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文化之园参、林下参文化
抚松县从明代开始栽培人参,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当地有许多世代种植人参的参户。
由于野山参资源日益减少,导致药用资源紧缺,民间就开始出现用人工栽培的人参代替野山参的变通方式。
人工栽培的人参,在当地被称为园参,园参与野山参一样,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也极为苛刻。
野山参主要生长在针阔混交林的森林中,而园参生长同样需要肥沃的森林腐殖土、气候寒冷湿润,避免阳光直射等这些必要的条件,而能够满足人参这些生长需求的就只有长白山原始森林了。
参农每开垦一块参地,就要砍伐掉林中的大树,然后将树根、杂草清理干净,在腐质土上播撒种子栽培人参。
由于一块地种过人参后,至少要恢复30年以上才能再次栽种人参,参农只能不断砍伐树林以获得更多土地。
这种毁林种参的方式在上世纪70年代得以改变,此时,国家开始要求在栽种参苗的同时,在田边种上树苗,等到6年人参收获后,小树苗也同时长成大树。
尽管栽种过园参的森林面积得到了恢复,但由于数百年的过度采挖,野山参资源却日见稀少,于是,野山参的替代品林下参应运而生。
与种植园参相比,种植林下参似乎更省力,只要在森林中撒上种子,既不用施肥,也不用打药,只要耐心等待15年以上就可以收获。林下参年头越久越值钱,超过30年的林下参,药用价值和野山参完全一样,自然也就价值不菲。
人参虽然生命力顽强,但也极容易染病,过去的国营参地,由于有技术人员的把关,病虫害能够及时的解决,对于那些只有种参经验的农民来说,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大农药的使用量,减少病虫害造成的损失。
农药的大剂量使用,虽然减轻了病虫害的发生,但另一个弊端开始显现——园参农残严重超标,也因此导致人参出口量和价格急剧下降。
虽然种植园参比野山参年头短,但6年的时间里,除了购买土地、种子、农药的资金成本,还要承担打桩、搭遮阳棚,浇水施肥等繁重的体力劳动。
人参遮阳棚的高度又限制了工具的使用,无论是松土、摘叶,还是施肥、除草等,都要跪下或趴着用双手操作,用参农的话说:“人参是跪着种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