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展作品集:入展作品欣赏...

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展作品集:入展作品欣赏(第九期)

书法小知识:​​宋太宗喜欢书法,法帖之祖《淳化阁帖》诞生

  说起北宋的书法,不能不提的就是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圣经”之称的《淳化阁帖》。而它就诞生在一千多年前的开封。

  历史回溯到宋代初年,这时的中华大地历经晚唐、五代之乱,整个社会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书法艺术遭受严重摧残。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开启了重文轻武的大宋天下。至宋太宗赵光义时,政局十分稳定,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好发展。在北宋初期,宫廷非常重视对书画的收藏。赵匡胤统一全国时,将各地方小王朝的文物书画集中于都城东京。当时后蜀、吴越和南唐宫廷收藏之富引起了他的特别关注,遂诏谕搜访,果然得到大量珍品。

  宋太宗赵光义更是一位书法迷,他非常喜欢王羲之的书法,经常临摹,每每感到学有进步,总会让大臣、书法大家王著看,询问是否有进展。王著总会说“如初”。有人问王著,为何这样对待皇帝,王著回答:“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 意思是,皇帝虽然写得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他写得)好,恐怕他就不再(对书法)用心。从那之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古,世人都认为这与王著勉励他有关。

  这就是著名的宋太宗学书故事,宋太宗不耻下问,勤勉好学的精神激励后人。这个王著也不简单,就是著名的《淳化阁帖》的编著者。

  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集中整理出皇宫内府所藏墨宝,命文臣、书法家、诗人王著精选历代帝王、名臣和书法家103人的墨迹420件,摹刻于枣木板上,并用当时名贵的歙墨和“轻似蝉翼白如雪”的澄心堂纸精心拓印,编辑成册,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名家书法集帖。因书成于淳化年间并深藏禁宫密室,故称《淳化阁帖》,亦称《淳化秘阁法帖》。

  《淳化阁帖》全书共十卷,收入历代帝王、名臣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帖作品,在书法史上开辟了“丛帖”这一新的形式,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淳化阁帖》第一卷为历代帝王法帖,第二至第四卷为历代名臣法帖,第五卷为诸家古法帖,第六至第八卷为王羲之书,第九至第十卷为王献之书,收录了自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保留了大量重要的书法作品。比如,王羲之真迹现已失传,而目前所能见到的王字模写本也只有二十余种。而《淳化阁帖》共收录王字170帖,可谓是王字的仿真帖。又如,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只留下一件“欧体”真迹,算上摹本、碑刻,也不足二十余件,而《淳化阁帖》收录了三十件。如若中国书法史缺少一部《淳化阁帖》的话,中华民族独有的书法艺术宝库将损失一大笔宝贵财富。

  《淳化阁帖》原版用当时最上等的歙州贡墨和澄心堂纸拓印,捶拓极为考究,拓印的量很小,只赐给亲近大臣,因而流传不多。特别是宋仁宗庆历年间宫中失火,原版不幸全部焚毁,因而初拓本被视为宝物,价值连城。

  《淳化阁帖》的问世,使得大量古人书法墨迹得以保存和流传。其利在当时,功在千秋。它一方面诱发了刻制汇帖的风气,仅宋代就有《绛帖》《潭帖》《群玉堂帖》等;另一方面,它的刻帖传拓并印制成册的工艺,对宋代印刷技术具有启发和先导之功。因此,《淳化阁帖》的问世,具有发生学的意义。

  《淳化阁帖》问世之后,官刻汇帖之风大为盛行。相继有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奉圣旨摹勒的《大观帖》,共10卷。宋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奉圣旨摹勒的《淳熙秘阁续帖》,共10卷。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周宪王临摹上石的《东书堂集古法帖》。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奉旨摹勒上石的《愚勤殿法帖》,共24卷。作为“千古一帝”的乾隆则把汇帖的刻制推到了极点,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汇制了著名的《三希堂法帖》,共32卷。

  著名书法家启功称赞这部书帖是“彩陶般的魏晋至唐法书的原始留影,为我国千秋学书者之模范”。我国众多历史学者与书法界人士亦一致认为,《淳化阁帖》的编纂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书法艺术普及运动。它第一次大规模地将国宝般的古代真迹普及、输入到民间,对宋代书法开创新气象、增添新活力,促进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主宰了此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淳化阁帖》也无可争议地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圣经”。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