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曝光!滑县地标出自谁人之手?
你可知道,滑县电厂、县委大院、大功河……这些地标式的“大作”出自谁人之手?下文为您解读--
马双喜
当今,在滑县提起王文周的名字,绝大部分人会说“不知道”。但对规划设计严谨、端庄典雅的滑县县委政府大院,穿越县城而过、风景如画的大功河,还有豫北县级一流的道口电厂,所有这些不会有人说“不知道”吧。翻开滑县历史,聚焦1955至1962年,“滑县县委书记王文周”这一行字会立刻进入人们的视线。
在老一辈人心目中,王文周的名字与县委大院和美丽的大功河,以及滑县工农业建设的良好基础紧紧联系在一起,已经成为他们永恒的记忆。
还是在我孩童时代,听长辈人说,王文周就是我们的父母官,他是个能力很强的领导,意识超前、敢想敢做,为滑县办了很多大事、事实,做出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功绩!
青年时期的我,就对王文周这个人很感兴趣,但由于日常工作缠身,抽不出时间来关心学习和工作之外的事情。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终于能够腾出时间,从资料中和长辈人的回忆中,来认识和欣赏这位很有威信且有能力的老领导了。
王文周,河南清丰县人,1925年出生,15岁的王文周小学未毕业就参加了清丰县抗日大队,在部队期间,历任文化教员、副指导员、区武委会主任、战勤指挥部专职副指挥长、副政委,解放战争胜利后,历任清丰县八区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濮阳地委秘书科长、内黄县委书记。1955年5月,30岁的王文周奉命调到滑县,任县委书记。本文,着重谈一下王文周在滑县任县委书记期间,为滑县做出的不可磨灭的功绩,把尘封了60年的历史“亮相”于大众面前。
开展“三大改造”
1955年他到任后的首要工作,就是开展“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这里有必要了解一下“三大改造”前的历史背景:1945年8月14日,道口首次解放,12月冀、鲁、豫四专署建“道口市”,归四专署直辖,鲍红光任市长。废保甲制,置南、北、中三个行政区,南区区长李延安,北区区长徐自明,中区区长刘绍卿。改旧保为街,建街政府。此时,道口镇已经形成12条街,即:北辛店街、北门街、二三道街、顺河北街、顺河南街、脚力市街、西门街、南门街、后大街、大集街、大东关街、一面街。1946年道口沦陷,11月27日,道口市撤销。
旧时的道口镇,因卫河水运、道清铁路和陆路交汇于此,交通十分发达,成为商贾云集、人烟辐辏,远近文明的“水旱码头”,被誉为“小天津卫”的美称。民国时期,道口镇曾是手工业兴旺发达时期,有锡器铺40余家,酿酒作坊4家,较大酱菜园2家,较大蛋厂有3家,还有白铁、纺织、铜匠、银匠、卷烟、木器、皮行、磨房、染坊、弹花、油漆、铁匠、缝衣等手工业。后来,几经创伤之后,手工业逐渐萧条,从业人员也从1936年的1200余人,下降到建国前的600余人。
因此,解放之初对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也显得十分复杂和繁重。在以王文周书记为首的县委带领下,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引导他们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最后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则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逐步把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合作化运动实现的。1955年5月,道口镇采取了公私合营、经营代销的方法,对本镇数十家私人工商业实行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等方法,使私人工商业逐渐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春,道口镇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根据上级指示,迅速地实行了从初级社到高级农业合作社的转变,建立起三个集体农庄。到1956年底,全县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私营经济和个体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转变。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狠抓井泉建设和河道治理
王文周在进行“三大改造”的同时,还狠抓了井泉建设和河道治理。1955年冬,全县掀起了打井下泉高潮,一冬春打井15061眼,下泉613眼。他在任的7年间,一次次掀起打井热潮,创造了先进的打井方法,并在全国得以推广。
在河道治理方面,他多方协调资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于1955年5月至1962年冬的7年间,开挖、修复和疏浚改造的河道多达14条。这些河道有:大功河、柳青河、贾工河、瓦岗河、金堤河、滑浚排水沟、黄庄河、卫河、五干排、北干河、共产主义渠、万古沟、留固沟、三支渠等。这些河流在滑县区域纵横分布,形成了滑县独有的河湖网络体系。
开挖大功河,是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进行的。1958年4月6日,滑县成立了大功引黄蓄灌工程指挥部,县委书记王文周任政委兼指挥长,鲁承衍,焦云轩、逯天训、赵玉博、张虎山、范凌肖、于济霖等7人任副指挥长。为了方便指挥,总指挥部在杨公店设立了南分指挥部,分管8个乡;在浚县小高村设立北分指挥部,分管7个乡;中段8个乡由县总指挥部直接指挥。
大功河滑县段由焦虎乡田二庄西南进入滑境,流经牛屯、半坡店、王庄、老店、小铺乡,在道口镇东部穿过,在城关镇西小庄村进入浚县。全县河道长度42.7公里,底宽56.5米。其中,滑县工段自王庄郎柳至浚县迎阳铺北地,长28.95公里,开挖土方405.4万立方米。参加23个乡镇(当时全县有26个乡镇),民工4.82万人,干部1000余名。4月26日动工,5月26日完工,工程进展之快,堪称奇迹。随后的六、七、八三个月建成总干渠建筑物20座,当年冬完成分干渠以上土方和建筑物,翌年春完成全部渠系工程。
现今的红旗路东端的大功桥,最初是带闸公路桥,亦称“八一桥”,60余年间虽经多次维修,但整体保存完好。
1958年冬季,开挖总干渠和卫河之间的调节渠,并修建红卫调节闸。大功河建成后,全县渠灌面积1958年60万亩,1959年118万亩,1969年136万亩。
1958年冬和1959年春,滑境遍地挖渠建闸修桥,据统计开挖支渠131条、斗渠771条、农渠4438条,毛渠3万多条,长8000余公里,土方上千万立方米,各类建筑物上万座。
王文周在水利建设方面,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投资之多、效果之显著,这在全国县级也是为数不多的典型,因此,受到了国家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表彰,“王文周”的名字,也被国家高层领导熟知。
发展工业和农业机械
在发展工业方面,王文周认识到,电力是工业的基础,发展工业必须首先发展电业。于是,他在电力设备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从省里要来一套功率较大的发电机组,于1958年12月底在道口卫河路中段建成了滑县道口电厂,后来改名为滑县热电厂。道口电厂的建成和运行,为发展本县工业奠定了基础。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装机容量最大时为1.2万千瓦,职工最多时有近600名,那时经济效益也是最好的时期,属县里的明星企业。
1960年,王文周主持,在原“新丰蛋厂”的基础上,转型为道口造纸厂。道口“新丰蛋厂”,是建国前一家私营工厂,主要生产蛋白粉、蛋黄粉和全蛋粉。因为只有每年的三月、四月和五月上旬是收蛋、打蛋季节,便在五月之后的夏季和秋冬季捋烟叶,生产香烟,还生产过蜡烛、冰糕、焦枣、鞋底等产品。在1956年完成对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归属国家所有,更名为道口造纸厂,后来改为滑县造纸厂。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滑县造纸厂生产出来的纸供不应求。为扩大生产,在县城道城路建设了规模更大的新厂,工人最多时达到数千人,曾撑起本县经济收入的半壁江山,一度成为本县支柱产业而辉煌一时。
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在他的领导下又陆续建起了道口化工厂、第二机械厂、汽车修理厂等企业。这些工厂的相继建成和扩建,为滑县的工业发展莫定了基础。同时也对推动农业机械化起了催生作用,1958年滑县拖拉机站建成,然后,各区(乡、社)也相继建立起拖拉机站,有力推进了农业生产机械化进程。
建设机关大院
滑县解放后至1958年的9年时间内,县委政府还没有一处属于自己的专门的办公场地,只能暂时在一个过去叫做“郭公馆”的宅院办公。于是,建设县委政府机关大院这一重任,也摆在了王文周面前。他经过深思熟虑,聘请上级建筑设计部门,规划设计出图纸,1958年动工建设机关大院,1959年初县委政府机关搬进新的办公大院,从此,终于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办公场所。
新的办公楼院,位于县城红旗路与解放路交汇处西南角,占地面积57942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房屋共计450间,砖木结构。县委、县政府分别驻进两个行政大院,大门均向北开启。
整体建筑风格受中苏友好关系影响,采用苏联楼阁式建筑风格,与中国园林式建筑风格相结合。大院内整体建筑为红瓦灰墙,有的呈院落式布局,有的像大车间式排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红瓦大屋顶为中式民族风格;左右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中间高两边低,主楼高耸,回廊宽缓伸展,窄长窗户和三段式墙体(即檐部、墙身、勒脚三个部分)为苏联建筑风格。从高处俯瞰,两个大院对称工整,既是两个单独的个体,又是一个整体,布局巧妙,可谓是匠心独到。
院内雪松高大挺拔,草坪绿如碧毯,花木错落有致,四季风景尽显旖旎。漫步在幽静雅致环境中,令人心旷神怡。到目前虽经历了60余年的风雨侵蚀,木质门窗损坏的也并不多见,只是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刷漆加以维护。在精心的养护下,整体建筑坚固如初。
该建筑,在河南乃至全国都极为少见,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历经半个多世纪,至今仍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原始面貌。2006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滑县县委县政府早期建筑成功申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继滑县明福寺塔、大运河滑县段之后申报成功的第三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6月13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滑县县委县政府早期建筑”正式挂牌。由此可见,60年前的王文周具有超前的眼光,才使得他的“优秀作品”至今都不落后。
县城规划建设
王文周也很重视县城规划和建设,除了县委政府大院,还建设了共青大楼(位于县迎宾馆处)、井冈山大楼(位于卫河路与贸易路交汇处南北两侧,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样称呼),还有卫河路中段北侧的红旗门市部。共青大楼当时建好并投入了使用,其他三座建筑因故未能完全建成,红旗门市部仅仅打好了根基,六十年代中期续建而成。
水景建设方面,在后大坑(位于道口镇第三初中处)中间,建设凉亭一座,与职工俱乐部园坑中的另一座凉亭相隔不远,两座水中的凉亭,像一双亭亭玉立的少女,把县城水景装扮的蔚为壮观。
经他规划的卫河路,宽阔敞亮,两侧建筑物之间,有近50米的距离。在后来的街道整治中,因规划超前未曾出现大拆大建情况。
岁月飞逝,时光荏苒。恍然间半个多世纪已经过去,那些曾经的往事被蒙上了厚厚的一层尘埃。但是,历史不会忘记每一个有功之臣,县委书记王文周的辉煌功绩,将永载史册。
写于2021年5月10日
(王文周,1955.5-1961.4任第19届中共滑县县委书记)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