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概 论

岩     概    论
    岩,泛指发生于体表的癌症。在古代,岩与函、嵌、瘪、癌通用,都是表示体表部
位发生的坚硬如石、状如岩突、形状不规整的恶性肿瘤。
    癌症是一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征服癌症,这是医学科学研究的
最高目标之一。癌症是临床各学科共同研究的任务,中医外科主要研究常见体表的恶性
肿瘤,它包括了舌岩(舌癌)、茧唇(唇癌)、失荣(颈淋巴结转移癌)、石疽(恶性淋巴
肉瘤)、乳岩(乳腺癌)、肾岩(阴茎癌)、肾子岩(睾丸癌)、石瘿(甲状腺癌)、骨癌
(骨肉瘤)、锁肛痔(肛管癌)、恶性皮肤肿瘤、体表软组织恶性肿瘤等。根据中医外科的
篇章结构特点及疾病的归类,其中石瘿在瘿病中论述,骨瘤和体表软组织恶性肿瘤在瘤
病之中论述,锁肛痔在肛肠疾病中论述,恶性皮肤肿瘤在皮肤病中论述.本节主要论述
七种岩症。这些癌症和恶性肿瘤共同的特点是:肿块高低不平,边缘不规整,质地坚硬
如石,推之不活动或活动度差,溃后翻花和流脓血不止,初起无明显全身症状,后期有
癌症恶液质发生.
    我国很早就有关于肿瘤的记载,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瘤”这一病名。在公元前12
世纪的《周礼》一书中,记载了在周代已有医学分科,中医外科研究和治疗的范围包括
了肿疡,即体表一切未溃之肿块,包括了体表的良性和恶性肿瘤。《内经》一书中论述的
肿瘤,其中体表肿瘤占大多数.《肘后备急方》有石痈记载,《诸病源候论》说:“石痈,……其
肿结坚实,坚牢有根,核皮相亲,不甚热,微痛,……硬如石,故谓之石痈。”说明石痈
即恶性体表肿瘤.东轩居士《卫济宝书》最早使用“癌”字,尔后《仁斋直指附遗方
论》论癌,“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赘,……毒根深藏,穿孔透里.”至宋
元以后,文献中多用。岩”字命名体表恶性肿瘤,此外还用“翻花”、。恶疮”、“顽疮。等
描述或诊断体表溃破的恶性肿瘤。纵观文献对属于中医外科的体表恶性肿瘤的论述是比
较多的,古人认识体表恶性肿瘤也是由浅入深地逐渐总结,积累了不少防治肿瘤的宝贵
经验。近40多年来,我国出现了不少中医研究肿瘤的专著,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
医外科学》五版和六版在继承的基础上,有很大的提高,加大了瘿瘤岩的论述篇幅,把
瘤和岩分开专章论述,在病因病机的研究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以致在辨证施治、理法
方药诸方面,更加接近现代科学,更加符合临床。本章将在上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
有关内容,总结和归纳现代中、西医研究体表恶性肿瘤的理论和实践,以求更加深刻和

准确地认识体表恶性肿瘤。
    [病因病机]
    病因是指岩肿发生的原始动因,没有它,岩肿就不会发生.但并不是说有了病因,岩
  肿就一定会发生。因此,一个岩肿的发生,除了病因之外,还需要有岩肿发病条件。现
  代医学认为,癌瘤是由多种原因引起人体细胞的反应性增生而形成的异常新生物。这种
  增生组织的细胞具有异常的结构和功能,其生长能力旺盛,与整个身体的代谢不协调。这
  种增生对人体的危害很大.这种由正常细胞增生而转变为癌细胞的过程叫做“癌变”。这.
  个转变的过程的本质、原理及经过,叫做“癌变原理”,即瘤的发病机理.医学科学还未
  能找出恶性肿瘤的单一病因,但多认为,除了各种致癌因素以外,癌症的发病与病人的
  易感性和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故陈士铎《外科秘录》说:“天地之六气无岁不有,人身之
  七情何时不发,乃有病者不病者何也?盖气血旺而外邪不能感,气血衰而内正不能拒.。
  李士材《医宗必读》也说“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说明了恶性肿瘤的病
  因分内、外二因,而且内因(易感性、遗传因素)是主要的。而在内因研究方面,一致
  认为精神因素是癌症的重要发病因素。以下就分外因、内因二个方面来论述岩的病因
  病机.
    1  外因  具体分为外感邪毒、饮食不节两大方面论述。
    1.1  外感邪毒
    1.1。1  感受阴毒  这里指的阴毒是一种很难用肉眼觉察的物质,伤人多可致周身倦
    怠,胸闷不舒,乏力肢软,脱发,少汗等症状。阴毒凝聚于体表组织,致使气血与阴毒
    结聚而成为岩肿。
    放射线是人的肉眼不能看见的,现代医学认为它是致癌的一种重要原因.由于天空
    中存在着宇宙射线及放射线的广泛利用,加之环境污染致臭氧层的破坏,人类接触射线
    的机会越来越多。放射性物质发放微粒(o或p线)或电磁型(T线)的电离辐射,作用
    于人体体表组织,使细胞癌变,多发生石疽(恶性淋巴肉瘤)、石瘿(甲状腺癌)、骨瘤
    (骨肉瘤)和皮肤癌等.
    1.1.2  感受热邪  热邪作用于人体肌肤,可使皮肤红肿灼痛。邪热壅滞于肌肤可以
  化毒,热毒与气血互结,而形成某些体表岩肿。
    这种热邪不单指气候异常的热,而包括紫外线和热辐射在内,它们作用于体表,可
  使组织细胞变性而发生癌变。
    1.1.3  外感湿热和寒湿毒邪  湿邪具有重浊粘滞的特点,湿邪中人可害人皮肉,同
    时也阻滞气机,伤害脾胃,而使痰湿内生。湿邪最易与热邪、寒邪相结合致病。湿热、寒
    湿邪毒与体表某些组织相结合,毒淤互结而成岩肿。
    现代医学的病毒具有湿热或寒湿的性质和特点。肿瘤病毒学的现代研究进展很快,很
    多实验和临床证明,不少病毒能诱发肿瘤,特别易发生淋巴瘤、肉瘤、乳腺癌等体表恶
    性癌瘤。
    1.工.4  感受特殊邪毒  这种特殊邪毒属化学物质及其他不能用六淫观点来阐述致
    病机理的毒性物质。这些物质可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体,其邪毒与组织细胞相结合而
    形成体表岩瘤。
    .  1.2  饮食不节  包括营养太过、营养不良及误食毒性食物等,它们可以从各个不同

角度来影响机体,而发生体表岩肿。例如嗜食膏粱厚味及辛辣炙博之品,可伤败脾胃,而
致湿热痰浊内生,循经输送于体表,留滞结聚而成岩瘤。当然合理的营养饮食,是气血
的化生重要物质,是生成卫气的重要原料,是养先天肾气的物质,可以起到抗癌抑癌的
重要作用。
    2  内因
    2.1  情志失调  历代中医文献都十分强调岩瘤的发生与精神因素具有密切的关系。
如嚷外科正宗》论乳岩的病机说。“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以
致经络痞涩、结聚成核.”说明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情志活动太过,不仅
可过度消耗五脏精血,而且导致脏腑功能紊乱,产生郁气、郁痰,阻塞气机,凝滞血运,
淤结于体表成为岩肿.
    很多研究表明,人的情志失调可以提高个体对癌的易感性。从精神因素研究癌症,是
强调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精神因素不仅是致癌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还影响
着癌症的发展、治疗和预后。
    2.2  先天亏损  肾藏精,为先天之精气。先天之精气是父母的生殖之精而禀赋的.
肾的精气可以化生卫气,具有抵抗各种邪毒和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等机能.若先天禀赋不
足或缺陷,就可使上述机能障碍。又因为肝藏血,血可化精;肾精不足则需肝血补充;久
之则可耗伤肝血,而形成肝肾不足,使冲任失调。因而,体内各种阴阳对立统一的物质
失衡、失调,机体内环境紊乱,机体处于对癌瘤呈易感性状态,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
而发生体表岩肿。
    2.3  脾肾气虚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脾肾同
为人体健康的根本。这是因为卫气为脾肾所化生,卫气的卫外作用包括了对外邪侵袭的
监视和防御等方面的功能.若脾肾气虚,则卫气亦亏,而监视和防御机能障碍,而外邪
易于入侵,体表细胞突变,形成岩肿。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体表岩瘤的发生存在一个机体的易感性问题,情志失调、
肝肾亏损、脾肾气虚等,可使脏腑功能紊乱,及阴阳失调、正气不足,易于感受各种邪
毒,从而导致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失常,发生局部气滞、血瘀、痰凝,湿热、寒湿、阴
毒等结聚不散而形成岩肿.所以体表岩瘤的病因病机特点是:正气亏虚为本,气滞、血
瘀、痰凝、湿热、寒湿、阴毒结聚为标,本虚而标实。
  [辨病]    .
  1  早期诊断  体表癌瘤的早期诊断,是指在癌或肉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其病变
尚局限于器官组织的一小部分,并未侵犯周围器官组织,也未发生局部淋巴结或远处转
移,病人无明显症状时,而能尽早应用各种检查方法作出正确诊断。体表恶性癌瘤出现
的第一个症状就是肿块,此肿块一般无痛。如肿块近来发生,伴有红、肿、热、痛现象,
经抗炎治疗后肿块迅速缩小或消失,则属急性炎症。若经抗炎治疗无效,反而继续发展,
应考虑有恶性肿瘤的可能。必须进一步作出检查,以确定诊断。
  2局部症状
  24 1  肿块
  2。1.1  以视诊和触诊明确体表肿块发生的部位以及侵袭的范围。
  2.1.2  肿块表面  皮肤颜色是正常或潮红,表面有无结节,是平滑或凹凸不平,肿

瘤与皮肤或基底有无粘连,皮肤及皮下静脉怒张情况,有无溃疡。良性肿瘤表面多平滑,
恶性肿瘤表面多凹凸不平、静脉怒张明显或溃烂,皮肤基底细胞癌溃烂后多呈鼠咬状
溃疡。
    2.1.3  肿块形状  良性肿瘤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如纤维瘤、神经纤维瘤、腺瘤,而
脂肪瘤呈分叶状,皮肤癌多为菜花状.
    2。1。4  肿块边界  良性肿瘤有完整包膜,边界清楚;恶性肿瘤浸润生长,边界不清。
    2。1.5  肿块硬度  癌瘤质多坚硬或韧实,其中央坏死液化者有囊性感;脂肪瘤质软,
纤维瘤、纤维肉瘤、横纹肌肉瘤等质韧实;恶性淋巴瘤为橡皮样硬度,略带弹性;甲状
腺、乳腺肿瘤呈囊性感,但囊内充盈液体时则质韧实;骨肉瘤一般较坚硬。
    2.工.6  肿块活动度  良性肿瘤作膨胀性生长,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活动度良好;恶
性肿瘤早期可活动或活动度受限,但由于浸润性生长,侵入周围组织内,故在中、后期
活动度很低或完全固定。
    2。1。7  压痛  如肿块有压痛,通常表示炎症、外伤或血肿;肿瘤肿块一般无痛,如
溃烂、感染或压迫邻近神经者多有轻度、中度或重度压痛.
    2.1。8  皮温  肿块局部皮温增高,提示炎症或血管性肿瘤;富有血管的恶性肿瘤如
骨肉瘤、血管肉瘤等,其患部皮肤及皮下血管充血,局部皮肤温度多较高。
    2。2  肿块的溃疡  体表岩肿后期不少病例可发生溃疡并合并感染,每有腥臭分泌物
或血性液排出。癌性溃疡的边缘隆起外翻,溃疡基底凹凸不平,坚实,易出血,有腐臭.
另外有些经久不愈的炎性溃疡,也可癌变。
    2.3  区域淋巴结受累情况  头、面、颈、胸、腹、背、臀、四肢、外生殖器、肛门
等部位发生肿瘤者,除有上述肿块本身情况外,还应检查有关区域的淋巴结有无肿大,及
其硬度、数目、分散或融合等,以判断有无淋巴结转移。
    3  全身症状  恶性淋巴肉瘤、骨肉瘤等体表癌瘤,常以发热为主诉症状。当癌瘤转
移至相关组织、器官时,则出现相应的症状,并随着病情的发展而日趋明显。晚期病人
可出现消瘦、发热、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这些症状称之为恶病质。
    4  有关检查  包括X线检查、细胞学检查、病理活检、放射性同位素诊断、超声波
检查及免疫诊断等。
    (辨证)
    体表岩肿的发病机理非常复杂,既有机体正气亏损的一面,又有邪毒积聚的邪实一
面。脏腑功能失调可产生郁气、郁火、郁痰、浊气等内生之邪毒,外可感受阴毒、湿热、
寒湿、热邪和特殊邪毒,外邪与内邪可相互合并致病,或数种内外邪气混合致病,病情
虚实挟杂。虽然如此,但是体表岩肿在早、中期或未溃之前尚是以实证为主,在后期或
岩肿溃后则虚证为主.根据临床规律可分为如下证型。
    1  气郁湿痰凝滞证  主要表现为局部结块硬肿,无痛,尚可活动,患部皮色不变。
伴有胸闷、胁胀、脘腹胀、纳差、精神抑郁等症状,舌苔薄白微黄腻,舌质淡红,脉
细弦.
    2  寒痰凝聚证  局部肿块,质硬,无痛,表面光滑有弹性,肿块活动度较差,患部
皮肤色白,肤温不高。伴周身倦怠、乏力、肢软、胸闷不舒、畏寒怕冷。舌苔白或白腻,
舌质淡,脉沉而滑.

3  毒热蕴结证  硬结肿块增大,压痛,患处皮肤色红,肤温较高。或肿块溃烂,状
如翻花,时流血水,痛如火燎,分泌物有恶臭味。伴发热、心烦、口渴、尿黄、大便干
结。舌质红少苔或苔黄,脉弦滑或滑数.
  4  气血癌滞证  肿块坚硬,表面高低不平,推之不动,自觉疼痛或刺痛及胀痛,局
部青筋显露.伴肋胀不适,易烦躁。舌苔薄黄,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5  正虚邪实证  岩肿晚期多见。肿块增大、增多,有邻近或远处转移。或岩肿溃烂.
疮面灰暗、渗流血水,疮底高低不平、易出血,久不收口。伴全身消瘦。发热,面色咣
白,身体倦怠,肢软乏力,不思饮食等。舌苔薄而微黄或少苔无苔,舌质淡红,脉细数。
  [治疗]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1。1  气郁湿痰凝滞证  治宜理气解郁,化痰散结。方用开郁散加减。常用药物有;
陈皮、青皮、香附、枳壳、枳实、柴胡、橘核、八月札、郁金、厚朴、远志、川贝母、浙
贝母、法夏、僵蚕、牛蒡子、胆南星、夏枯草等。
    1.工。2  寒痰凝聚证  治宜温经散寒、化痰散结.方用阳和汤加减。常用药物有;鹿
角胶、熟地、麻黄、白芥子、细辛、肉桂、桂枝、小茴香、台乌、猫爪草、蜈蚣、全蝎、
浙贝母、法夏、乳香、没药、橘核、香附等。
    1.1.3  毒热蕴结证  治宜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方用五味消毒饮合当归芦荟丸。常
用药物有:十大功劳、黄柏、肿节风、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肿节风、黄连、黄芩、板
蓝根、天花粉、玄参、牡蛎、夏枯草、鳖甲、龟版、山豆根、石上柏、七叶一枝花、龙
葵、半边莲、川I贝母、胆南星、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
    1。工.4  气血瘀滞证  治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方用活血散瘀汤或散肿溃坚汤加减。
常用药物有;丹参、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水红花子、五灵脂、凌霄花、刘寄奴、三
棱、莪术、水蛭、虻虫、土鳖虫、王不留行、乳香、没药、苏木、鬼箭羽、穿山甲等。
    1.1.5  正虚邪实证  治宜扶助正气为主,或扶正解毒。方用保元汤或生脉饮合五味
消毒饮。常用药物有:太子参、西洋参、生黄芪、炒白术、茯苓、扁豆、北沙参、南沙
参、麦冬、五味子、制首乌、黄精、旱莲草、女贞子、菟丝子、仙茅、仙灵脾、鹿含草、
白花蛇舌草、肿节风、半枝莲、银花、蒲公英、半边莲等.
  1.2  成药、验方
  1.2。1  小金丸;每次1丸,每日2次。
  1。2。2  小金丹,每次3粒,每日2次。
  1。2.3  犀黄丸,每次3—6g,每日2次。
  1。2.4  猴菇菌片,每次4片,每日2次。
  l。2。5  肿节风片,每次4片,每日2次。
  l。2.6  平消片,每次4片,每日2次。
  1。2。7  核葵注射液,每次4ml,每日2次,肌肉注射.
  1.2。8  猪苓多糖注射液,每次40mg,每日2次,肌肉注射。
  1。2.9  洋参丸,每次4粒,每日2次。
  1.2。10  灵芝片,每次4片,每日3次。

1.2。11  蟾蜍酒  活蟾蜍5只,黄酒500ml,共蒸工小时,过滤,冷藏备用。每日3
次,每次lOml。
    1。2。12  斑蝥烧鸡蛋  将鸡蛋钻一小孔,放入去头足之斑蝥2只,再用纸封闭小洞,
微火烧熟,去蝥吃蛋.隔日工次,连服5次,休息五天再服.3个月为工疗程。
    1.3  西药治疗  常用化疗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此外,支持疗法及对症治疗也常常
应用.
    2  针灸疗法  选穴与手法是取得疗效的关键,手法多用抑制法。针灸可以改善肿瘤
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以增强体质,增强免疫力;可以减轻肿瘤患者的放、化疗反应.针
灸疗法对部分肿瘤还有直接的抑制作用。    。
    3  气功疗法  气功疗法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之一。气功可以改善人体的物质代谢过
程,促进新陈代谢、排除废气吸入新鲜的自然界精气.气功能有效地调节神经功能的紊
乱,调节兴奋与抑制二者之间的平衡,.使人的脏腑协调、功能旺盛。我国的气功门派和
功法很多,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练习。
  4  外治法
  4。1  阳和解凝膏、冲和膏、回阳玉龙膏、太乙膏、玉露膏、金黄膏,阳毒内消散、
阴毒内消散、桂麝散、红灵丹等可辨证选用外敷肿块。
    4。2  紫金锭、小金丸,新癀片等可以分别研末,以茶水调搽肿块部位。
    4。3  对于溃疡疮面,可选用红升丹、白降丹、或三品一条枪药线等,使癌性组织分
离、脱落,外盖藤黄膏。腐肉已尽可用生肌膏.
    5  手术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手术,以切除瘤体或转移灶。
    6  激光与冷冻疗法  可使癌性溃疡的癌组织坏死脱落。
    7  放射疗法  可用X线放射治疗,对瘤细胞敏感者,可直接杀灭癌瘤细胞,疗效较
快。根据不同情况具体选用。
  [预防与护理]
  1  调节情志,增强体质。要注意精神修养,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提高心理应激的素质,切忌七情过度.
    2  保护与改善环境,有效防止大气污染,避免接触或吸入化学毒性物质,对周围的
环境加以改造,使之更加适应工作和生活。
    3  合理用药,做好射线防护工作。
    4  提高警惕,捕捉癌前病灶。对于肿块及溃疡等及时检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以达到早期正确的治疗。
    5  对癌瘤病人重视精神护理与治疗,消除病者的紧张情绪和精神负担。
    6  节制烟酒,增强营养,加强锻炼,习练气功,改善体质,有益于抗病能力的提高.
    [古籍选粹]
    《灵枢.刺节真邪》  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
    《难经.五十五难》  气之所积者曰积,气之所聚者曰聚,故积者为五脏所生,聚者
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
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
    《卫济宝书》  癌疾初发,却无头绪,只是内热病,过一七或二七,忽然紫赤微肿,渐

不疼痛,迤逦熟紫赤色,只是不破,宜下大车螯散取之,然后排脓,败毒托里,内补等
散,然后用麝香膏贴之。
    《外科启玄。癌发》  初起时不寒热疼痛,紫黑色不破,里面先自黑烂;二十岁以后
不慎房事积热所生;四十岁以上,血亏气衰,厚味过多所生;十全一二,皮黑者难治
必死。
    [现代研究]
    1  癌瘤的发病学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精神因素与癌症关系的研究比较一致的看法
是:①癌症的发生、发展与精神因素有一定关系。②人体存在一种癌易感的个性类型。⑧
癌症病人中,精神状态积极的,会使病情有改善;精神状态消极的则会使病情恶化。
    内向不稳定型者对情景反应的顺应性差,认识过程扭曲变态,对事物敏感性高,持
续时间长而不易外露,从而使心理状态维持在一个压抑的水平上。凡是主客观不相符合
的事都能引起心理应激,所引起的恶劣情绪反应持续反复得不到松弛,造成机体神经、内
分泌机能紊乱,代谢产物积聚,内环境平衡破坏,自稳机制发生变动,而发生细胞“突
变”。
    2  癌瘤的病理形态学研究  肿瘤是机体细胞在不同致病因素长期作用下,发生过度
增生及分化异常而形成的新生物。其外形通常表现为肿块。身体任何组织的细胞均可由
于过度增生而形成肿瘤,但增生细胞的始源是各种组织中分化较低,繁殖能力较强的细
胞,如血管周围组织的细胞、表皮生发层的细胞,粘膜柱状上皮腺体陷窝处的细胞、腺
排泄管及腺基底细胞等。有些肿瘤是由于身体内残留的胚胎性细胞增生而形成。由正常
组织的细胞向肿瘤细胞演变,都要经过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过程。一旦肿瘤细胞形
成以后,其细胞增生即具有肿瘤的特性,与体内其他增生性病变,如在再生、化生及炎
症等时所见到的非瘤性组织增生,有质的不同。一些非瘤性增生病变,在高度增生时,有
的也可形成肿块,甚至呈所谓瘤样病变。但是这些增生性病变的原因除去后,细胞即停
止增生,同时增生的细胞均能达到正常组织的分化成熟程度,例如,炎变为正常表皮的
复层鳞状上皮。因此所有非瘤性增生的细胞,均不失其发源组织的形态结构、功能及代
谢特性。从增生意义上来讲,有些非瘤性增生,如再生、化生及炎症,有适应机体需要
的代偿、适应及防御的意义。而肿瘤增生则不然,当刺激增生原因去除后,细胞仍可继
续增生,并且与机体处于很不协调的过度增生状态。与此同时,肿瘤细胞不能达到其发
源组织的分化成熟程度,有的甚至处于未分化状态。这就造成了肿瘤细胞在形态结构、功
能代谢等方面的异常性。
  3  癌瘤与维生素C的关系研究  免疫系统卓有成效的发挥作用,维生素C在这方
面有很多证据,……免疫球蛋白是蛋白性分子,常常叫抗体或抗毒素,能认识异己细胞
并与它相结合,形成破坏它的标志.对于大量摄取维生素C的人与摄取量小的人相比,显
示出抗体分子(IgG和IgM)较多。……随着维生素C摄取量的增加,则产生抗体的量
也增加。……此外,补体成分是胶原分子,合成它的时候需要维生素C。
    4  癌肿发生过程中,正邪关系研究  于尔辛等认为:癌肿本身就属于“邪”的范围,
但是单独的“邪”本身,不一定会引起癌肿。癌肿的形成一定是正和邪交互作用的结果;
癌肿的形成不是单独因素引起的,是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各种致病因素作用,都会
造成气血瘀滞。

5  癌瘤的中医治疗研究  活血化瘀疗法研究  李萍萍总结近几年应用活血化瘀疗
法治疗肿瘤。提示:近年来随着血液凝固机制在癌细胞增生、转移方面研究的深入,在
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运用血液流变学理论,中西医结合取得可喜进展。文章总结出:①
癌症患者多出现血瘀证与血液流变学异常;②癌症患者多出现青紫舌与血液流变异常;⑧
癌症患者血液流变性异常,而活血化瘀治疗对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④活血化瘀治疗肿
瘤的实验研究取得较大进展。文章最后说,恶性肿瘤常伴有凝血异常和血小板活性改变,
肿瘤的分期与预后与患者本身血液的高凝状态及凝血机制的改变密切相关。因此,肿瘤
的治疗应考虑包括改变全身微循环在内的综合治疗,例如中医的活血化瘀治疗。
    [述评]
    中医外科所研究的体表恶性肿瘤是医学肿瘤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以往中医外科书籍
对此论而不详,是因为不敢突破前人的理论范围,而吸收一些现代医学理论及技能,又
害怕是不突出中医特色。这样就势必妨碍学科的发展,过于局限于狭小范围内,反而突
出不了中医特色。本章尽可能联系一些西医的理论知识加以中医化,从而使中医外科体
表癌瘤的理论得到充实。
    关于病因病机的研究,外感邪毒中的阴毒是指放射线,热邪指紫外线及热辐射,湿
热与寒湿之邪指病毒,而将接触化学毒性物质称之为特殊邪毒。饮食本属不内外因,因
病从口人多见,故仍列在外因之中,主要指变质食品及碱性多肽的异性蛋白质饮食致病。
但是足够的营养又是产生抵抗癌症的正气化生物质。内因强调机体对癌症的易感性和遗
传性,情志失调表现为精神活动失常,脾肾气虚表现了免疫功能的障碍,二者都可提高
机体对癌症的易感性;先天亏损则强调遗传因素致癌的又一发病机理。
    体表癌瘤的机理是非常复杂的,不仅有外感邪毒的一面,又有脏腑机能紊乱、阴阳
失调的一面。外感的阴毒、热邪、湿热、寒湿等可与内生的郁气、郁火、郁痰、瘀血、浊
气,交互凝结,形成了癌症疑难的复合致病因素。但归根结底,癌症是正气内亏为本,邪
毒结聚为标,本虚而标实。
    癌症的辨证论治,不能因为是正气亏而不攻邪,因为癌症的邪气在早、中、晚三期
都是实邪。所以要抓住一切机会攻邪,特别在早期和中期更应如此。当然制定以攻邪为
主的施治方案,不是单一的克伐,而重在调理,即调理脏腑机能,调整阴阳、气血、经
络的机能,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抗癌解毒.活血化瘀是治疗体表癌瘤的重要治法,几乎很
多方剂中都要应用这类药物,这是因为要消除积聚,必须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法则。关于
扶正问题,不仅是癌肿后期的问题,凡是肿瘤有虚象,就可施用。或是驱邪为主,扶正
为辅;或是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或是扶正驱邪并重。关于调护问题,应重在精神调护,
即提高患者心理应激的素质,切忌七情过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