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痛苦才是自己的救世主

一本书读完,受到震撼,然后被一种接近痛苦的感觉淹没。

知道自己思想和认知都极其有限,有生之年也只能将主人公的思想和认知当做不可逾越的山峰,仰望。

知道作者的表达方式和驾驭故事情节与文字的能力学不来,再一次仰望。

一部小说的气质,神采与故事本身无法严格拆解来看,仔细思考小说背后的一些事会让自己陷入迷茫,这是心浮气躁苍白浅薄的外露。自己不能逃避。

实际上我要表达的是,一部好小说,会在成全阅读者过完故事瘾的同时,让阅读者反观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有所思考和长进。

因阅读一本书而来的痛苦,于我而言,是成长的肥料。

以下是阅读《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过程中的一些感慨,汇总在这里。

差不多10年前,在一个朋友推荐下看了电视剧《天道》,看了觉得确实不错,内心真得有些震撼。因此,王志文扮演的丁元英形象深刻入心。

我知道,入心的原因是丁元英的思想、精神,以及在这种思想、精神支撑下的对这个世界的洞察,洞察之后与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一副再完美的五官身材,如果没有让人心动的思想和精神做内核,充其量也只是一副衣裳架子而已。

换了类似的女人,自然也就是女神与花瓶的分野。

那时候并没有深入了解这部电视剧的来龙去脉。只是看过之后的印象,还有当初的感触,10年以后依然挥之不去。

前几天突然了解到这部电视剧源于一部小说,毫不犹豫就买来了,587页,可以算大部头,然后一气读了308页,忍不住写下此时此刻的感慨。

第一次因为一部电视剧,反过来特意阅读原著。阅读时候,不自觉的将内容与记忆中电视剧的情节对应比照,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滋生出来——电视剧与原著之间可以用水乳交融这个词来形容——只是文字里面的丁元英都被王志文那张略显阴郁的脸替代了。

演技高超,莫过如此吧!

说起来有点玄,最近一直在重新品味《道德经》和《坛经》,还阅读了几本关于孔子生平、观点的专著。

读《天道》原著,刚好与之前所读有所关联,也很容易揣摩作者塑造丁元英这个形象的初衷,以及期间的写作技巧。这对我来说,远比电视剧和原著本身更重要,更有实际意义。

说起玄,还有一点,女一号芮小丹的结局一直让我心存遗憾。这次读原著,心生很多与看电视剧截然不同的感触。

我要说的是,芮小丹扮演者左小青,这名字一下子让我想到前几天在孤山脚下路过冯小青墓遗址的某些情绪。想想有些不着边际,古往今来,重名的人太多了。

站在世俗的角度,这样的观点未免离经叛道,而站在卓然独立的思想高度上俯视,这样的观点何其自然。

这种比对,会让那些鹤立鸡群者更加醒目,没有人可以视而不见。当然,也会让庸俗的眼睛变得越发有眼无珠。

保持自我,保持内心的自由,这是一个人对自己最大的善意。因此,可以对抗所有异见和风寒。只是,同样要承担因为鹤立鸡群而不可避免的风险。

在世俗的生存法则里,不随波逐流很容易被人嫉恨。

我突然明白,惯常所说的“道理都懂”实际上恰恰是“不懂”,因为不懂,所以限制行动,没有人会轻易只身涉险。

说老实话,能办老实事,需要远超常人的胸怀和耐力,禁得起流言蜚语,禁得住寂寞时光的打磨。现实中,大多人都太急功近利了,甚至包括生孩子养孩子这种更需要时间的事。

庸常的眼睛,看不见雅致的风景,只有随波逐流的人群才会让庸俗的灵魂更有安全感。

还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脚下,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先别管能走多远,先走起来。

有人断言:世间有两种东西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一是人心。

这话只说对了一部分,因为世间太多有眼无珠的人,也同样不乏火眼金睛的人。针对前者,这种人永远看不见光;针对后者,任何人心都会一眼洞穿。

人性决定了人是人,而不是猪或者狗。善也好,恶也好,都是人性不可或缺的组成。

即便是一个真善美的人,也并不拥有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俯视众生的优越,一旦如此,就是伪善。现实刚好诚实,你看,人间触目可及都是优越感爆棚的人。

这还要回归到自己,回归到内心,审视自己,警示自己,保持自己的真,并尽力不去评价和干扰他人。这样,多少都会看到现实真实的一面,活着也多少安心一点。

红色圈定这句话,目前为止我个人认为这是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最好的注释。因为这个诠释,我对“物伤其类”这个词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人类在这一点上不如其他动物,兔死狐悲,在这个角度上来看是真正的悲悯,而不是人类惯常耍弄的口是心非虚情假意。

古人说,道不同不相为谋,类不同,道必然不同,所以狼永远不会与土狗为伍。这才是真正的自然法则。

遥远的救世主》读完了,昨天和今天总共用了差不多16个小时,587页,算是一气读完,边读边记下这些感触。

实际上,我要感慨的是,一生如果有一个真正同类的知心朋友,是多幸运的事。

特别推荐 

言说尊严,还有尊严吗?
能被践踏的尊严就不是尊严,是礼貌。
可以言说的尊严,是相对有尊严,毕竟无尊严。
——《遥远的救世主》

2021年3月17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