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炜皓丨闽清继善村“百忍文化墙”
闽清继善村“百忍文化墙”
作者:王炜皓
住在福州的闽清新乡贤,原南平武警部队政委张佃卿先生曾向我多次高兴而满怀激情提到他的老家闽清继善村的神龙井文旅项目,让我心生前往亲眼目睹其风采的期待。
2020年11月8日上午,我随福建省报告文学学会扶贫采风团一行走进闽清白中镇继善村。继善村位于闽清西部,与金沙镇东坑村交界,西临尤溪县汤川乡,是一个革命老区村,也是原来的贫困村。我与省报告文学学会苏会长等一行到达后,参与了在村委会由闽清县委宣传部黄副部长主持与村委及部分贫困村民短暂的见面交流会。会后我们把携带的一些爱心食用油分发到贫困村民手里。
在村书记带领下,我们开始参观对继善村神龙井文旅项目。神龙井是继善村华侨张永忠回报家乡投资开发的乡村文旅项目。目前建设有神龙井文化、百忍文化墙、山茶园、神龙观景台及仿古张氏大宅、文化礼堂等。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百忍文化墙。它建在半山上,由一百块打磨一新的石头磊成。每一块石头上都刻有不同字体的红色“忍”字。继善村绝大部分姓张,他们的入闽的祖宗叫张睦,原河南固始人,唐末跟随我的祖宗王审知兄弟入闽,入闽后任主管商务的官员,他为人和蔼,体恤商艰,招来商船,为闽国的贸易繁荣,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张睦是百忍文化始祖张公艺的后代,也是百忍文化的传承者。张公艺是山东阳谷县张家镇人,生于公元578年,在世活了99岁。他对九辈同居,九百多人同居的大家庭,管理得非常和谐融洽,成为受人羡慕,远近闻名的家族。唐高宗得知后,也与皇后武则天到他家考察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艺带高宗皇帝与皇后武则天参观自己的大家庭与家族祠堂,并介绍说,自己从小就懂得尊敬长者,听从长辈的教导,做好分内的事情,做人要仁慈,待人要诚信,这些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忍!他拿起笔写了一百个“忍”字,呈给高宗,唐高宗看后赞叹不已,奖励了他一百尺绸缎。后来张公艺还专门写了一首《百忍歌》呈给高宗皇帝,高宗皇帝看后赞叹不已。唐高宗视察后,还书写“百忍义门”四个字,并命南官司给张公艺修一座“百忍义门”。张公艺去逝后,后人为纪念这位“忍、孝”治家的贤人,为他修建了“百忍堂”,永志纪念,一直传承至今。
神龙井文旅项目投资人张永忠告诉我,他出生在继善村,改革开放初期就到上海等地打拼,如果没有传承老祖宗的“百忍文化”,一次次在人生道路坎坷困境中忍下来,就没有他的今天。在家乡投资建百忍文化墙,也是为了更好传承弘扬老祖宗的百忍文化。他说自己还专门请了一位将军书法家在百忍文化墙中间的门顶题写“百忍义门”四个金黄字体,两边书写了一副对联,上联:心刀合一忍;下联:老子同心孝。横批:石磐如忍。
人生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如行舟海上,往往需要忍一忍,才能风平浪静。忍不是懦弱,不是随便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做人原则。忍是一种包容,是一种人生修炼的基本功。正如张公艺在《百忍歌》开头所写:“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
忍也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因密码。儒家始祖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就是倡导一种做人的包容文化,树立一种做事的大局思维。党的光辉与杰出楷模周恩来先生就是一位一生践行忍文化的典范。他从幼小时就被母亲带到乡贤韩信故居接受“跨下之辱”的忍文化教育。长大后成为的周恩来,时时处处都在相忍为国,相忍为党,相忍为军,相忍为民,直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道家始祖老子说, “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佛家始祖释家牟尼说,“唯有忍辱,才能成就自己,解脱自己。”
近年来,我在福建走过很多乡村,也走过很多红色乡村,考察指导,采风创作,发表了很多乡村主题的文学作品及乡村振兴引领性评论文章,广受好评,有着很深厚的乡村情怀。我深深体会到——乡村就是一位百忍为人类,百忍为民族,百忍为党,百忍为国的好母亲,在漫长的人类史上,她哺育了几千年光耀世界的中华文明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的红色革命最艰难时,是一个个中央苏区村与革命老区村以付出巨大的牺牲,挤出最营养的乳汁哺救了瘦弱病危的中国革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乡村又一次次献农田,献粮食,献青壮劳动力……以巨大的牺牲,为社会主义建设,为城市的快速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乡村母亲,尤其是红色乡村的恩情实在山高地厚,乡村振兴就是对乡村这位伟大母亲的回报。继善村的儿子张永忠说:百忍文化墙已通过吉尼斯世界纪录申报……我们一行走进百忍义门,山坡路两旁山茶花飘香。我想,这是人性经历过百忍之后飘出的山茶之香。当我们登上神龙观景台,继善村的村书记带头唱起了经典红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声音嘹亮,苍树聆听,红土地在回忆,仿佛穿越了时空。当我站在神龙观景台眺望:一片翠绿,苍山秀水,云雾缭绕,龙气升腾,风光无限好!
文/王炜皓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王炜皓,福建南方科技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福建省作协会员,在《诗刊》《诗选刊》《世界汉诗》《东方散文》《福州晚报》《政协天地》《光明日报》《美中时报》《世界汉诗》及《中国诗歌网》《央视网》《中国网》《新华网》《今日头条》《华人头条》等发表诗歌、散文、随笔与评论等1000多首(篇)。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