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文坛]朱光的随笔《打电话的往事》

打电话的往事  

如今,人们打电话、聊微信是工作、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常态,甚至成为一种日常习惯。可是,你知道五十多年前,打个电话有多艰难吗?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我下乡插队在梁子湖畔一个小山村。那里远离城市,交通不便,通讯闭塞,一封平信要走半个月。下乡两年后城里招工。八月中旬,学生们已招走两批,作为咸宁地区和鄂城县学习毛著积极分子的我,却没有一点儿动静,每天照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心里不免有些着急。两个月没收到家信了,出什么事了吗?这天,我请了一天假,打算到金牛镇去给母亲打个长途电话。
小山村离号称小汉口的金牛镇有约二十里山路。要越过一个几百米宽的湖汊。枯水季节,湖汊变成一条小河沟,上面有座小石桥。但眼下一片汪洋,小桥没于水中,往来靠一条小船摆渡。
我摆渡过了湖汊,顶着烈日,赶到金牛镇时已近中午。找到邮电所,询问打电话的事。业务员说,可以打,每分钟八毛。乖乖,这么贵!我一天的工分还不到二毛钱。摸摸口袋,兜里还有两块钱。牙一咬,打吧。几经转接,打通妈妈厂里的总机,再转到分号,好不容易电话通了,听到“喂”一声后,我抓紧时间连珠炮般诉说着心里的疑惑和苦恼。电话里传来嗡嗡的声音,问候几句后没听到对方说话,就匆匆挂断了。还好,业务员收了我一块大洋。打完电话,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逛到小书店,浏览了一番满书架的红宝书和文件汇编小册子。在街边小铺,用一毛钱二两粮票一碗的面条,搪塞了一下“咕咕”腹鸣。日已偏西,不敢耽搁,打道回府。
踏上田间小路不久,就听到远处传来“隆隆”的雷声,天边堆起乌云。我加快了脚步。刚登上山垴,天公便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刹那间豆大的雨点泼了下来。高处有雷击危险啊。我不敢怠慢,看到路边有一处看瓜的棚子,就猫进去躲了一阵儿。雨稍小一点儿,我即上路往回赶。乌云炸雷狂风一路追着我跑。紧赶慢赶来到渡口,天已黄昏,举目望去迷迷茫茫竟不见渡船。喊了几声,也没人应。“野渡无人舟自横”。人影没见一个,横舟也没见着啊。正犹疑间,山水下来了,浩浩汤汤,湖面更宽了。往日美丽宁静的湖汊,此时显得有些狰狞诡异。怎么办?对面就是我插队的小山村,似有点点灯火在召唤。我心一横,仗着读书军训时横渡黄河的底子和胆子,脱下衣服鞋子,和草帽一起捆成一个包裹举在手里,跳进水中,开始了单臂侧泳。游到湖汊中间时,明显感到水深流急水温降低,体力也渐渐不支。突然,一个大浪打来,我呛了一口水,心一慌,手一松,包裹便永远离我而去……。天渐渐黑下来,我精疲力竭,机械地划着手臂。一下一下,当触摸到大水淹没的田埂时,眼前一黑,晕了过去。不知过了多久,耳边响起狗叫声,是队长家的大黄狗,吻着我的耳朵“呜呜”叫着,想要把我唤醒。……我知道我这是从鬼门关走了一遭啊。
半个月以后,我收到母亲的来信。信中写道:“娃儿,你那天打电话来,是你杨阿姨接的。她告诉我说,你说了半天,什么也没听清,只听到你叫了一声妈妈。”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唰的涌了出来。心里翻腾着委屈、沮丧、懊恼、还有愤怒。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改革开放以后,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九十年代初,电话走进寻常百姓家。再也不用为打个电话蹭门卫、蹭单位办公室,也少了通过交换机人工插接辗转的麻烦。可能是出于消除当年电话阴影的心结,我和母亲家分别装上了座机电话。不为经商不为显摆,就为随时拨打,方便快捷。母亲有个病痛或急事,我也好及时知晓,尽快赶到母亲身边。
又过十多年到本世纪初,移动电话(手机)得到极大普及。手机已不再是财富、地位、身份的象征,不再是炫耀耍酷的奢侈品。无论是国家干部、企管人员、经商人士,还是教师、工人、大学生,甚至中学生、菜农、城镇居民,几乎人手一机。2002年我把小灵通换成诺基亚,所谓从2G跃进到3G。2014年我与时俱进,用上了屏幕宽大、色彩艳丽、声音清亮、功能丰富的华为4G智能手机。手机不再只是通话工具,其功能与其普及程度一样,呈几何级别增长。读书学习上网课、搜索信息资料、看新闻、看球赛、追剧看电影、拍照录像、查字典、听音乐、玩游戏,甚至资金存取周转、购物、炒股、寻医问药、导航、翻译等等等等,神通广大,无所不能。手机成了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生活伴侣。小时候“千里眼顺风耳”的梦想,“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神奇,今天统统实现了。
(0)

相关推荐

  • 拖拉机,带不走的历历往事

    你我的平台,大家的舞台 麻城文学微刊 主办单位 麻城市诗词学会 麻城市作家协会 智慧搜索 麻城文学微刊 <从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将星>卷一|老屋湾大赛全部作品|大赛评奖|颁奖盛典|获奖作品电 ...

  • 灵山史话之剿匪往事

    大灵山,是广州市天河区珠吉街道的文化名山,位于珠村和吉山两村之间,见证着此地数百年的历史进程.笔者作为外地人,居珠吉街已一年有余,深知此地文化底蕴深厚,亦深知大灵山于珠吉街历史文化之重要地位,故以&q ...

  • [黄石文坛]朱光的随笔《穿越时空的钟声》

    穿越时空的钟声 黄石钟楼,诞生在浴火重生百废待兴的年代.坐落在市商业中心交通路与广场路交汇处.与黄石火车站.长江港务局相毗邻.那年月,九层高楼,四面大钟,在建筑低矮街道狭窄的城区,傲视四邻,挺拔巍峨, ...

  • [黄石文坛]朱光的随笔《易发生访谈录》

    易发生访谈录  文/朱光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十六那天,在好友砖哥的引领下,我们几位爱好文学.摄影的朋友,有幸拜访了黄石文化界的名人.前辈易发生老先生.按响门铃,易先生迎到门口.白发飘飘,红光满面,笑容 ...

  • [黄石文坛]朱光的随笔《吃大食堂的故事》

    吃大食堂的故事   <史记>有名言,"民以食为天".说的是,天下百姓,芸芸众生,无不以吃饭活命为根本大事头等大事.看似寻常的一日三餐,氤氲烟火之间,演绎着多少世事变迁, ...

  • [黄石文坛]浩然的随笔《忆母校》

    忆母校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几度春秋,几届良师,几多同窗.今天因为外甥读书的事,走进我的母校--茗山中学,看到崭新的教学楼.宿舍楼.操场和跑道,我心潮澎湃,如平静的湖面投了一颗石子,久久不能平静. ...

  • [黄石文坛] 乐歌的随笔《乡愁是一碗包面》

    乡愁是一碗包面   屈指算来,出外谋生已三十载,尝过许多南北菜肴.东西风味,最忘不了的还是家乡的味道.包面,就是家乡人眼里最美味.最经济实惠.最能凝结家庭情感的一道传统美食,又名馄饨,也有的地方叫抄手 ...

  • [黄石文坛] 乐歌的随笔《叶子教练,播撒爱与善的种子》

    叶子教练,播撒爱与善的种子  叶子,是我一位跑友,为人低调淡然,看起来普普通通.她除了跑步,更愿意与跑友分享健康跑步知识,喜欢带着跑友训练,把科学的跑步理念和方法传授给大家,被我们亲切地称为" ...

  • [黄石文坛] 冷月的随笔《满地槐花淡淡香》

    满地槐花淡淡香   见到满地的槐花是在上东方山的路上.   路的两旁翠竹青青,芦苇丛爬满了山坡.走了近两个小时,我们还未能爬到山顶,正在急急地喘气,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忽地一抬头,坡路上满地的槐花,浅 ...

  • [黄石文坛]王涛的随笔《茶色青青​​》

    茶色青青 认识一个地方,是从那里独有的风物开始的.比如去雅安,往往是从一杯青绿的茶开始的.初到雅安最常见的情形是,主人给你端上一杯茶,然后问你,听说过一句诗没有,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接着就眉飞色舞 ...

  • [黄石文坛] 乐歌的随笔《带着爱人去爬山》

    带着爱人去爬山   不经意间,坚持户外运动已七年,从最初的公园里慢走.快走,到骑单车上下班.四处骑游,再到慢跑.快跑.马拉松,还有户外爬山.野游:身体也经历了从虚胖.羸弱.多病,到标准.健康.强悍的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