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慢性腰痛案
作者 王居易
病案概要
吴某,女,38岁,2010年5月15日初诊。
主诉:慢性腰腿痛,加重1个半月。
症候:有腰痛病史,经住院治疗好转。但久行则左下肢痛酸凉,感觉障碍,足跟冷,脚外侧麻,行路有跛行。苔白,脉沉滑。曾查X线显示:腰4-5、腰5-骶1椎间盘向后突出。
经络诊察:手太阳经、足太阳经异常。
辨经:病在足太阳经筋。
选经:足太阳经、督脉。
选穴:针刺至阴(左,放血10滴)、后顶。
二诊:针后当日症状明显好转。取左秩边、委中,右顶结节。
三诊:左下肢痛已消失,唯久站、久行时感下肢麻(大腿后侧)、酸(外侧)。取右顶结节,左京骨(有结块)。
疗效:治疗3次以后痊愈。
医案解读
患者腰5-骶1椎间盘突出,伴左下肢凉、左脚外侧麻,属足太阳经筋病。左足外侧麻,表示有血虚,左至阴穴放血引阳通络,促进气血流动。后顶穴用了两个针,一个直接往下针;另一个也在后顶针,但沿着人字缝往足太阳经左斜下透。搓针后顶穴(编者按:针刺后,沿着针身,用手指向下搓头皮数次)的同时用医者的左腿膝盖顶住患者腰部,搓完针后让患者走一下,观察她的腿有无变化。患者穿上高跟鞋站起来腰腿一点问题都没有,很敏捷地走动,自述腰腿行走已无障碍,跟刚来时完全不同。
由于患者的腿疼位于足太阳经筋,后续治疗加了秩边和委中,秩边主“腰痛”(《针灸聚英》)。委中“主膝痛及拇指,腰夹脊沉沉然,遗尿腰重不能举体”(《针灸聚英》)。找后顶穴发现右侧顶结节有异常反应,可理解为后顶的变位。针后效果显著。
腰部受到损伤时,经筋、肌肉、韧带皆能变位,腧穴也能随着变位。腧穴在皮、脉、肉、筋、骨之间,它们一有变动、错位,腧穴自然也变动。如一条长河末端发生地震或暴雨,导致峡谷两边山崩或泥石流,碎石下落河中,堵塞河流。河水不停涌来,绕过壅塞处,致使水流变慢,而影响上游水流速度。河流末端像患者腰椎间盘突出,上端等于顶结节的变位。
搓针后顶旁的顶结节时要求患者踹脚,能让筋肉顺利复位。经络诊察时候发现京骨有一个结块,说明足太阳经筋有气血、代谢物的堆积(由于经筋受损,气血流动不畅,能产生堆积,形成结节、结块)。京骨主治“头痛如破,腰痛不可屈伸,……颈项强,腰背不可俯仰。”(《针灸聚英》)
治疗经筋病时如果察经有酸痛、结节、结络,说明与本病的经筋有关,可直接针最酸疼或有结节的腧穴。
按语:针灸止痛并没有特效的止痛腧穴,必须仔细分辨何经、何穴异常,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最相宜的腧穴或阿是穴,才能获得较快、较好的效果。
本文摘自《王居易针灸医案讲习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