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城厢 端午沪上竞渡风俗事

文    黄俊飞        2017年端午

农历五月五,又到端午时。

这一天的习俗纷呈多彩,吃粽子、悬艾菖、佩香袋、画虎符、喝雄酒。但这一天最闹忙、最聚人气、最为欢腾的却是赛龙舟——竞渡。

竞渡,阿拉上海人的叫法就是划龙船。

很遗憾的是,在上海这个大都市里,阿拉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人,大多是没见过划龙船的盛况。近几年上海虽然也有在端午这天组织划龙船,但没有人气,毫无声势,更不会引起轰动,只是一种花絮点缀。

实际上老底子的上海地区和南方其他地区一样,在端午这一天都有竞渡这一风俗。这个老底子的“底子”,可以追溯到有记载留存下来的四百多年前的明万历年间。现藏于日本的《万历嘉定县志》记曰:“端午,有龙舟之戏,具五方之色,多篙师为之”,当时的龙船分别涂饰以青、赤、黄、白、黑五色,有相当的规模。《崇祯松江府志》:“白龙潭竞渡戏龙舟,游人出观各具酒食醉客”。每年的白龙潭竞渡吸引着四方远近的游人涌来,携带着酒食,在竞渡的呐喊声中一醉方休,“士女喧腾,自一日至五日,始散”,当年端午竞渡的盛况可见一斑。

到了清朝及民国年间编撰的县志、镇志等方志中,基本上多有端午竞渡记载。在有些地区,民间竞渡的组织和规模较大。各镇都有竞渡的如奉贤县:“各镇龙舟竞渡,观者如织”(《乾隆奉贤县志》),川沙城则内外都有“竞赛龙舟”(《道光川沙抚民厅志》),也有记载持续数日的,如嘉定县“前后数日,龙舟竞渡”(《光绪嘉定县志》),宝山大场镇的龙船“划了三天完毕”(《民国大场里志》)。

当时竞渡著名处有浦江丹凤楼、松江白龙潭、嘉定汇龙潭、南汇周浦、大团、青浦学潭等地,而尤以浦江丹凤楼和松江白龙潭为最。《嘉庆松江府志》记五月五日:“是日,观龙舟竞渡于白龙潭,上海则观于黄浦之丹凤楼。”清人丁宜福《申江棹歌》:“榴花灼灼柳依依,竞渡何人夺锦归。丹凤楼前丹凤舞,白龙潭上白龙飞。”并注:“端阳竞渡饰彩舟作龙凤形,击水为戏,郡城之白龙潭,上海之丹凤楼最为胜观,他处皆不及。”松江白龙潭乃一时繁华风流之地,乡绅显贵画舫鳞次、文人雅士赏景吟诗,“花晨月夕,尚有游人,箫鼓画船,岁时不绝”。据说白龙潭在明朝时“潭广可十余顷”(《正德华亭县志》), 此虽非水天一色,但也称得上浩渺广阔了。丹凤楼,旧址就在上海城东(现今的小东门),是沪城“八景之一”的“凤楼远眺”。“可俯眺浦江,风帆沙鸟,历历在目”(《民国上海小志》)。到了端午竞渡时,却是最佳登高观赏处。《乾隆上海县志》:“(五月五日)是日,丹凤楼观浦中龙舟竞渡。”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鼓角声中焕彩游,浦江午日闹龙舟。红儿绿女沿滩看,看客多登丹凤楼。”到了民国初,市政拆除了上海旧城墙开拓了现今的环城人民路和中华路,丹凤楼也就不复存在了。

说竞渡,唐张建封《竞渡歌》描写的这一激烈壮观的竞技场面比较典型:“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刀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杆头彩挂虹蜺晕。”不过在上海地区竞渡不仅仅是竞技速度,还有着非常丰富多彩的诸如杂技武艺、吹弹鼓唱等表演。并有着各种的名目,乘舟舞弄杂技武艺,往来穿插在龙舟间的是“快船”。有富家画舫随竞技龙舟后观看的叫“看船”,也称作“沙飞”。吹奏弹唱的又叫“清客船”。上海的一些地方志中记载的详细且又生动:

《道光蒲溪小志》:“是日,观龙舟竞渡于蒲汇塘。龙舟南北各一,旧时旗伞皆细绢为之,今则皆易以大呢顾绣,五彩耀目,每舟费以千计。并有习刀枪武艺之徒,乘舟舞弄,曰'快船’,又有学习丝竹管弦之辈,乘大船,结灯彩,吹弹鼓唱,曰'清客船’。聚观者动以万计。”

《光绪罗店镇志》:“里中旧有龙舟五、六号,旗仗鲜明,锦彩夺目,擅一邑之胜,粤寇时俱毁。今重造五号,不改旧观。更将生铁炼成熟条,于弯处对接,高丈余,安插船头。将十三、四岁小儿装扮故事,扎傅其上。谓之出彩。种种奇巧,然究属险事。又有一等拳勇之人另驾小船,戏弄枪棒,各献武艺,左以锣鼓,名曰'快船’。”

《民国大场里志》:“大场市河里划龙舟,龙舟分东西快船(原注:打拳头、试刀枪,都是古时锻炼武术,叫做快船。)各一膄。快船上表演各种武艺,如刀枪剑戟之类。在清代光绪年间,姚伯茂之飞钢叉,能够飞越过砖石砌做桥栏杆之报恩桥(原注:俗称蒋家桥。)技术优胜,名闻一时,至今传为美谈。龙船、龙王船、快船,鱼贯而行,殿以多艘看船(原注:一般有钱男女雇来专看龙舟,叫做看船。)龙船上旗伞锦绣绚烂,夺目动神。两岸观者如堵,兴致蓬勃。”

又:杨光辅《淞南乐府  咏端午龙舟》:“淞南好,重五闹龙舟。破浪快船誇技勇,凌风画舫斗歌喉,樯火照江楼。”(原注:端午浦中竞渡,少年束青龙条,载诸般器械,阑入龙舟队里,更番奏技,往来如织,曰快船。富者则做沙飞,此奏十番,彼唱清曲。龙舟绕船游戏以博酒稷之犒。或放鸭,波心弄潮儿泅水取之。向夜估樯,万火照浦如繁星丽天。)

“或放鸭,波心弄潮儿泅水取之”,就是把鸭子放入波心,任凭水性好的人泅渡捕取,比谁抢的多。 陈金浩《松江衢歌》有咏之,曰:“龙潭五月聚龙舟,瓶酒随波没鸭头。不及闵行喧夜渡,烧灯荡浆唱吴讴。”

后因浦江水势凶险,清末张春华就说了黄浦江上不宜竞渡。其《沪城岁事衢歌》:“烟树晴熏夏五月,自宜水国泛龙舟。如何歇浦涛千顷,箫鼓声稀听渺然。”并注说:“吾邑故水乡也,而独不宜于龙船。以黄浦有风波之险也。”

民国初,上海城区一年一度的端午竞渡迁移到沪南的半淞园。半淞园,民国初建成的营利性私人园林。旧址在原南市自来水厂、南市发电厂及建设机器厂,现在已成世博浦西园区。半淞园紧贴黄浦江,故引江水入园,园内近一半是湖泊、河道,极宜进行河上运动。这得天独厚的优势,使上海城区端午竞渡有了新的去处,直到抗战之前半淞园每年都举办端午龙舟竞赛。据报载:端午这一天,为了观赏半淞园的竞渡,人们纷涌而至,红男绿女联袂而去,汽车马车往来不绝,华商电车上乘客竟无立足之地。门票随行就市翻倍出售,由平时的小洋2角,涨至4角。1926年端午,更有推出中奖活动:中头标得汽车一辆、二标包车一辆、三标得双飞脚踏车一辆。这一天的半淞园无不人满为患,综计男女老幼游客当在二万人左右。

上海历史上端午竞渡最盛况空前的大概就是抗战胜利后的 1947年、1948年了。

1947年的端午节竞渡结束后,《申报》记者发了一篇题为《江岸人群疯狂   争看龙舟竞渡》的本报特写:

昨天是农历端阳节,在民间传统习惯上,端阳节要吃雄黄酒、吃粽子、挂艾蒲、还要竞 赛龙舟。虽说这些节日没多大意义,而且近于迷信。但在这多数市民天天愁柴盐米的苦闷生活中,实在也需要点+点缀。所以渡船业工会的龙舟竞赛,虽然一度曾被警局禁止举行,最后还是由警局批准了。

赛龙舟的地点,择定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交叉口。 外滩公园变成了天然的看台,昨天,大部分工厂都休假。工人们积年累月的劳动着,难得有假日,当然不肯错过这样的好节日。因此外滩公园挤满了人,江边各码头、水上饭店,沿江的树枝上,甚至外白渡桥的铁架上,都被看龙舟的观众占据了。隔岸浦东,远远望去,也只见万头攒动。

估计观众达三十万       江心中的小划子,招揽主顾,乘船到龙舟边去观看,生意特别兴隆。来迟了的观众无法挤进江边,他们把外滩公园围墙上的篱笆拆去,站在上面,居高临下,倒是个好地方。英商电车和市政府的公共汽车,到了到了外滩的终点站无法转头,只好停了下来,立刻被龙舟观众占据作为临时看台。作一个最低估计,两岸至少也有三十万人。

八龙一凤破浪来          三时半,龙船远远驶来,人们报以热烈的欢呼。龙舟一共八艘,船上除有彩色的龙首龙尾外,船员一律用红巾包头,很像评剧里的兵勇。最引人注目的是一艘凤船,船上没有一个男子,船娘们涂脂抹粉,服装艳丽,疯狂了两岸万千观众。龙舟上的锣鼓声应和着两岸欢呼声仿佛黄浦江的水也沸腾了。一会儿,天空突然出现了二架银色飞机,凑热闹似的在低空盘旋,群众也报以欢声。······

水上英雄显身手          竞赛节目有戏龙抢珠、八龙戏凤、鸳鸯戏水、丹凤朝阳、力争上游等五项。(岸上也有将鸭子和鱼投入到江中,)让龙舟上的英雄们争夺。比赛项目原排定下午五时终了,可是昨天实在观众太挤了,交通不能阻塞太久,所以临时决定于四时半时终止。龙船回去了,观龙船的人却还迟迟不肯离去,女人们仍旧发出尖锐的怪叫。桥面上,树头上的观众也不肯轻易放弃他们优越的地位,继续大声呼喊,似乎他们要把平日里心头的积郁,乘这个机会一齐发泄出来,溶解在黄浦江的水中,冲入大海,再也不要回到他们的心头。

1946年,抗战虽胜利,然而举步维艰。政局不稳,经济衰落,百姓们的生活愁眉不展。但是在这样一个重大的民俗节日里,人们抛弃往日的哀怨,开心一刻,欢乐一时。这是一个非常壮观的场面,男女老幼连袂接踵、倾城而出,人山人海、盛况空前,充分享受着端午传统节日的丰硕盛宴。

竞渡,这一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活动,在几千年来的历史长河中,曾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寓意,祭祀的、纪念的、宗教的、神话的等等。但在近现代,古有的寓意只是成了人们过去式的记忆,竞渡实际上早已演变成了纯粹的群众性的大型娱乐活动。

(0)

相关推荐

  • 【乡土文学】谭桂昂|| 端午

    端  午 文/谭桂昂 又闻粽香 端午安康 四言 端阳 时临仲夏, 岁至端午. 粽叶飘香, 龙舟竞渡. 七绝 屈翁祭 龙舟竞渡战鼓扬, 又见艾青粽叶香. 屈翁一跃酬家国, 离骚天问传世长. 七绝 屈原 ...

  • 上海老城厢 话说那些年,沪上月饼市场那些事

    文         黄俊飞     2020年10月稿 引子  上海地区方志中关于中秋月饼的记载 据考证,"月饼"名称出现在宋朝,但当时月饼只是祭祀月亮的一种食物,不是中秋节的时令 ...

  • 上海老城厢 浅谈咸宜堂建筑的历史变化 ——读《2000上海文化六大发现始末》之咸宜堂

    浅谈咸宜堂建筑的历史变化 --读<2000上海文化六大发现始末>之咸宜堂 文    黄俊飞 这是最近查阅到的,由东方新闻网于2001年1月29日独家报道的<2000上海文化六大发现& ...

  • 阅读老建筑,沪上新时尚,徐汇这些优秀历史建筑被“建档”啦

    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武康大楼再度登上上海乃至全国的热门景点榜单.短短3天,武康大楼所在的衡复历史风貌区迎来42.4多万名游客打卡.而且,人们打卡的节奏变慢了:不再候着红灯间隙匆匆按下快门,而是在街区微 ...

  • 上海老城厢 芦席街寻踪

         文        黄俊飞 芦席街,位于小南门外董家渡路南向.依门牌号的起始,芦席街是西起南区街.薛家浜.梅家弄路口,迤东至会馆街,向右转弯角就是商船公所和商船会馆.整条街路径不长,中间一段大 ...

  • 上海老城厢 关于“元末明初”咸宜堂的初步辩正

    文     黄俊飞 在上海老城厢大南门内有一座被人称为"咸宜堂"的民居,据说,咸宜堂距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是一座"元末明初"的建筑.它的具体位置在中华路原7 ...

  • 上海老城厢文庙

    上海文庙是上海中心城区唯一的一座祭祀中国杰出的思想家,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的庙学合一的古建筑群,是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圣地.自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建文庙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期间,四经迁徙, ...

  • 上海老城厢,为啥没城墙?上海城墙的兴与毁(作者:尤乙)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上海老城厢,为啥没城墙? 上海城墙的兴与毁 尤乙 上海城墙的 兴与毁 本文约5500字 ...

  • 上海老城厢即将消失的小神店……赶紧去吃!

    江西饭店在顺昌路上开了十多年,一个简陋的小店铺,里外忙活的都是一家人. 你若是在饭点儿去,可以欣赏到热火朝天的一幕,爆炒的菜摆在门口,腔势好看,红烧的菜放里屋,默默助力,烧滚的锅子在屋里屋外疾速传递. ...

  • 上海老城厢亚龙地块的前世今生(作者:西门员外)

    上海老城厢亚龙地块 的 前世今生 西门员外 上海古时属于松江府,在南宋末年形成市镇,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设立了上海县.上海县城濒临黄浦江,河浜密布,素有'有舟无车泽国'之称,是个典型的江南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