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辛壁村成汤庙、太平观

5327字

小胖读晋城

用轻松的语气,讲诉晋城人文历史

辛壁历史概述

辛壁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

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在此居住生存。2009年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在长河东岸台地上,发现东、南两处新石器至商周时期大型古文化遗址,属于泽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注:辛壁村全景图

80年代,村民改造河道,从西湾古坟墓中挖出带有“永和”、“太和”文字的墓砖。“永和”是东汉顺帝刘保的年号;“太和”年号使用较多,墓砖可能为北魏遗物。

注:辛壁村东门楼

辛壁村名来源于战争。公元384年,西燕王朝定都长子。为了拱卫首都的南大门,皇帝慕容永分上党郡,建立了建兴郡。可能就在这时,一位姓辛的将军在辛壁村建立了壁垒。

辛壁的“壁”字,意思是“壁垒”,属于军事设施,和所谓“辛酉年影壁”没有什么关系。

注:辛壁主街道西头成汤庙

唐朝末年,军阀混战。刘绍率领的一支队伍,在可寒山麓躲避战乱,前后长达二十多年。明代裴骞《乾明寺碑》说:战乱平定后,刘绍他们“愿答佛力”,在天佑十年(916年),在可寒山麓兴建了乾明寺。

辛壁村为唐末五代时期,先民躲避战乱,开荒拓地建立的村落。

注:成汤庙、太平观建筑群西侧面

金大定21年(1181年),村民创建大庙成汤圣殿。元大德3年长春真人弟子张志纯创建了太平观

《创建太平观记》说“濩泽之西,洞阳之东,社曰辛壁。”这是现存碑文中,关于“辛壁”村名最早的记录。

此时的辛壁村已经非常繁荣。

注:成汤庙、太平观建筑群北面

辛壁是一个因煤铁而兴的村子。村中煤、铁资源丰富,品质高,开采容易,自金元以来便是泽州重要的煤铁产区。

明清时期,村民除务农之外,主要从事煤铁商业活动。村中现存的古代民居,便是村民经营小煤窑、小高炉发财致富后所修筑。

辛壁村是泽州地区重要的煤铁商业古村。

注:成汤庙、太平观建筑群南面

大庙整体格局

辛壁村西靠可寒山,东临长河水,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

村中最重要的建筑为成汤庙、太平观建筑群,俗称辛壁大庙。大庙位于村西北部至高点,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

辛壁大庙规模宏大、构造精美,是泽州地区重要的古代寺庙建筑。

注:辛壁成汤庙、太平观平面布局

辛壁大庙依山就势,坐北朝南,整体上呈“田”字形布局——主要包括4个院落:其中成汤庙为社庙,有3个院落,包括前院、后院、福田院太平观为道观,只有一进院落。

网上说“辛壁太平观又名成汤庙”,这是一种误解。主要原因是:太平观与成汤庙建筑连为一体,山门隐藏在幼儿园内,不太容易区别。

注:辛壁大庙供奉神祇示意图

辛壁大庙供奉的神祇特别多,包括:如来佛祖、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观音菩萨、汤王、吴王、龙王、牛王、马王、女娲、关帝、玄帝、财神、山神、仓神、三清、三官、四圣、六瘟等

前院成汤圣殿创建于金大定21年,主要供奉汤王

太平观创建于元大德3年,主要供奉太上老君

后院又名玉皇庙,创建于明朝,主要供奉玉皇大帝

福田院创建于清朝嘉庆5年,主要供奉菩萨

注:成汤庙山门

成汤庙山门

辛壁大庙最壮观的是成汤庙山门。山门修建于高台上,建筑宏伟、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成汤庙山门为复合型建筑,包括山门、钟楼、鼓楼、礼乐楼四部分。

注:成汤庙山门部分

山门四柱三间,为歇山式屋宇大门。门开三面,矗立在十层台阶顶端。朱红色门板上,硕大的金黄色门钉纵横交错。

红大门、红柱子、红庙墙,三位一体,互相辉映,非常壮观。

注:成汤庙钟楼

山门东侧为钟楼,西侧为鼓楼。钟、鼓楼东西对称,形制相同,共有三层,高13米,第三层为亭阁式建筑。

注:仰视钟楼

钟鼓楼建筑宏伟、气势磅礴,是辛壁村最高的建筑。早先,钟楼上悬挂有八角形铁铸巨钟一枚,鼓楼上架设大鼓一面。

钟声悠悠,鼓声隆隆,回响在历史的长河中。

注:从钟楼眺望辛壁

登上钟鼓楼眺望,是一种绝美的体验。用视线编一张网,远远地从圆窗抛出去——远山苍苍,雾霭茫茫,树荫掩映,屋宇层叠,一下便被拉进了网里。

你会情不自禁想起“欲穷千里目”这样的诗句。

注:从钟楼眺望辛壁

走近了,趴在钟楼窗户上看,苍茫的景色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笔直的街道从脚下延伸出去,消失在雾霭里;南北两侧的新旧房屋相互掩映着,谱写着新的文章。

注:成汤庙山门戏台

山门后为礼乐楼,俗称戏楼。戏楼始建于明朝弘治14年(1501),距今316年。

古时,春秋两季要举行大型祭祀活动,史称“春祈秋报”。祭祀必要请戏,戏班请来便在礼乐楼上会演。秧歌不能敬神,更不能在戏楼上演出;妇女晚上不能入庙看戏——戏台上的规矩非常多。

注:成汤庙屏门

走进山门,目光一下被一面屏风吸引住。屏风共四扇,装在两根柱子中间,上下安有门轴,可以开启,组成一道门——这便是屏门。

屏门主要用来遮挡视线,平时并不使用;只有重大节日,或者欢迎重要的客人才会开启。

注:屏门上图案

四扇屏门形制、图案都相同,主要采用浅浮雕形式雕刻出花纹。花纹表面使用金漆装饰,与朱红色门板相衬,显得金碧辉煌。

图案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以葵花为中心,周围装饰卷草纹,非常繁复;下部以寿字纹为中心,周边环绕5只蝙蝠,相对比较简洁。

注:成汤庙前院

成汤庙前院

前院是辛壁大庙最重要,也最讲究的院落。

正殿为成汤圣殿,创建于金大定21年(1181年),距今836年;明清以来,多次重修、装饰,显得更加器宇轩昂。

正殿修筑在1.2米的高台上,殿长12米,宽12米,高12米,暗合12轮回之数。

一天有12个时辰,一年有12个月,12年生肖轮转一次,人体全身有12窍——古人在修筑庙宇时,有意识得赋予了人文寓意,显得非常玄妙。

注:前院西侧看楼

正殿与戏楼相对,东西两侧为看楼。看楼创建于清朝康熙年间,面阔7间,上下共14间。

清朝时,这里也是辛壁社社首办公的地方。举凡求雨、还雨、迎神、纳税、重修庙宇等村中大事,都在这里决策。

前院种有一株桧柏,是庙中现存不多的古树。桧柏不粗,却非常高。站在桧柏下,仰望钟鼓楼,树荫落在飞檐上,别有一番味道。

注:碑亭与角门

正殿东西两侧,碑亭与角门相对。碑亭卷棚顶,柱础、额枋非常漂亮;角门为随墙门,形制比较简单。

成汤庙前院正殿两侧还有配殿,分别供奉关公和吴王。西南角上有一座人祖殿,俗称四奶奶殿,是村中妇女求子的地方,供奉的是女娲。

注:福田院

福田院

从角门拐进去,在前院北面有一个较小的院落,为福田院。

福田院创建于清朝嘉庆5年(1800年),距今217年。正殿供奉三尊菩萨像,东西两侧配殿分别供奉蚕姑、牛王、财神、马王等。

“福田”二字出自佛经。佛教认为行善积德好比农人耕田一样,有了耕种才有收获。

福田院正殿屋顶为硬山顶,与其他殿宇相比,显得比较简陋,但柱子、额枋却非常漂亮。

注:玉皇大殿

成汤庙后院

成汤庙后院,又名“玉皇庙”。正殿为玉皇大殿,创建于明朝时期,距今约600年。

大殿东西配殿名叫日宫、月府,创建于乾隆12年。根据《创建日宫月府碑》记载,玉皇大殿为太平观隐真子常守贞主持兴建,那么据此应该属于太平观院落。玉皇大帝为道教尊神,玉皇庙附属太平观也比较合理。

历史上,太平观建筑群应该更加庞大,可惜到了近代逐渐遭到破坏,玉皇庙也变成了辛壁大庙成汤庙的后院。

注:太平观正殿后飞檐

据说玉皇大殿对面原有一座舞台,是给玉皇大帝单独唱戏的地方。舞台兴建年代无法考证,只知道康熙年间曾经重修,道光12年还增修了2间耳房。

今天,舞台早已荡然无存,只有太平观屋檐上的脊兽默默地守在那儿,坐对着白云苍狗……

注:太平观正殿前飞檐

太平观

太平观是辛壁村最宝贵的建筑,属于晋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朝大德3年,全真教洞真子张志纯云游至此,创建了这所道观。道观由张志纯两个徒弟主持建造,占用的是村民喜先捐赠的宅地道观修好后,张志纯写信给师傅丘处机,长春真人乃赐号“太平观”。

这是718年前发生的事。

注:太平观山门

太平观山门高大雄壮、简洁大方,是典型的元朝建筑。与成汤庙山门相比,无论是整体结构,还是斗拱、额枋,都更加重视实用性。

两根柱子撑起屋檐,仿佛男人粗壮有力的臂膀一样,举起来便能撑起了一片天空。

元朝建筑被赋予了蒙古人的性格,他喜欢的不是春花秋雨,而是在蓝天白云下纵马驰骋……

注:太平观山门内侧

太平观山门又名三清阁,阁上供奉“三清”。“三清”是道教至高无上的尊神,分别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注:太平观山门内侧

山门右侧是早期辛壁小学的办公室。20多年前,我在这里读书,常常在山门下玩耍。那时学校没有电铃,上下课都要到山门去敲钟。钟悬在屋檐高处,有时敲不响,学生便会攀上三清阁,从窗洞里去敲。

仰望斗拱飞檐,钟声渺渺,仿佛仍然敲响在记忆里。

注:太平观正殿

走进山门,迎面为太平观正殿,供奉的是太上老君。正殿四柱三楹,修筑在高台上,殿长11米,宽11米,高11米。

道爷们不玩儿一生一世,更不过光棍节、购物节,他们讲究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道生于一”。

所谓11、12,都只是附会的说法,因为古人根本不使用“米”这个长度单位。但11米、12米这样的长度是真实存在的——我相信,古人在建造宫殿时,肯定在数字上有过一些考虑。

注:太平观东北角

历史上,太平观道院承传600多年,一直是辛壁村社事务重要的参与者。太平观建筑群也更加宏大。

今天,太平观建筑只剩下一院,西侧是一道围墙,东侧连着成汤庙一个小院。

注:太平观东南角

站在太平观院内,眺望成汤庙钟鼓楼——红墙绿瓦,屋檐层叠,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恍惚以为走进了故宫一般。

建筑细节

成汤庙、太平观建筑群工艺考究,无论是斗拱、飞檐、额枋、雀替、还是石碑、柱础、窗棂、门扇,都做得美轮美奂。走在其中,仔细欣赏,仿佛畅游在工艺美术博物馆一样。

碑刻、石雕

注:成汤庙、太平观部分石碑

村庄的历史记录在寺庙里。石碑是中国第二部《二十五史》。

《泽州碑刻大全》收录了21篇辛壁的碑文,是“东沟卷”中收录最多的一个村。这些碑文便主要存放在成汤庙、太平观中。碑文上起金元,下至民国,林林种种记录了辛壁近千年的历史。

走进辛壁大庙,阅读碑文,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注:成汤庙太平观石雕

辛壁大庙石雕主要以柱础和石香炉为主。

柱础形式变化多样,有须弥座柱础、方形束腰柱础,也有兽性柱础,雕刻装饰也比较精细。

香炉造型比较粗犷,也有以石头构件改造而成的。

另外,前院角门前有两尊石狮子,是成汤庙、太平观建筑群比较独立的石雕。

斗拱、飞檐

注:斗拱

辛壁大庙斗拱装饰非常精美,各具特色。

太平观斗拱简洁轻盈;成汤庙斗拱繁复讲究;成汤圣殿斗拱雕刻出龙形耍头,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

一朵朵斗拱仿佛一朵朵鲜花一般,盛开在屋檐下。斗拱、额枋、屋檐相映成趣,木雕、彩绘争奇斗艳。

古建的美,美在屋顶上。无论远观、近看、俯视、仰望,那种美都是那么惊心动魄。

琉璃、走兽

仰望欣赏的是斗拱、额枋、木雕、彩绘;俯瞰欣赏的是筒瓦屋脊、琉璃走兽。

成汤庙、太平观建筑群大量使用了琉璃。

明清时期,晋城琉璃享誉天下,从辛壁大庙屋顶上,我们便能欣赏到这些精美的艺术。

无论是高高的吉星楼,还是盘龙鸱吻屋脊,还是飞檐上的走兽、金刚、力士,还是筒瓦、滴水,都是那么精细讲究。

最有意思的是屋脊上的神人。

他们有的四五个掐腰蹲在主脊上,动作整齐划一,好像在跳广场舞;有的站在前后瓦坡上,手中拉着一条从吉星楼伸出的铁链,仿佛没有他们的拉拽,这屋顶顿时便会倒塌;有的扶腿坐在飞檐上,俯视着来往的人,一副“我是大爷,我很拽”的模样。

登上钟鼓楼眺望,那种美来得更加猛烈。远处的山和树,淡淡的如一缕晓烟;近处的屋檐上,瓦片重叠出一层层的波纹,好像泛着金光的海面;琉璃走兽蹲在屋脊上,仿佛一个俯冲便会跳入海中,腾云而去。

额枋、彩绘

注:额枋

额枋的美,美在木雕,更美在彩绘。

行龙、团龙、草龙,云纹、寿纹、蝠纹,在红、黄、蓝、绿各种颜色装饰下,显得富丽堂皇。

注:礼乐楼天花板

注:成汤圣殿走马板

除了斗拱、额枋,天花板、走马板的彩绘也非常精美。这些彩绘多采用棋盘格形式,通过排列重复的图案,形成一种视觉冲击力。

窗棂木雕

成汤庙窗户雕刻也非常讲究。除了方形、长方形、菱形,还主要使用蝙蝠纹进行装饰。四只蝙蝠展翅,组合出一个近似菱形的图案,显得非常精美。

注:礼乐楼,内侧圆形为走马板木雕

走马板木雕

礼乐楼走马板木雕,是成汤庙木雕中的精品。

走马板木雕一共14块,采用透雕形式,使用圆形构图。图案相互对称,又有所变化,造型以动物、植物为主。

1、喜鹊登梅;2、草龙

喜鹊登梅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梅花是春天的使者,喜鹊是好运与福气的象征。

礼乐楼走马板木雕,以“喜鹊登梅”开头,也以“喜鹊登梅”结尾。主题上相互对应,图案却有所变化。第一块梅花花瓣大而少,一只喜鹊高立枝头;最后一块梅花小而多,两只喜鹊上下争鸣。

3、荷花莲藕;4、拐子龙寿纹

“荷花莲藕”也是古人常用的一种装饰图案。莲花寓意“出淤泥而不染”,象征清正廉洁;莲藕又有多子的寓意。这幅图案左下方还有一只尖嘴的水鸟,显得非常有趣。

“拐子龙寿纹”构图方式非常特别。拐子龙,是木雕中龙形的一种变化。使用拐子来构成“寿”字图案,比较少见。这块与右起第四块完全相同,是礼乐楼走马板木雕中唯一重复的图案。

5、松下猛虎;6、金钱豹

7、犀牛望月;8、麒麟啸日

这两块处于走马板木雕中心位置,分别以“日”和“月”为主题,相映成趣。

9、金钱豹;10、飞马流云

这块金钱豹与左边的一块图案相同,但方向相反,体现出对称性。

11、拐子龙寿纹;12、菊花

菊花显得很瘦,却非常有趣。

13、猴子摘桃;14、喜鹊登梅

一只猴子坐在树枝上,另一只站在树下;一只喜鹊飞在枝头,另一只蹲在地上眺望——“猴子摘桃”与“喜鹊登梅”动物构图上,采用了呼应的手法。

补充

二月二,龙抬头。下周一便是辛壁村一年一度的庙会了。我将电脑中的资料整理了一番,写下这篇文章,详细介绍辛壁大庙。每个村都有大庙,这些庙宇不就是一座村庄的博物馆吗?有时间去辛壁赶会的朋友,可以按图索骥,仔细欣赏一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