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谭文峰丨彩云之南的新娘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谭文峰:山西垣曲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运城市文联副主席,运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小说和影视剧多部,其小说作品曾被二十余家出版社编入各种选本,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刊物选载。多部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小说《仲夏的秋》获中国作协《小说选刊》“全国最佳中短篇小说奖”,《扶贫纪事》获《小说月报》第五届“百花奖”,同时获山西省政府“文艺创作银奖”,《乡殇》获山西文学“优秀小说奖”。电视剧本《阿霞》获“赵树理文学奖”,根据其小说《走过乡村》改编的电影《红月亮》,获上海电影协会1996年度“十佳故事片奖”,长篇电视连续剧《阿霞》获全国首届农村题材优秀电视剧奖,长篇电视剧《我的土地我的家》同时获第29届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第二十七届电视金鹰奖,中宣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三大奖。电视剧《警察本色》、《西口长歌》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长篇报告文学《风从塞上来》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


彩云之南的新娘

谭文峰

我不像那些大老板、企业家们一样,有亿万身价,甚至我现在也还很穷,可是,我像他们一样,也实现了自身价值。我为社会,为家庭,为儿女,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全国劳模、16大代表:余晓兰

到大同车站下车时,余晓兰感觉到一种怪怪的感觉。这和她生活的那个南方小城完全是两种感觉。余晓兰出生在云南开远市,那是一座美丽的南方小城,漂亮干净,到处是绿树成荫,空气湿润,气温宜人。一年到头脸上都是滋润的,光滑的。刚刚20岁出头的余晓兰皮肤本来就好,加上那种气候环境的滋润,清秀的脸庞、红润光洁的皮肤更加显得光彩夺目。从大同车站一下车,就引来无数注目的眼光。她偷偷用眼睛打量着眼前的那些男人和女人,发现他们的脸庞都是那样粗糙,连女人们的脸庞都显得黑黑红红。而刚下车就感觉到那硬硬的风,吹在脸上极不舒服,虽说才是农历的八月头,可大同的风已经显示出冷硬来了。她以为这就是她要到达的目的地,回头朝一旁脚步匆匆往外车站外挤去的男朋友小善问:咱们要坐几路车回家?

刚刚从部队转业的男朋友小善,一手拎着一只大包,一手紧拉着余晓兰,边跑边说:快,咱们到长途车站,还要赶车呢!迟了今天就到不了家了!

余晓兰不由“啊”了一声。

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半道上还倒了两次车,才从开元来到山西。从进入山西地界以后,火车又走了十几个小时。余晓兰以为下了火车就可以到小善的家了,谁知却还要赶车。余晓兰不知道还要赶多少路才能到家,她很累,可也顾不上叫累,脚下的高跟鞋踉踉跄跄地跟着小善跑着,她已经分不清东南西北了。到了这里,她只有一切听小善的,因为她连本地人说的什么一句都听不懂。南北方的语言差别太大了。

上了公共汽车,颠颠簸簸走了几个小时,到了一个叫右玉的小县城。说是县城,可晓兰看上去连南方的小镇子都不如,窄窄的街道,也不见几个人,连商店都很少看到。下了公共汽车,小善又领着她坐上一辆三轮车。一路上,那风沙打得人眼睛都睁不开。余晓兰不明白,这儿的风怎么会这么大,风里为什么会有打得人脸上生疼的沙子。在云南,她从不知道风里会有沙子,在她那里,风里面连尘土都没有。余晓兰只好用衣服将自己的头蒙上,乌龟一般缩进壳子里去。

在三轮车嘣嘣嘣的跳跃中,五、6个小时后,余晓兰终于来到了一个叫南崔家窑的小村子里。门口站满了迎接他们的当地村民,余晓兰看到他们一个个都是黑黑的脸庞,粗粗的手脚。小善说:这就到家了,快进屋吧!

村里的大嫂们用奇异的眼光打量着余晓兰,一边指着面前的房子说:这姑娘真好看,快进屋里!快进屋里!

余晓兰迟疑着,她迟迟不敢迈动脚步。眼前那低矮破旧的小土房子,连门窗都是破烂的,就是小善的家?她不信。这样的房子能住人?这一定是村里养牛养猪的地方。她想一定是村里人在给她开玩笑,在恶做剧,把她当新媳妇闹了。

小善说:这就是咱家,快进去吧!

余晓兰这才确信她没有听错,这就是小善的家。

这天夜里,余晓兰和小善还有小善的父母同睡在一盘大土炕上。那种怪怪的感觉让晓兰一夜没有睡着。她想象不出来,小善怎么会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地方,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她,一个未过门的儿媳妇,却要和公公婆婆睡在同一盘炕上,这炕很大,因为还没有烧热炕,只铺着一领草席,夜里身子底下凉呼呼的,还硌得慌。

晓兰这时候才弄明白,小善的家里有兄弟三人,因为穷,老大一直没有娶上媳妇,只有老二娶过了媳妇。家里房子太小,晓兰只有和他父母同挤在一盘土炕上。晓兰就想,一辈子就住在这样的地方,我受不了。第二天一早,晓兰就提出她要回老家。

小善不让,小善拦着她,坚决不让她走。小善说:我们好了三年了,如今我是带你回来结婚来了,你咋就能说走就走?你走了我怎么办?难道你不爱我了吗?

晓兰无语了。她爱小善。因为爱,她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不顾已经失去妻子的父亲承受再失去女儿的痛苦,毅然决然地跟着小善北上来到山西,来到这个叫右玉,叫南崔家窑的小山村。可是,这样的地方,太可怕了,她无法想像她一辈子就生活在这里。

晓兰说:我爱你,可我不爱这个地方,不爱这个家!

小善说:你当初说过,你愿意跟着我,不管吃什么苦,受什么罪,你都愿意!难道你现在说话不算数了?

晓兰再次无语了。

晓兰在认识小善之前从没有谈过恋爱,小善是她第一个男朋友,也是至今唯一谈过的男朋友。说起他们的相识相爱,其实非常简单,一点也没有浪漫或者传奇色彩。三年前,19岁的余晓兰师范毕业后在家待业,晓兰母亲去世早,父亲上班,两个姐姐也上班,每天到菜场去买菜,做饭,收拾家务的事就落在她头上。在菜市场,晓兰认识了当地驻军的一个司务长,在炊事班当兵,常跟随着司务长买菜的小善,时不时地帮助晓兰拎个菜,拿个东西什么的,后来司务长就有意撮合他们俩,主动给他们俩牵线搭桥,小善也很主动,常常趁晓兰父亲和姐姐们上班时跑到晓兰家里,帮着晓兰拖拖地板,抹抹桌子,干点体力活。就这样,小善走进了晓兰的生活。两人谈恋爱后,小善的朴实热情,乐意帮人,让晓兰越来越喜欢上了他。一直到小善服役期满要复员回家,两人决定到山西来结婚。尽管晓兰的父亲坚决不同意,尽管晓兰的两个姐姐轮流着日夜相劝,晓兰还是很坚定地跟着小善走了。虽然小善原来也说过他的家乡很穷,他家里也很穷,但晓兰没有想到,他会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他家里会是这样的穷。从小到大连开元市都没出过的余晓兰,不知道中国竟然还有这么穷的地方,还有这么穷的家庭。她的感觉里,这里简直就是原始社会,通往乡里只有一条土路,连电也不通,夜里连电灯都没有。说实话,她一来就傻眼了。

面对这样的窘境,余晓兰有点不知所措。不说后悔,可她无法面对这样的现实。小善很怕晓兰真的走了,他寸步不离地跟着她,哄着她,述说着他们在一起三年时间的恩爱之情。晓兰的心软了。

余晓兰是个重情意的女孩子,尽管面对的现实很残酷,尽管她知道今后的生活会异常艰难,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留在山西右玉的那个偏僻的南崔家窑村。半个月后,晓兰和小善举办了婚礼。那是个极其简单,简单到令人心酸的婚礼。小善的父母请来几个亲戚吃了一顿油糕,给新夫妻缝了一床新被子,又送给他们一床旧被子,也没有举行任何婚礼仪式,把铺盖给他们合到一起,就算是结婚了。结婚那天,婆婆给了晓兰10元钱,算是给儿媳妇的见面礼。晓兰不想要,可亲戚们都劝她接着,说这是应该的,是礼俗。于是,晓兰接了过来。

你10元钱就买了个新媳妇!这是晓兰后来和小善开玩笑时常提起的。

那是1989年的秋天。22岁的云南姑娘余晓兰成了山西农民小善的妻子,落户在右玉县的南崔家窑村。新房是一间院子里刚搭起来的小偏房,屋里只能盛下一盘土炕,当了新娘的晓兰连一件新衣服都没有添,新娘礼服还是她来山西时穿的那一件黑色外套。

20年后,我在右玉采访到余晓兰。那时候她已经是右玉的名人,因为她种树,承包治理荒山,连续当选16、17届全国党代表,还是全国劳动模范,还获得过全国妇联和林业部颁发的“三八绿色奖章”,全省“十大新闻人物”等等。

采访中,她给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她说:我这人干什么事都认真,包括谈恋爱。说过的话就要做到,承诺了就要兑现。为人处事总怕别人受委屈,所以就总是委屈自己。我这一辈子都是在委屈自己。

余晓兰这番话是真实的,她为了怕小善受委屈,就选择了委屈自己。她说,如果那时候她走了,以小善的家庭情况,很可能就得打一辈子光棍。

晓兰是善良的,她也是坚强的。虽然选择了留下,但她却没有选择放弃自己追求的生活。结婚那天她就想,我不能一辈子生活在这样的穷苦中,我要改变这个家庭,我要改变这种生活。我要让小善跟着我一起改变。

新婚的余晓兰没有想到的是,右玉南崔家窑的实际生活,要比她想像的还要困苦。晓兰是南方人,她要吃大米,可南崔家窑只有莜麦和山药蛋。她吃惯了大(猪)油,可南崔家窑只有胡麻油,每到吃饭时候,她都闻不了胡麻油特有的怪味,她会把所有吃下去的饭全都吐出来。而且,村里的人从不吃菜,晓兰是没有菜就吃不下去饭,每天都感觉到饿得慌。村里连买菜的地方都没有,村里人到城里去,要走80多里路,一天都回不来。村里不通公共汽车,出行时人们就赶毛驴车。每家都种着七、八十亩或上百亩土地,可是居然年年粮食都不够吃。这与晓兰在开元市的生活真的是天壤之别。

余晓兰觉得不能这样子生活,结婚没几天,她就在窑门前的空地上开始挖地。小善问她挖地干什么,晓兰说:种菜!村里人都笑话她,说这云南新媳妇就是和人不一样,刚过门,就开地要种菜,看把她能的!

可是没有几个月,晓兰的菜园子果真开始有收获,她把种出的各种时鲜蔬菜分送给邻居们,让全南催家窑村的乡亲们都尝到了新鲜。村民们就说,这南催家窑村果真出了能人了!老善家娶了个不光好看,还能干的云南新媳妇!

新婚后的晓兰决心要改变这种古老贫困的生活,她向小善提出来,搬到山下的右卫镇里去住。小善不太想去,他虽然当过几年兵,可思想一点也不开放。他觉得到镇上去住不同于在山上,要租房子住,要买菜吃,一切都要花钱。而他家最缺的就是钱。

晓兰说:钱我们可以赚,我们可以做生意!

小善说:做什么生意?做生意要本钱,再说我也不会做生意。

晓兰说:我想要吃大油,不行我们就杀猪卖肉。杀猪的本钱不大,杀一头卖一头,能赚点生活费,我还可以吃上猪油。

为了让妻子吃上猪油,小善咬咬牙,决定听晓兰的。结婚几个月后,小善就搬了家。在右卫镇外头租了一间便宜的平房,在院子里垒起了大锅灶,设起了杀猪的摊子。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小善管杀猪卖肉,晓兰负责洗猪下水。虽然辛苦一点,可是生活还是改善了许多。镇上可以买到大米,还有大油吃,晓兰的心情慢慢好了起来,脸色也好看了许多。两人杀了一年猪,手里就有了一点存款。虽然不多,可是小善却很满意。有了一个好妻子,还可以买菜吃,还有猪油吃,更可喜的是,晓兰怀孕了,他很快就要当上爸爸了。小善觉得,这就是传说中的幸福生活了。

可是,余晓兰却不满意。她想要的生活不是这样的。她要的是更为理想的生活。生下孩子才几天,晓兰从小善拿来包猪肉用的一份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说人工种植蘑菇可以快速致富。她立刻把报纸上的地址记了下来,然后她要小善去学习食用菌的种植技术。小善不想去,他还想继续杀猪。虽然辛苦,虽然赚不了多少钱,但生活却可以无忧。他说,种这东西往哪儿卖?右玉人连菜都不吃,哪还吃这东西?晓兰不信,食用菌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健康食品,是新型蔬菜,右玉人为什么不吃呢?难道就一辈子杀猪买肉吗?晓兰不想小善这么辛苦却赚不到多少钱,她想找一条新的出路。种植食用菌是新鲜事物,如果发展好了,一年可以抵几年杀猪赚得钱。小善不想去学习,晓兰和他吵,和他争,和他赌气。小善没法,只好揣着一点学费,到大同的一个食用菌培训班去学习。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的小善,杀猪没觉得什么,可学习让他头疼,学了几个月回来,他连最基本的原理都没弄懂,只学会了种植食用菌的程序。夫妻俩在家按小善说的方法在家试着种,结果都以失败告终。晓兰不服气,买回来几本食用菌种植方面的书,自己看着书,边看边研究,边琢磨,边试验,结果想不到就实验成功了。小善看着晓兰,心里觉得很惭愧,自己花了那么多时间和学费,没有学会,而晓兰看着书就学会了。他觉得晓兰太能干了,就决定听晓兰的,开始种蘑菇。

余晓兰把乡政府一间闲置的库房租了下来,两人开始种植蘑菇,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几个月过去,蘑菇开始出产了,每天都可以出到一百多斤。晓兰高兴极了,这样高的出产率,如果全能卖掉,每天卖蘑菇的收入可以抵上杀十头猪。她把蘑菇担到右卫镇里去卖,坐上客车到县城里去卖,结果却出乎意外。这次真让小善说对了,右玉人不吃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右玉的百姓生活还很苦,那时候连普通的菜都很少有人买,别说昂贵的食用菌了。街上的饭店里也很少要,因为没有人点这道菜。每天产出的一百多斤蘑菇,连一半都卖不出去。晓兰这回有点傻眼。小善也埋怨,晓兰心里知道理亏,她按他们南方的思维方式来做事了,不适合右玉的实际情况。但是停也停不下来,只好硬着头皮继续种下去,卖一点是一点。这样断断续续坚持了一年多,直到1994年。

有一次,余晓兰回南崔家窑村看望有病的婆婆,回来后忽然对小善说,咱们搬回到村里去住吧。这回轮到小善吃惊了。当初可是晓兰要下山的,怎么这回她反而要回村里去住?原来,这一年右玉县开始实行荒山拍卖和承包治理。晓兰在镇子上看到过县政府贴的布告,起初她倒没有太在意,这次回到村里去,看到村前河滩里那一大片荒滩,晓兰忽然动了心思。她想要是把这一片荒滩承包下来,种上果树,三年两年一挂果,收入不就来了?这几十亩荒滩开垦出来,能种多少果树,一年可以收入多少钱呢?政府正在号召治理荒滩荒山,政府支持的事,肯定好办。再说,右玉需要植树,不管是经济林还是成材林,都是改善环境的,于私于公都是好事。于是晓兰就想到要回村里去承包荒滩种果树。

晓兰把这想法给小善说了,小善不同意。他在镇上住习惯了,不愿意再回到那偏僻的山村里去。他说:那荒滩都荒了几百年了,凭你能治理的了?这地方种果树就种不活!

晓兰是个柔弱的女子,可她的性格却是倔强的。她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干成。

晓兰说,你不同意我也要承包,你不同意,我一个人搬回去住!

小善没法,他只好跟着晓兰又搬回南崔家窑去。

晓兰承包了村前那片河滩,大约有30多亩地。她领着小善,把河滩里的石头一块块地搬运出去,有的石头太大,卧牛一般横在那里,晓兰又找来炸药,和小善一起将石头炸开,再一块一块搬运出去。河滩里的土太薄,不适宜树苗成活,晓兰就从别处拉来一车车的土,垫到河滩里去,整出一块块地。整整一冬一春,晓兰的手上全是血泡和血口子,原先白白净净的一双手,现在粗糙的象是毛刷子。凭着这股子倔强劲,硬是把一片荒滩变成了土地。晓兰把这几年攒下的钱拿出来,去买了果树苗,然后领着小善在河滩里种树。一棵一棵地种,然后又一棵一棵地浇水。河滩里没有水,她就在河滩里打了几眼旱井,天下雨就把雨水积起来,然后用水泵抽水浇树。天旱的时候旱井里就没有水,晓兰就去很远的山底下挑泉水。一担一担地挑,一棵树一棵树地浇。在晓兰的精心呵护下,果树们很争气,全部都成活了,而且很茁壮地成长着。

南崔家窑村的荒滩变成了一片果园,种树的是一个云南来的媳妇。这一消息在右玉传了开来。引起了乡里和县里领导的重视。县委书记师发和乡里的主要领导都来到南崔家窑村,对余晓兰承包荒滩种果树的行为大加赞赏,师发书记表示县里和乡里都要大力支持。这一年,晓兰被县里推举为植树模范,而且入了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余晓兰,这个来自彩云之南的新娘,第一次走入右玉公众的视野之中。

苹果树第三年开始挂果,一开始,密密麻麻的果子很是让余晓兰高兴。都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尽管吃了很多苦,流了许多汗,但如今总算是挂果子了,再有几个月就可以收获了,晓兰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30多亩果子,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但是,事情总是出乎意料,老天似乎专门和余晓兰这个弱女子作对。等到秋后,眼瞅着霜降就要到了,天气一天比一天冷,可是树上的果子呢,不长不红,仍是青涩一片。晓兰不知道什么原因,急得嘴巴里起泡。到县里请来果树专家来看,才找到原因,知道原来是右玉的无霜期太短,南崔家窑这地方地势高,气候更凉,果子根本就成熟不了。

青涩的果子卖不出去,三个春冬的辛苦白费了。小善又开始埋怨晓兰,骂初不听他的劝告。晓兰一个人伤心地跑到沟里去哭。哭完了,从沟里出来时,晓兰就把眼泪擦干了。她决定还要继续干下去。她知道,她一辈子生活在这个地方,只有干,才能生存,只有不屈不挠地干下去,生活才能有改变。

小善劝晓兰算了,还是下山去卖肉吧,稳妥。晓兰说不,她还要继续种果树。她认准了,在山下不是长久之法,她还要种果树。她要找一种长久的方法,来改变生活。

晓兰听说当地山上有一种叫“山顶子”的树,很耐活,成熟期短,只是结出来的果子不好吃,晓兰就想到用“山顶子”的根和苹果树嫁接的办法,提高成活率和提早成熟期,村里人都认为余晓兰是异想天开,小善也觉得晓兰的想法有点荒唐,当地人老几辈子,就没有人做过这事,但晓兰决心试一试。于是,她每天跑到山上去,采回“山顶子”籽,自己育苗,又买回来果树嫁接方面的书,自己看书,自己嫁接。为了保证成活率,她把每一棵树的土都要重新换掉。从育苗到嫁接,到栽培,到挂果,前后用了五年的时间,终于成功了,嫁接后的果树果然提前成熟了,晓兰的辛苦终于有了收获。到了果子成熟的季节,晓兰把收获到的第一筐果子,分给村里的乡亲们,村里人第一次吃上本地种的杏子和苹果,觉得稀罕极了。他们用一种佩服的眼光看着这个来自彩云之南的老善家的媳妇,觉得这个南方媳妇能干,聪明。当地人生活了几辈子,怎么就不知道可以嫁接果树呢?

在种果树的同时,晓兰还在村里养牛,养羊,还养了几头大猪。她很勤劳,很勤奋,每天当村里人猫在大太阳底下晒暖暖的时候,晓兰却在辛苦地为养羊和牛储备着饲料,为果园里挑着牛粪、羊粪上着肥料。家里也渐渐有了积蓄。1997年夏天,右玉发生了罕见的暴雨,晓兰住了几年的那座小偏房让雨水给冲垮了。晓兰扒掉了旧房子,在村里盖起了一座新房子。那是村里第一座新房子,完全和当地人住的房子不一样。当地人几辈子住的都是那种低矮窄小黑暗的小屋子,而晓兰的房子高大,宽畅,明亮,漂亮,是南崔家窑村最漂亮的房子。

村里的媳妇和小伙子们眼馋了,许多人开始跟着晓兰学,养牛养羊喂猪种树。这个来自彩云之南的新娘,用她的南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撞击了当地人因循保守的观念,带动了当地年轻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

先进人物必有先进的思想,先进的思维,先进的观念。余晓兰后来能成为全国16大、17大的代表,成为全国的三八红旗手,成为全国劳模,成为全国十佳杰出青年,这与她具有开拓型和开放性思维,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代表性分不开。

余晓兰是个心无止境的人。她又看上了村南的那道将军沟。

这是一道荒山沟,名称叫将军沟,是因为据说多少年前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战争,有一位将军战死在这条沟里。将军姓甚名谁,已无从考究,但村民却一直沿用了将军沟这个称呼。将军沟大约有4000多亩,中间是沟,两面是坡,还有山头。余晓兰看上了这条沟。这是1998 年,右玉县政府正在声势浩大地拍卖“四荒”,当地人响应的人却很少。没有人买,价格就很便宜,还可以赊帐,可以分期付款。余晓兰动了心思,她要购买将军沟。她找到村里领导,找到乡里领导,说要买下那道将军沟。县里要求拍卖“四荒”,可是村里人一直没有报名,村里和乡里的领导正发着愁呢,没有想到余晓兰带头要求购买荒山,乡里领导当即表示大力支持,立刻会同村里的支书、村长,协调各方面关系,要帮余晓兰带个好头,带动村里人都来承包购买荒山荒沟。当时协议承包50年,一共给村里交16000元钱。可以分批分期付款。

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余晓兰以16000元的价格购买了4000亩荒山荒沟,应该说是价格很低的。可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不说是南崔家窑村,就是全乡,余晓兰也是唯一主动要求购买荒山的村民。全南崔家窑村,就余晓兰这个来自彩云之南的外地媳妇,有这种勇气和眼光,应该说,余晓兰是一个具有超前意识女子,也是一个很有眼光的女子。

拿出一万六千元钱,购买4000亩荒山,小善不同意。那荒山啥时候能见到效益?种树多少年才能有收益?再说,就算你种好了,有一天,政府突然把你没收了,你不就白搭多少年的辛苦?就算政府不没收,三十、五十年后这树还是你的,可那时候我们在哪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小孩子都懂得的道理。等树成材了,我们也老了,说不定都死了。干啥不行,非要栽树?小善坚决不同意。

晓兰给小善做工作,苦口婆心地给他算帐,4000亩荒山全种上树,十年后一棵树卖100元,你算算看,这一坡一沟的树,能值多少钱?现在正是因为村里人都不敢买荒山,政府想让咱们带个头,才这么便宜卖给咱们的,不然再加十倍的钱,政府也不会卖给咱们的。再说了,咱县里植树都植了几十年了,就是因为植了那么多树,咱们右玉现在的环境、气候才好了起来,政府植树是为了让咱们这地方风沙更小一些,庄稼长得更好一些,人活得更容易一些,咱们种树是响应政府号召,也是咱们个人生存的需要。要是咱这里每一片洼每一道沟每一座岭全都种上树,不说经济效益,光是生态效应也是值得的哩!就算是为了咱儿子孙子以后不再吃风咽沙,咱也要种树!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小善说:就算你把天说埸下来,就算你把死人说活了,我就是不同意!咱不做这亏本买卖,白搭功夫又赔钱!

余晓兰说:乡里和村里都说好了,村委会的协议我都签了,你不同意能咋样?

小善说:我不同意你就干不成!

余浇兰火了,说:你不同意我也要买!我告诉你,我决定的事谁也阻止不了!当年要是我爸能阻止得了我,我也不会跟你来到山西了!我也不会成为今天你老善家的媳妇了!不管你同意不同意,这荒山我是非买不可,这树,我是非种不可!

小善也火了,说:你要同意你自己买去,这事和我没关系!钱你自己想法交,树你自己想法栽,反正钱我不会给你一分,树我不种一棵!

小善说完摔门走了。余晓兰愣在那里半天,眼泪忽然哗哗流淌下来。

小善一走就没几天没有音讯。晓兰的倔劲儿上来了,小善扔下她负气走了,钱也不留给她,余晓兰想,你不给我钱我会去借,树你不帮我种,我自己会种!第二天,晓兰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三千元钱,先交了首期费用。办完了一切手续,然后又专门请人做了一个规划设计,什么样地界种什么树,需要种多少棵树,需要多少的行距,一切都弄好了,却没有钱买树苗。一棵树苗需要好几块钱,这4000亩荒山要种几十万、上百万株树,晓兰想来想去,靠买树苗是不现实的,要想栽树,就要自己育苗。她去买来油松,樟子松等的籽,买来书,连看边学着在自家的田里育上苗。然后就开始在山上挖树坑,预整地。右玉人种树的习惯是,头年秋天挖树坑,预整地,第二的春天开始植树。晓兰就把坡上的地整成一条条的梯田样子,把坑挖鱼鳞坑,保墒蓄水,等着第二年春天开始植树。

晓兰每天上山挖树坑回来,累得浑身散了架一般,一动也不想动,刚想躺下歇会儿,孩子们就又叫嚷肚子饿了,喊她做饭。晓兰咬咬牙,又站起来去给孩子们做饭。吃过饭洗过碗,晓兰又去喂猪,给羊添草,给牛加饲料,送孩子上学。等这一切都做完了,晓兰又扛着铁锹上山去了。每天都干到天上出了星星才回来。

晓兰是云南人,喜欢吃大米干饭,为了省下钱来种树,晓兰舍不得吃干饭,就每天喝稀粥。一天三顿,天天顿顿都是稀粥。活儿重饭又稀,又缺肉食油水,没有多少日子下来,晓兰感觉自己快顶不住了。她每天早上醒来,都感觉到自己起不来了,感觉到全身都没有一丝力气,很累很累。有时候下工回来,躺在床上歇一下,就感觉到自己再也起不来了,心跳得很慢,好象就要停止跳动,有时候感觉到连气都要喘不动了,自己都不想再喘气了,晓兰真想就这样一下子躺过去,不要再起来了。但是,最终,晓兰还是爬起来了,她硬撑着,给自己烧一碗开水,冲上一碗红糖水,咬着牙喝下去,不一会儿,她就感觉到自己忽然有了点力气,手有劲儿了,可以握住铁锹了。晓兰扛着铁锹继续上山。有很长时间,她感觉红糖水好象成了她的救命稻草,一感觉到自己没有力气,喘不动气了,就喝上一碗红糖水。这红糖水可还真的挺管用。

饿得很的时候,晓兰真的很想给自己烧一碗大米干饭,再烧一碗红烧肉,好好地吃上一顿。可是晓兰知道,那对自己来说,是太奢侈了。那一碗干饭可以喝好几顿的稀饭,她不能吃。她要把钱省下来种树。此后大概有十几年的时间里,痛痛快快吃一碗大米干饭成了余晓兰的梦想。从1994年2005年,有十年的时间里,余晓兰没有吃过大米干饭,她是靠十年的稀饭,种下了后来的一万余亩树。

有一天,晓兰从山上回来,还没有等做好饭,就忽然感觉到头晕,身体很虚,浑身软绵绵的一点力气都没有了。她想爬起来,冲上一碗红糖水喝,可是,眼看着桌子上的水瓶就在眼前,就是够不着。那天,小善的家人把她送到医院去,医生一检查,发现她是严重营养不良,引起严重的低血压和低血糖。医生建议她住院,晓兰不肯,医生给她开了点补血糖的药,晓兰就带着回家了。回到家里,晓兰不吭不哈,又扛着铁锹上了山。她依然如故,每天种树不止。

终于有一天,到了吃饭时辰了,晓兰收拾家具准备回家,忽然看到小善提着饭盒子上山来了。小善把做好的饭菜放到晓兰脚下,默默地看着晓兰因风吹日晒变得黝黑的脸庞,看着晓兰消瘦疲惫的身体,心头一疼,抢过晓兰手里的铁锹,挖起树坑来。

原来小善回来了。他看到在他赌气离家的几个月里,晓兰真格一个人上山种了大片的树,他大吃一惊。这几个月他在镇上做生意,生意也做的不好,没有赚到什么钱。看到晓兰憔悴疲惫的样子,又怜惜又心疼,他只有发狠地抡着铁锹干活,来弥补对晓兰的亏欠。

晓兰忽然感动了,她说:谢谢你,小善!

小善忽然脸红了,他感觉到一阵深深的愧疚。他抓住晓兰磨得满是血泡的双手,心疼地说:晓兰,我以后再不让你一个人受苦了,我和你一起干!

晓兰的眼里涌上了泪水,她突然从背后抱住了丈夫,将脸贴在丈夫的背上,眼泪哗哗地淌了出来。

小善和晓兰一起干了一段日子,小善有点顶不住了,和晓兰商量,不行就雇人帮忙来挖坑植树,靠他两个人,什么时候能挖完?晓兰却说:不,现在咱们用钱的地方太多,等以后条件好起来了,咱们再雇人干。现在咱们两个人,能干多少算多少。

第二年春天,晓兰开始在挖好的树坑里植树。育下的树苗还太小,不能栽种,晓兰用自己从生活费里省下来的钱买来树苗,开始在山上植树。为了保证树苗成活,就得浇水。可是树在山坡上,水却在沟底里。于是,晓兰就一担一担地往山上挑水。山坡很高,很陡,挑一趟水要爬三、四里路的山坡。有时候水挑到半山腰,累得实在不行了,晓兰就放下水桶,拄着扁担站在那里歇一会儿,她不敢坐下去,更不敢躺下去,她知道自己一躺下来,就会起不来了。她不能躺,她得站着休息。上不来气的时候,她就使劲儿捶胸口,直到捶得自己使劲咳了起来,才会感觉呼吸顺畅一些。

就这样,晓兰硬是靠着一股子韧劲和倔劲,和小善两个人, 一冬一春挖了几千个树坑,全部栽上了油松、樟子松和高杆杨树。

几年过来,那道将军沟里全种上了树,放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过去光秃秃的荒山头上绿树成荫,昔日的风沙也不见了踪影。

山坡很陡,余晓兰挑着水桶,一步一步往山上挪动着。虽然右玉农历的四月依然是春寒料峭,但晓兰脸上的汗水却仍象断线的珍珠一般淌了下来。

她感觉到腰很痛。已经有些日子了,她的腰明显感觉到不适,挑水上山的时候,会忽然间如锥扎般剧痛。一阵子过去,或者稍稍活动一下,便会减轻。疼痛加剧时,她便站下来,因为山坡上水桶不能放下来休息,她便让自己的腰尽量挺直,这样疼痛便会减轻。等一阵子过去,疼痛减轻了,她便继续挑着水桶上山。这样的往返,她每天都要挑上40余趟。近些日子,这腰痛是愈发严重了,有时候痛得晓兰真想躺下来休息一天,但山上刚植下的树急需浇水,如果不能保证足够的水份,这树就不能够保障成活率。晓兰不能休息,她只能咬牙挺着。她必须保证这树都能成活,不仅是因为种树,还因为要争一口气。因为这是一座晓兰新承包的荒山,为承包这片荒山,小善正和晓兰正闹着别扭呢。

这一座山的面积有3万余亩,是南崔家窑移民并村后遗留下的荒山坡地,余晓兰今年春天刚承包了这座荒山。

2001年开始,右玉县委、政府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移民并村”战略。南催家窑村属于“移民并村”范围内。这个原先路不通,电不通,学校也没有的小村庄,只有二十多户人家。政府实施移民并村后,大部分村民都移到了山下的移民新村去住,而余晓兰不仅没有移民下山,而且趁此机会提出要承包移民并村后退出来的荒山和坡田。南催家窑村人口少,面积却很大,前后有数万亩的荒山荒坡,还有大片过去属于广种薄收的贫脊的土地,移民后这些土地都成了荒地。余晓兰和政府签定了承包协议,承包了其中的3万余亩荒山荒田。

这一回,小善说啥也不干了。这余晓兰真是疯了,先前种那4000荒山时,费了多大的劲,受了多大的罪啊?人差点没累晕了,余晓兰为植树,连大米干饭都不敢吃,喝了几年的稀饭。现在,你名也有了,红花也戴过了,报纸也上过了,电视里也露过面了,人都知道你是“绿化状元”了,连全国奖章你都得过了,你还要干啥?难道你就要种一辈子树?这人活着,除了种树,还有很多事可以干,比如进城做个小生意,供女儿和儿子在城里上学,比如人家都移民到新农村了,咱也可以移民,也可以想法赚钱在城买套房子,以后让儿女也变成城里人,咱也享受几年生活,人不光要活着,还要生活,难道咱一家人的生活就是种树?儿子女儿以后上大学,能指靠上这些树吗?小善说,咱进城做生意去,那几千亩树就给儿女留着,等他们长大了,树也成材了,他们的生活可以有靠了。咱们要赚点眼前的钱,为孩子上大学,结婚娶媳妇留点底子。

余晓兰不听,她说小善目光短浅,只认一个钱字,不知道还有比钱更重要的。比如这树。这树美化环境的作用,这树天然氧吧的作用,这树挡风抗沙的作用,这树改善生态的作用,就不是钱能买来的。而且,这几万亩树要是成材了,你算算看,是多大的经济效益?那可是几百万几百万的计算!况且,这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又如何来计算?

小善不算,反正这几万亩荒山要干你干,我是不干了!

两人赌上了气,晓兰心憋闷,咬着牙一个人就干上了。每天独自上山挖坑,种树,浇水。但这腰痛的毛病却是越来越重,一天比一天疼的厉害。晓兰顾不上到医院去看,咬着牙,忍着痛,坚持天天上山干活。

晓兰挑着水桶,强忍着腰痛,一步一步地往山上挪动着。突然,晓兰脚一下滑,身子一歪,肩上的担子飞了出去。只见两只水桶咕咕噜噜顺着山坡滚了下去,随后余晓兰的身体也摔倒在山坡上,同水桶一起咕咕噜噜地翻滚到山下去。

这一次受伤,让余晓兰原先的腰痛更加严重。她躺在床上起不来了。小善送她到医院去检查了一次,说是严重的腰间盘突出症加上腰部扭伤,导致她卧床不起。这一躺就躺了几个月,医生开的药吃了也没有多少效果。她挂念着山上那些树,让小善代她去看看,结果小善回来告诉她,因为天旱,不少树苗都枯死了,余晓兰急得牙齿都肿了,嘴上满是水泡。

余晓兰刚刚能起身活动的时候,就拄着拐扙爬到山上去看树。

她看到春天刚刚种上的树,许多都枯死了,干枯的树杆象一个个夭折的孩子,横尸遍野,

余晓兰的眼泪哗哗地淌下来了。这是一春天她费了多少心血才种下的树啊!她忍着腰的剧痛挑水,忍着腰的剧痛栽树,每天天亮以前就上山,到晚上看见星星了才下山,连树苗钱都是她从牙缝里省下来的,为买树苗,她舍不得买菜,舍不得吃大米饭,舍不得给自己买一件换洗的褂子,可如今,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

余晓兰的眼泪再次忍不住流淌下来。

小善再次劝她算了,别逞能了。干啥不能活人,非要种树?再要这样种下去,这家非要散了不可。小善说,我去找政府,咱们把这荒山给他们退回去!

余晓兰沉默着。

事业的受挫,心灵的受伤,比起身体的疼痛,更能让余晓兰遭受打击。丈夫的不理解和反对,加上久治不愈的腰间盘突出症,让余晓兰心灰意冷,身心疲惫。就在此时,父亲从云南寄来的一封信,要她回到云南去治病疗伤。开元的治疗条件比起右玉来要好一些,再加上晓兰的父亲本身精通医道,晓兰决定回云南老家去疗养。

屡受打击心灰意冷的余晓兰决定放弃。不仅仅是放弃植树,而且决定放弃她人生的追求,放弃她曾经为之献出青春的爱情。等晓兰的腰疼刚刚好一点,能起来活动时,晓兰提出了要回云南老家去。

小善急了,他知道晓兰伤心了,结婚十年来,他给予妻子的除了吃苦受罪,再也没有什么。而妻子除了不断地改变着他们家的生活,改变着他们家的命运,还给他生了一双漂亮可爱的女儿和儿子。在这个家里,妻子的功劳是最大的。她不仅每天要干很重的活,而且还很孝敬自己的父母。记得那一年母亲的老寒腿犯了毛病,疼得不能走路,是晓兰让自己的父亲从云南寄来草药,治好了母亲的老寒腿。自从有了晓兰,这个家里的大事小事都靠晓兰做主,自己这个男人反而没有一点主见,家里角色被颠倒过来。为了植树,晓兰伤的不仅仅是身体,她也伤透了心。现在终于有了一个回老家的借口,小善心里没底,他不知道晓兰这次回去还会不会再回来。

余晓兰要走,她执意要回老家去治病。小善想拦也拦不住,于是就一遍遍地问晓兰:那你什么时候还会回来?你还会回来吗?

余晓兰说:我不知道,我没想过这个问题。

余晓兰是真的没有去想过这个问题,她觉得这是个很复杂,很费脑子的问题,余晓兰不想去想,她真的很累,她就想好好休息,静静地养伤,让自己尽快恢复起来。

回老家,是心灰意冷的余晓兰现在唯一的选择,唯一想做的事情。

小善真急了,夜里,他给余晓兰跪下,求他留下来,千万别抛弃他们父女。村里人也来挽留,亲戚朋友都来挽留,余晓兰一声不吭。她是个性格倔强的女子,她要走,什么人都拦不住。

晓兰终于走了,她踏上了南下的火车。

车厢里,余晓兰坐靠窗的位置上,看着窗外一闪而过的景色。右玉离她越来越远,山西离她越来越远。

列车里,一首徐千雅的《彩云之南》在缭绕回响:

彩云之南 我心的方向

孔雀飞去 回忆悠长

玉龙雪山 闪耀着银光

秀色丽江 人在路上

彩云之南 归去的地方

往事芬芳 随风飘扬

蝴蝶泉边 歌声在流淌

泸沽湖畔 心仍荡漾

记得那时那里的天多湛蓝

你的眼里闪着温柔的阳光

这世界变幻无常 如今你又在何方

原谅我无法陪你走那么长

别人的天堂不是我们的远方

眼泪顺着余晓兰的脸上淌了下来。她的心飞回到了彩云之南的家乡。

爸爸,我回来了!晓兰心里在默默的喊着。

余晓兰终于回到她阔别了10年的家。

这10年来,不管余晓兰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但在家里,在自己的父亲和姐妹面前,余晓兰一直在微笑着,说她山西的家很好,一点也不贫困,而且满山都是树,和云南这地方一样的漂亮。说她自己生活的很好,每天都有大米吃,说小善一家人对她如何如何的好,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都是先尽着她吃。

父亲没有说什么,姐妹们从晓兰的微笑里似乎也读出了辛酸和无奈。他们只是默默地看着晓兰。北上时候的晓兰是那么清秀美丽,面庞玉润,身体丰满,如今的晓兰又黑又瘦,年纪经轻的,脸上都有了皱纹。晓兰在北方过的怎么样,不用说他们都已心知肚明。

洗澡的时候,姐姐坚持要晓兰称一称体重。结果姐姐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晓兰只有不到80斤的体重,而晓兰走的时候,体重是113斤。

姐姐说:回来了就啥也别想了,好好养病。

父亲说:回来了就别走了,过些日子让小善把孩子送过来,在这边念书。以后咱们一家人就在一起生活。

同学朋友都来看望晓兰,看到晓兰憔悴的面容几乎都认不出她来了。关系好的姐妹就骂她,骂她缺心眼,骂她中了魔症,跑到那么老远的地方,嫁到那么穷的家里,受那样的洋罪,把一朵花容月貌,变成了枯萎的野草。

晓兰的眼泪就又淌下来了。性格倔强的晓兰那些日子,把十年来没有流过的眼泪都流干了。她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变得如此脆弱,变得如此没有出息。亲人和朋友的关爱,使她饱受委屈和伤痛的心灵感到了一丝慰藉。

在父亲的精心调理下,晓兰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几个月以后,走路和生活已经完全可以自理了。晓兰的心又开始不安份,她开始挂念她种下的那些树,那些眼看就成材的树,那些她刚刚种下等着精心呵护的树;挂念着那面数万亩等待治理的荒山荒坡;挂念南崔家窑那个家,家里的亲人和孩子。她的心开始骚动不安。

就在这时候,晓兰收到一封来自山西右玉的挂号信。

这不是一封普通的挂号信,是来自右玉县政府的挂号信,信是右玉的新县长赵向东写来的,随信寄来的,还有1500元的汇款。

赵向东县长在信中说,余晓兰是全国绿化模范,是全省植树造林的先进典型,是右玉人的骄傲,是右玉人的自豪。听说余晓兰因为植树受伤回了云南,赵县长特此表示一点微薄的心意。其中1000元钱,是县政府给予晓兰的慰问金,500元是赵向东县长从个人工资里拿出来的,表示县长个人对余晓兰的慰问。赵县长还在信中说,希望余晓兰早点养好伤,早日康复,早点回到右玉来,继续她未竟的事业。

余晓兰的眼睛湿了。

她忽然间泣不成声。

她很为自己打退堂鼓感到羞愧,为自己放弃人生的追求,放弃自己的事业而羞愧。赵县长的信及大地鼓舞了晓兰,也让晓兰感受到了来自山西的那份温暖。她当即决定立刻回到山西去。

晓兰要回山西,父亲,姐姐,亲戚,朋友,同学,老师,谁都没有能拦住她,谁也没能说服她。就象晓兰回老家去时候一样,她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北上山西的火车。

晓兰又回来了,她重新回到了她生活了10多年,已经感觉到了熟悉和温馨的那片土地上,回到了那座她还没有完成心愿的山坡上。回家的第二天,晓兰就扛起了铁锹,挑起水桶上了山。她要重新开始,她要一棵一棵地植树,直到把这面山坡全都植上绿色。

做梦也没想到晓兰会重新回来的小善,这次不敢再有任何怠慢,他立刻跟在妻子后面,扛起铁锹和水桶也上了山。从此,这山顶上不再是小兰一个人孤单的身影,而是两个人共同的奋斗。

赵向东县长听说晓兰回来了,赶到南崔家窑的山上来看望她。他看着将军沟那一片长成型的森林,看着村前那片荒滩上长起来的几千苗果树,看着晓兰新承包的这一片荒山,一边对晓兰几年来的努力表示肯定和赞赏,一边帮着晓兰出主意,帮她谋划着荒山治理的科学方案。赵向东县长还对小善说:你要好好爱护晓兰,她不仅是你的妻子,还是咱右玉人的骄傲。在赵县长的协调下,县、乡、村各级党委和政府开始关注余晓兰的荒山治理,给予了她更多的关怀和支持。政府还帮晓兰协调银行和信用社的关系,帮她贷到了一笔植树的专款。有了钱,晓兰改变了孤军作战的方式,她开始雇佣当地村民帮她挖坑植树,还用上了机械化。植树的进度大幅加快,成活率也提高了很多,三年多时间,大片大片的树林,就把荒山覆盖了一大半。

如今又是几年过去了,余晓兰从92年开始,一直到今天,经过了十八年的艰苦努力,南崔家窑的荒山变绿了,树长成材了,村前的乱石滩上是5000多棵各类果树,荒山上种下了3万多株的松树,杏树,高杆杨,还种植了300亩沙棘,300亩拧条,她还饲养了3000多只绵羊和山羊,还有鸡、猪啊等等家禽。如今公路已修通到她的门前,一进南崔家窑村的山门,就能看到一座彩门,门前的横幅上写着“南崔家窑村晓兰生态园区”,凡是来到右玉的人,都听到过余晓兰的故事,都会到“晓兰生态园区”来参观游览。

最苦的日子已经过去,最难的时刻也已渡过,余晓兰的日子慢慢好了起来,晓兰没有忘记自己是共产党员,是十六大的代表,是三八绿色红旗手,是全国的劳模,她在自己发展的同时,力所能及的帮助着周围的乡亲们。她把自己学到的技术,教给村民们,帮他们嫁接果树,还为村民们提供树优质的树苗,春节的时候,她把县里的慰问金拿出来,再添上自己的钱,给村里贫困户买油买面,村里小学的顶棚坏了要维修,晓兰没有吭声,拿出自己积攒的钱送去,村里新建了文化站,晓兰一次性捐助了5台电脑……

十几年过去了,晓兰种树如今还没有见到更大的经济效益,她的收入主要靠生态畜牧,靠那几千只羊。她的生活依然不富裕,余晓兰说,我不像那些大老板、企业家们一样,有亿万身价,甚至我现在也还很穷,可是,我像他们一样,也实现了自身价值。我为社会,为家庭,为儿女,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是的,晓兰说得对,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无论你对这个社会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只要你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你就会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我们的社会,就是由无数个余晓兰这样,为实现自身的价值努力奋斗的小人物组成的。有了千千万千万个余晓兰,我们的社会就丰富多彩,我们的社会就文明进步,我们社会就会更加美好。

余晓兰,这个来自彩云之南的新娘,就象一粒右玉漫山遍野的沙棘种籽,飞落在南崔家窑村,扎根,生芽,开花,结果。以它极顽强的生命力,引出了漫山遍野的绿色,为丰富多彩的世界增添了自己的色彩,而今它仍努力地将自己的根须伸向更广阔的地域,为这个世界增添更多更多的色彩。

后记:2010年8月,当我采访这位在右玉的传奇女子时,余晓兰头上已经笼罩了许多光环。她是全国劳模,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全国三八绿色红旗手等。但余晓兰的面色却显得不是那么光鲜。她的眼睛里带着忧郁。她告诉我,今年大旱,春天刚种上的树旱死了不少,这让余晓兰感觉到心疼不已。劳力,树苗,肥料这些都是费用,树死了,所有的费用就是白费。而且,就算今年活下来的树,明年也不一定能活下来,如果遇到旱情,还会死掉,右玉的树,只有连续三年活下来,才算是最终成活了。我突然间就感觉到了余晓兰的那份艰难。快二十年了,晓兰就是这样一棵树一棵树的栽下去,一棵树一棵树的浇灌,管护,一棵树一棵树的盼望着成活,最终才有了这数万亩的森林,有了南崔家窑这一片宝贵的绿色。我心里对这个瘦弱娇小的南方女子,充满了敬意。她使我想起了我写的电视剧《阿霞》,电视剧里那个不认命的南方女子和徐晓兰,他们两个是那样的相象,但阿霞是我虚构的剧中人物,而余晓兰却是生活中真实的传奇女子。如今晓兰仍在南崔家窑那座山上种树,我不知道她会坚持到何时,可是我相信,这个来自彩云之南的女子,身上有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什么样的困难都难不倒她,什么样的挫折都压不垮她,她最终一定会走向自己想要达到的成功彼岸。

 节选自长篇报告文学《风从塞上来》,本书入选新浪中国好书榜2012文化社科类第九名,入选山西省百部优秀图书,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

(责任编辑:杨志强)

【作家新干线】推广团队:本刊主编:谭文峰 小说编审:张 辉 微信号:zhanghui750525  诗歌编审:姚 哲 微信号:8913480散文编审:杨志强 微信号:yzq13734283479图文编审:姚普俊 微信号: yqwyzfq发刊制作:师郑娟 微信号:szj872668752小说投稿:1263482922@qq.com诗歌投稿:8913480@qq.com散文投稿:1549429346@qq.com
(0)

相关推荐

  • 本人承包村里的荒山有承包合同的,树也栽活了合同也到期了,咋办

    本人承包村里的荒山有承包合同的,树也栽活了合同也到期了,咋办

  • 石爱明:拓荒开山三十载 荒山变成花果山 河北经济日报·数字报

    本报讯(通讯员吴拥军)初冬时节,顺平县河口乡石门庄村望景山上,层林尽染,硕果飘香,柿子.苹果挂满枝头.年过七旬的石爱明正在山上采摘苹果,望着满山的收获,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欣慰. 3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座 ...

  • 承包千亩荒山,20年种70000多棵果树,河北这对夫妻造出人间“花果山”

    在石家庄市鹿泉西南部与井陉搭界的地方,蜿蜒起伏的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花果山",大家很难想到,20年前,这个地方还是一片荒凉. 2001年,石家庄白鹿泉乡荷莲峪村的徐改金承包了村里30 ...

  • 【典故拾遗】谭文峰丨打透生死关,参破名利场

    心灵 文字 生活 作者简介 谭文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小说和影视剧多部,其小说作品曾被二十余家出版社编入各种选本,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 ...

  • 【美文选粹】谭文峰丨爱情是个什么鬼

    作者简介 谭文峰:山西垣曲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运城市文联副主席,运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小说和影视剧多部,其小说作品曾被二十余家出版社编入各种选本,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 ...

  • 【美文选粹】谭文峰丨巧云如虹

    作者简介 谭文峰:山西垣曲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运城市文联副主席,运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小说和影视剧多部,其小说作品曾被二十余家出版社编入各种选本,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 ...

  • 【周末推荐】谭文峰丨窝头故事

    品 味 经 典 书犹药也 善读之可以医愚 编者推荐: 本周因为主编谭文峰老师参加县两代会,没有来得及精选<周末推荐>的名家作品,我们暂且选发了谭老师这篇<窝头故事>.谭老师这部 ...

  • 【周末推荐】谭文峰丨扶贫纪事

                     原载于<山西文学>1991年第11 期,<新华文摘><小说月报>先后予以转载,获第五届<小说月报>百花奖,后被选入&l ...

  • 【经典回顾】谭文峰丨乡殇(下)

    作家新干线 zuojiaxinganxian  作者简介 谭文峰:山西垣曲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运城市文联副主席,运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小说和影视剧多部,其小说作品曾被二十余家出版社编入各种选本, ...

  • 谭文峰丨遗失在石阶上的青春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谭文峰:山西垣曲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运城市文联副主席,运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小说和影视剧多部,其小说作品曾被二十余家出版社编入各种选本,多次被<新华文摘>.&l ...

  • 【名家走笔】谭文峰丨年味浓浓,母亲来了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谭文峰:山西垣曲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运城市文联副主席,运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小说和影视剧多部,其小说作品曾被二十余家出版社编入各种选本,多次被<新华文摘>.&l ...

  • 【名家走笔】谭文峰丨历山看秋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谭文峰:山西垣曲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运城市文联副主席,运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小说和影视剧多部,其小说作品曾被二十余家出版社编入各种选本,多次被&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