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
寒衣节,又称祭祖节、包袱节、十月朝、过十月一,是中国传统节日,流行于华北,为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是民间祭祖的日子,相传祖灵会在本日回返人世,领取御寒衣物准备过冬,故人间除了祭祀之外,要烧化纸做的衣服,或者印有衣服图样的纸钱。也有地方只烧纸钱,不烧衣服。
相传,秦始皇征调孟姜女的夫婿到长城服徭役,孟姜女不远千里,为夫婿送寒衣棉袄,十月初一日抵达长城,却发觉服役的夫婿杞梁已死,尸首压在长城之下,所以孟姜女痛哭一场,感动天帝,长城倒下,得见夫婿尸首,孟姜女于是祭夫,并把衣服盖在夫婿尸骨之上,延绵成俗。
河北的一些地方重视寒衣节,有“不重寒食,重寒衣”的说法,认为寒衣节比寒食节(此处的寒食节指的是清明节)重要,有的人会去扫墓,同时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会在本日从地府回来,接受子孙的供养,城隍老爷也会出外巡视,让冤魂拦路伸冤,甚至是指控不孝之子孙,他们称为“老爷放告”。还有地方会用杞梁与孟姜女的傀儡木偶,在城隍庙演戏酬神。
有的人或者无法到坟墓或神主牌前祭拜,于是将纸钱装入纸袋焚烧,这纸袋直接焚烧,称作“包袱”,这是认为烧了装满金钱的“包袱”,可让亡灵自己去购买各种物资,比烧衣服还实用,故又称为包袱节,有些人也会到东岳殿、城隍庙或地藏庵等阴界神灵的庙宇,烧“包袱”给远方已逝的亲友。也有的人把纸衣或者“衣服图样的纸钱”也一并装入“包袱”。
北京地区,用一个装满冥纸的纸袋,竖一尺,宽一尺五寸,分为两种,一是“素包袱皮”,是白色或淡青色袋子,装的是白色、素色纸钱。另一种是“花包袱皮”,或称“彩包袱皮”,装的是红色、彩色纸钱,是在一个红纸或花色纸的袋上,印上图案,《帝京景物略》:“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凡死亡不满三年的死者,不能用彩色包袱,也不能用彩色纸钱。
通常在封面中间画一神主,书亡人名讳,右上印“金银财宝冥衣一封”,左下方是填写阳世烧纸钱者姓名之处,有的版本是印有《往生净土神咒》(梵文或汉字皆可);或是上面有数个字,如“垛钱千万贯文”、“往升仙界”、“先灵资斧”、“冥路盘川”、“水脚银钱”等语,还要填上日期,如三月三日敬奉,或者写节日名,寒衣节敬奉、重九祭用、清明祭用。下方印有两个古装官吏,是阴间的判官,即羊角哀、左伯桃,或者说是李玄邃、杨玄感,也有印金童玉女的。中间书“敬奉....”,左下书“阳世......谨封”,如中写“敬奉先考李公明德”,左下书“阳世男至善谨封”,如是要烧给晚辈,不可写“敬奉”或“谨封”等尊敬字样,须将“敬奉”等字样以墨笔划掉,写“收用”或“寄交”。如“物化贤侄李明德一位正魂收用”或“寄交李明德”,左书“阳世叔李亲民封”、“阳世叔李亲民具”,不允许写“谨封”之类。相传十殿以孝道第一,如写“敬奉”字样给晚辈,恐怕晚辈会遭到阎君、冥判责备。直系尊亲属一般不写名,只写称呼,如只写“父封”、“母封”、“祖父封”等。
由于所有亡灵都可以在本日回返家乡,有的人会在屋角或巷口焚烧五色纸,代表为无主孤魂送去布疋或御寒衣物,并给无主孤魂送暖,也希望保障自己烧给祖先的衣物与冥纸,不被孤魂夺走。
中国南方人民大多不过这个节日,反而是在冬至日祭祀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