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奇略》:一本通俗而又丰富深刻的谋略书

或许是因为中国古代的战争很频繁,因为中国古人实战经验比较丰富,而且,古代军事家们很善于总结,所以,中国的兵法丰富而深刻,中国兵书流传下来而且有很大影响的不少,像《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传为姜尚所著)《尉缭子》(传说为战国尉缭所著)《司马法》(战国时齐威王命大夫整理的古司马兵法)《太白阴经》(由唐代李筌撰写)《李卫公问对》(李世民与李靖对话录)《虎矜经》(宋代许洞撰写)《练兵实纪》(由戚继光撰写)等,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十大兵书。除了这些兵书,还有一些虽挤不上古代兵书的前十名,但却能广泛传播、影响深远的兵书,也是很值得关注的,比如,《百战奇略》就是一部颇受欢迎的兵书。

《百战奇略》插图

第一,关于书名和版本。

《百战奇略》原名《百战奇法》,根据学者的考证,在现今能看到的书目中,最早著录《百战奇法》一书的,是明正统六年(1441年)杨士奇编的《文渊阁书目》;之后,嘉靖年间周弘祖编的《古今书刻》也收入了该书目。在清代,收录《百战奇法》的书目很多,可是,却少见录有《百战奇略》这一书名的。

只是,在清咸丰三年(1853年),曾任道光朝礼部祠祭司主事的满人麟桂刊印了《水陆攻守战略秘书七种》一书,其中收录了一本其内容与后来的《百战奇略》完全相同的兵书,而麟桂是根据澼絖道人所刊印的书来编印的,但澼絖道人是谁已无从查考。

值得注意的是,麟桂刊印的《百战奇略》又题名为《刘伯温先生百战奇略》,之后,《百战奇略》便流传开来了。而此后的很长时间,该书便以《百战奇略》的书名便取代了《百战奇法》,成了一本流行的兵略著作。而且,在民间便传该书系明代著名的谋略家刘基所著。

但是,麟桂在其为《百战奇略》所作的“题词”中却对该书为刘基所作表示质疑,他指出:“此书题刘伯温作,盖亦托名。”麟桂的观点代表了研究《百战奇略》的严肃学者的观点。

所以,关于刘基是《战略奇略》的著作者的说法是不太可信的。为了弄清《百战奇略》的著作者状况,当代学者张文才作了一些考证,他分析了明清版本书目对《百战奇略》的著录情况以及明刻丛书中选录附刊该书的状况,并研究了该书所收录的战例所处的时代范等,特别是书中文字的避讳现象,张文才发现,该书中明显有避北宋帝王名讳而改易引书原文的情况等,最后张先生确认,“《百战奇法》不仅是北宋的一部论兵著作,而且当成书于宋英宗之后至宋钦宗之前这期间,即成书于神宗熙宁元年至徽宗宣和七年(1068—1125 年)的五十七种中。”(见《白话<百战奇略>》附录一)

张文才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学者们的支持,所以,大致可以认为,《百战奇略》原名《百战奇法》,是北宋末年无名氏编著的,而所谓的“《百战奇略》为明刘基所撰”系后人之讹传,当然,《百战奇略》虽非刘基所著,但却并不能因此而认为《百战奇略》没有重要价值,《百战奇略》仍 不失为一部精妙的兵学著作。

版本方面,现在学者选来阅读的,多是以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马思进《武经总要·百战奇法》刻本作为主要读本,或以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唐富春《武经总要·百战奇法》刻本为读本,也有人以明崇祯九年(1636年)所刻《韬略世法》丛书所收录的《百战奇法》之汪淇参订本作为参考读本。而初学者,可以选择张文才的《百战奇略》注释本为阅读本。 

  需要注意的是,《百战奇略》分原文、“法曰”、史例和注释等,其中,原文系校订的古本正文,“法曰”系引用其他兵法著作的内容,“史例”是引历史典籍做事例来阐述,而“注释”中包括解释和说明校改的理由等,读者需有所了解,阅读起来会更方便。

第二,《百战奇略》一书的主要内容。

《百战奇略》共分十卷,每卷十战,共合为百战。与其他古代兵书相比,《百战奇略》有其独特的结构,作者力图将所有的兵法内容归为一百个专题,并拟定了题目和阐明主要观点,接着,从古代兵法著作中精选汇集了与专题相关的论述,进行阐发和释解,并在每个专题之后,配上了古代战例,逐一进行分析,以深入地阐释古代主要的军事原则和基本韬略。

《百战奇略》目录举要

《百战奇略》所包含的军事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其一,关于战争的性质和战略问题的论述。这一部分主要论战争的性质,包括战争的“顺”与“逆”、“直”与“曲”的分别等,这实际上是阐述战争的合理性问题,即区分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作者坚持要正义而战,而且认为只有正义之战才是必胜的。此外,在这一部分内容中,还分析了战争胜负的因素,作者强调人的因素在战争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没有忽略钱粮、武器等物质因素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人的因素是决定性的,而物质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作者重点阐述了对待战争的基本态度,一方面,作者反对穷兵黩武,认为“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百战奇略·好战》),坚持主张战争是违背道德的行为,反对好战;另一方面,作者又坚持要认真备战,要常备不懈,强调慎战的必要性,强调:“天下无事,不可废武。”(《百战奇略·忘战》)

其二,关于战争的谋略问题的论述。《百战奇略》第一卷以《计战》开头,紧接着论《谋战》《间战》,足见对于计谋、谋略的重视,此外,在第三卷中的《势战》和《知战》等篇中,在第十卷的《书战》和《变战》等篇中,也论述了战争的谋略问题。《百战奇略》对战争谋略的重视是非常突出的,这可能与该书作者对于战争规律的基本认识密切相关。《百战奇略》的作者认为:“凡兵家之法,要在应变。”作者很清醒地认识到,兵家的基本立场在于能随机应变,而要善于应变就必须有智谋,所以,将帅的韬略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不可不重视的。说到底,兵法的根本原则就在于以智取胜,所以,兵法经常强调以智略取胜,这种观点后来孙武讲得最清楚,强调“上兵伐谋”。

其三,关于治军问题的论述。《百战奇略》作者认为要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军队的素质,一是通过平时训练来提高士兵的军事素质;二是要重视对士卒进行理念方面的教育;三是既要关心和爱护士卒,又要依法从严处置,要恩威并重、赏罚分明;四是将帅在战时或训练时要以身作则,为士兵作表率,以振士气,只有军心振奋了,军队才能取胜。

其四,关于战术问题的论述。《百战奇略》的作者主张充分利用各种因素来提高战斗力和力争占据战争的优势。比如,要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气候条件等来克敌制胜;再如,要根据不同兵种、不同兵力的状况来发挥争斗优势;又如,要根据战争双方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作战方法,该攻时进攻,还防守时防守,该集中兵力时千万不能分散兵力,该先发制人时不能后发制人,该速战时不能打持久作等等;此外,要针对敌方的具体兵力状况来采用不同的进攻手段,或制造假象,迷惑敌人;或诱敌入伏,围而歼之;或直捣敌巢,擒敌首领;或利而诱之,破敌于无形;或示弱骄敌,出奇制胜等等。《百战奇略》的各卷都有对于具体战法的阐述,比如,第一卷有关于步战、骑战、舟战、车战等的特点;第三卷讲夜战、昼战、骄战、势战等的不同战法;第四卷讲泽战、地战、山战、谷战、攻战、守战等的战法特点;第五卷讲奇战、正战、虚战、实战、轻战、重战、安战、危战等,对于战术的分析,可谓是应有几乎尽有。

其五,关于军队的粮草供应等后勤保障方面的论述。比如,第三卷的《粮战》主张:“凡与敌垒相对持,两兵胜负未决,有粮则胜。若我之粮道,必须严加守护,恐为敌人所抄。若敌人饷道,可分遣锐兵以绝之。敌既无粮,其兵必走,击之则胜。法曰:'军无粮食则亡。’”这一篇阐述了粮草对于军队生存的重要性,提出“有粮则胜”“军无粮食则亡”的重要观点。再如,第六卷的《饥战》强调粮草在征战中的关键作用,作者强调:“凡兴兵征讨,深入敌地,刍粮乏阙,必须分兵抄掠,法曰:'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这关于“据其仓廪,夺其蓄积,以继军饷,则胜”的观点是十分重要的。又如,在同一卷中的《饱战》同样阐述了粮草的重要性:“凡敌人远来,粮食不继,敌饥我饱,可坚壁不战,持久以敝之,绝其粮道。彼退走,密遣奇兵,邀其归路,纵兵追击,破之必矣。法曰:'以饱待饥。’”认为应该抓住“敌饥我饱”的机会而破敌,这些论述,可谓深知粮草乃军队命脉的兵法真谛。 

第三、《百战奇略》与《孙子兵法》的不同特点。

其一,《百战奇略》虽然也论述战略问题,分析了政治与战争的关系等,但毕竟是以具体战术指导原则和实战的具体策略为主要论题的,《百战奇略》重点分析的是一百种战场上可能出现的战术形势,并分别介绍其对应的制胜策略,这很具体,很实用,也很有现实性。而《孙子兵法》则从论政治与战争的关系,到论战争的战略问题,再到论具体的战术策略以及后勤保障等,最后对间谍问题进行分析,书中所体现的是一种比较系统的军事思想,而这种思想虽没有那么具体、实用,但却是可以深入解读和灵活运用的,这种致胜的军事思想,更具有军事哲理意义,它区别于具体的战术原则。

其二,《百战奇略》介绍战术策略,举了很多史书和兵书上的事例,归纳出战争中的一些致胜的原则,力图让后世军事家们可以依原则和策略来运用,这很有实际意义,战争的指挥员可以根据战场状况,选择其中合适的指导原则来应用,用起来是比较方便的。可是,现实的具体战争是瞬息万变的,是不容易用原则来套的,策略和原则在运用过程中,还是需要改变的,对于《百战奇略》也不能机械照搬原则来用。相比而言,《孙子兵法》分析战争的根本原则,传播致胜的思想和战略根据,虽没有《百战奇略》那么多具体原则,但关于如何战胜敌人的思想,可以根据具体的战场环境来分析运用,用起来虽难度更大,但更具有普遍意义。

第三,《百战奇略》精彩的军事思想。

其一,该书十分重视对于战争谋略的研究。《百战奇略》的第一卷是全书的精华,它以“计战”开篇,强调:“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 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作者阐述了几个要点:一是认为用兵作战的基本原则在于要把战略谋划放在首位;二是主张在开战之前要先“料敌”,弄清敌方将帅是贤明还是愚钝的,判断敌人力量是强大还是弱小的,分析敌方兵员数量是多还是少,了解战区地形是险峻还是平坦,搞清粮草供应是缺乏或充足;三是强调只有把敌我双方的所有情况都弄清楚了,然后才能出兵,料敌清楚,战才能取胜。

作者还引用了古典兵法的理论说:“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这就是说,判明敌情的实际情况,制定好制胜的策略和计划,包括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等,这是高明统帅指挥战争时比较坚持的根本原则。

紧接着,《百战奇略》论的是“谋战”,作者主张:“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认为在敌人开始对我方进行战争图谋时,便要及时用谋略来戳穿它,使敌之阴谋无法得逞,从而不得不向我方屈服。作者引用《孙子兵法》强调“上兵伐谋”,指明用兵最高明的策略是挫败敌人的战争图谋。

此外,在论“谋战”之后,作者还强调了间谍战的重要性,把间谍战看成是“谋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说:“凡欲征伐,先用间谍,觇敌之众寡虚实动静,然后兴师,则大功可立, 战无不胜。”所以,作者引用古兵法,强调战争“无所不用间也”。作者认为,要出兵进攻敌人,必须事先派遣间谍秘密探明敌情,弄清敌方人数之多少,力量之虚实,部队之行止,然后再出兵进攻,如此方能战无不胜。战争,是无时无处有间谍活动的。

其二,该书强调征战时当出奇制胜。《百战奇略》认为兵家的根本法则就是要在战争中随机应变,作者认为:“凡兵家之法,要在应变,好在知兵,举动必先料敌。”(《百战奇略·变战》)知敌之兵,用兵前先料敌,这是指挥战争的统帅必须坚持的原则。

在《百战奇略》的作者看来,战争贵在出奇制胜,而“凡战,所谓奇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交战之际,惊前掩后,冲东击西,使敌莫知所备,如此则胜。”(《百战奇略·奇战》)。出奇制胜、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这种军事观点一直是中国古典兵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百战奇略》坚持这一原则,这是对孙武的“以正合,以奇胜”等观点的继承。

同时,《百战奇略》还引用古兵法言:“敌虚,则我必为奇。”当敌军出现虚缝缺陷时,我军必须以奇兵袭之,出奇而致胜。

《百战奇略》还分析了如何灵活机动,出奇致胜的方式,比如,在“势战”中强调:“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法曰:'因势破之。’”当敌人出现了溃败的迹象时,要乘胜追击,必能使敌人全线崩溃,这就是古代兵法所说的顺应强势而破敌的办法。

当然,当敌强我弱时,就不能一味得进攻,而应该避实击虚,以“虚战”的战法应对,作者认为:“凡与敌战,若我势虚,当伪示以实形,使敌莫能测其虚实所在,必不敢轻与我战,则我可以全师保军。法曰:'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我方势头虚弱时,该掩盖虚情而示之以实,骗过敌方,尽可能保持自己不受攻击。

同理,当敌众我寡时,要善于以“弱战”的战法应敌,作者强调说:“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须多设旌旗,倍增火灶,示强于敌,使彼莫能测我众寡、强弱之势,则敌必不轻与我战,我可速去,则全军远害。法曰:'强弱,形也。’”以弱示强,以假象让敌人以为我方仍强盛,让敌人不敢轻易与我交战,而后乘机离开危险,这是“弱战”的要领。

此外,当敌方处于强盛之时,千万不要对敌进行强攻,而应以“骄战”的办法应敌,作者认为:“凡敌人强盛,未能必取,须当卑词厚礼,以骄其志,候其有衅隙可乘,一举可破。法曰:'卑而骄之。’”这妙就妙在于须“卑词厚礼”,“以骄其志”,并“候其有衅隙可乘”,一举而破敌。所以,古代兵法讲“卑而骄之”是遇敌强盛时很须要采用的御敌之法。

其三,在当时兵种不算多的情况下,《百战奇略》已尽可能分析了不同兵种的作战特点,强调发挥其优势而击敌,这是很可贵的。

《步战》《骑战》《舟战》《车战》四篇分别阐述步兵对车骑兵、骑兵对步兵、水上作战、车兵对步骑等战法。作者称:凡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林木而战则能取胜,传而若遇平易之道,则须用拒马枪为方阵;步兵在内,马军、步兵分为驻队、战队,驻队守阵,战队攻击,而战队守阵时,驻队出战。若敌攻我一面,则我两哨出兵,从旁以掩杀之;若敌攻我两面,则我分兵从后以捣之;若敌攻我四面,我则变为圆阵,分兵四出以奋击 之。若敌败走,我则以骑兵追之,步兵随其后,此乃必胜之方。

骑战

所以,古代兵法曰:“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如无险阻,令我士卒为行马、蒺藜。”作者说:“凡骑兵与步兵战者,若遇山林、险阻、陂泽之地,疾行急去,是必败之 地,勿得与战。欲战者,须得平阳之地,进退无碍,战则必胜。”

《百战奇略·骑战》又说:“凡与步、骑战于平原旷野,必须用偏箱、鹿角车为方阵,以战则胜。所谓一则治力,一则前拒,一则整束部伍也。”所以,古代兵法曰:“广地则用军车。”(参看《百战奇略·车战》)这是很有道理的车战战法,广阔平坦之地,利于车战,而沼泽泥泞之地,不利于车战。今天看,这仍是高明的战法,比如,抗日战争时,薛岳保卫长沙,就是利用沼泽地阻止日军的机械化部队,最后以“天炉战法”取得了胜利。

战车

第四,《百战奇略》每解释一战术原则时,总能列举很恰当而形象的事例来进行阐述主题,形象生动,且富有启发性。

比如,在《计战》中,《百战奇略》的作者在强调“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之后,引用古代兵法强调“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紧接着,便以汉末刘备三次求计于诸葛亮的例子来阐述“以计为首”的道理,作者仔细引用了诸葛亮《隆中对》对于蜀汉战略的设想,最后总结说:“后果如其计”。用三国时蜀汉发展的历史实例来说明用计的重要性。

“隆中对”

再如,在《谋战》中,作者在强调“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穷而屈服”之后,便以春秋时期晋平公筹划攻打齐国时,派大夫范昭去观察齐国的政治动态的例子来说明先谋而后动的重要性。战国时,范昭出使齐国,齐景公设宴招待,酒喝得兴致正浓时,范昭提出用齐景公的酒杯斟酒喝。景公赞同,范昭喝完自己杯中的酒,正想换杯时,晏子撤掉景公的酒杯,仍用范昭的酒杯斟酒。范昭见了,假装酒醉,佯装不悦而跳起舞,并乘机对齐国太师提出要求,要太师为他演奏一支成周乐曲,太师称没有学过,拒绝了范昭的无理要求。范昭只好无趣地离开了筵席。事后,齐景公责备臣下,说晋国是个大国,派人来观察政局,今触怒了大国使臣,不好办了。晏子则理直气壮地表示,范昭并非不懂礼法,而是故意羞辱齐国,所以臣等不能服从您的命令;太师也解释说,成周之乐乃天子享用之曲,只有国君方能随之而起舞,范昭只是一大臣,却想用天子之乐伴舞,所以臣不能为他演奏。范昭回晋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齐国不可进攻,因为我想羞辱其国君,结果被晏子看穿了;想冒犯其礼法,又被其太师识破了。”据说,孔子知道这件事后,赞叹说:“不越出筵席之间,而能抵御千里之外敌人的进攻,晏子正是这样的人。”《百战奇略》的作者便是用这样的故事来阐述战争之前用谋的重要性。

又如,在《间战》中,作者在强调“凡欲征伐,先用间谍”之后,以北周名将韦叔裕派间谍到北齐搜集情报的例子来阐述“间战”的重要性。韦叔裕派往北齐的间谍尽力搜集情报,用重金收买北齐人,从齐国送来书面情报,因而,北齐有什么动静,北周朝廷都了如指掌。北齐左丞相斛律光贤明又勇武,是孝宽非常忌恨的对手。孝宽令参军曲严编造歌谣说:“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百升”,乃呈一斛,隐喻斛律光,又说:“高山不推自隤,槲木不扶自立。”暗喻斛律光有自立篡位之嫌。孝宽令间谍到齐都邺城散发大量写着歌谣的传单,北齐尚书左仆射祖孝徵与斛律光一直有矛盾,他得此传单后便添油加醋地向齐后主高纬报告,斛律光因此而惨遭杀害。北周武帝宇文邕获悉斛律光被杀身亡的消息后,立即向全国颁布大赦令,并出动大军,一举而灭亡了北齐。显然,间谍有时能抵千军,情报是能克敌制胜的。《百战奇略》的作者深谙此道。

韦孝宽攻灭北齐

《百战奇略》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有一个靓点就是列举了很多精彩有趣的故事来阐述军事原则和策略,不仅让军事家们能结合历史来理解兵家的战略战术谋略,而且也能让广大读者能通过生动的故事来了解军事智谋,这对于传播古代兵法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