北魏帝国是鲜卑族,他们来自草原,统治中原的汉人以后,在文化上和汉民族的差距很大,孝文帝当时很年轻,痛下决心要把本民族的落后文化连根拔起,彻底革了它的命。
官僚体制、税赋制度、说汉话、穿汉服,把所有鲜卑族的名字都变成汉姓,从大同迁都洛阳,鼓励和汉人通婚……能汉化的几乎都汉化了。
除此以外,他对所有反对改革的人,关的关,杀的杀,甚至杀死了他十五岁的皇太子元恂,所有改革的反对派都是螳臂当车,通通被灭的一干二净。
这改革算是够彻底也够成功了。
可是结果呢,在孝文帝迁都洛阳四年后就去世了,在他去世后仅二十五年,这个统治了黄河流域一百多年的强大帝国,仅仅是一代人之后,就亡国了。
从改革本身来看,他成功了,但从他全盘汉化改革留下的后遗症来看,似乎好像失败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站在改革者的角度看,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一清二楚,但改革不是在超市里边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是要在新的体系和旧的制度之间做一个转换,这个难度就大了。
这就像一个病人得了肝癌,要把旧的肝换掉,手术进行的非常成功,但这个病人最后还是死了,因为你身体的整个体系不接受这个新的脏器进来,这就是医学上常说的排异反应。
你总不能把身体的所有脏器都换了吧,那么从病治好了人治死了这个角度去看,这个手术就是失败的,因为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救人,而不仅仅是为了治病。
孝文帝我们谁也没见过,可我自己有过一次对公司内部进行“革命性改革”的经历,却是教训惨痛。
公司做到一定规模以后,我觉得公司的骨干观念保守、不锐意创新,只知道在那里看家、过日子,有的还制造是非,整个公司显得暮气很重。
后来我下大决心,在公司进行了一次“翻天覆地的改革”,选了一个CEO,光是考勤奖惩制度就定了十好几页,力度最大动作的是花了一笔钱,把那些反对改革的老员工从副总、总监到部门经理全部辞退。
但结果呢,新官上任的CEO,三把火还没烧完,公司整个系统就出现了巨大的混乱,业绩大幅度下滑。
这位CEO属于那种华而不实的人,说起来头头是道,但行动力很差,那么一个有规模的公司交给他去管理,那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我们是零售业,是要和各种人打交道,繁琐的事情特别多,这一下可就是两面夹击、内外交困。
我不得不再次对公司进行一次手术,才勉强镇住了这种混乱的局面,但公司元气大伤。
这时候我连想退到原来公司局面的余地都没有了。
这就像一座房子,你小心翼翼对待的是那些显眼的柱子,但最终压垮一切的,反倒是开始没有注意的房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汹涌而来,大有把一切流传了几千年的商业模式涤荡干净的气势,光创新还不够,还要颠覆式创新才过瘾,动不动就是《从零到一》,这些精神确实让人敬佩。
但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是罗老师在文章结尾时说的那句话:“一个真正的行动者,眼里不只有自己想要的新东西,还要看看那些被丢掉的旧东西,是不是被放在了一个安全的地方。”
这些被你改掉的旧东西,常常会从你想象不到的地方冒出来,最后把你颠覆,甚至要了你和企业的命。
都是些心里话和大家分享,今天送给大家的彩蛋是推荐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
其中有一段话说得特别好:有幸成为君主的人,当他们在途中的时候并没有任何困难,因为他们是在那里飞翔,可是,等到他们落地之后,一切困难就应运而生了。
保持一份好心情的成本是很高的,经风祝您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