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诲涛 | 全面发展 惠及一生
往期回顾
· 山西铝厂及汾西矿务局“部分税收回归孝义”背后鲜为人知的内幕
▼ 点击收听 ▼
作者:王诲涛
我于1979年进入孝义中学初中班学习,1985年高中毕业,从12岁到18岁,初高中连读6年,度过了宝贵的青少年时光。母校的德、智、体综合培养对我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以及人生理念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使我的人生受益匪浅。
六年对我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那个时期养成的生活习惯。记忆中,孝中每天生活都是在一种亢奋节奏中一气呵成的。当时是一天四上学,上下午的正课加早读和晚自习。我的早读和晨跑常年融为一体,当时学校在城东,家住在城西,每天清晨听着当地驻军的号声一路跑步穿过城区,精神焕发地走进校园,汇入琅琅的读书声中。如果说上下午六个小时密集上课有时造成些许疲惫,中午的短暂午休则是恰到好处的高效充电。一天中最盼望的是下午自由活动,一个多小时泡在操场,跑步打球单双杆一样不少。锻炼结束后汗流决背地对着自来水管一顿牛饮,再到小卖部买上一支应对停电的蜡烛 和一根暂时充饥的麻花,充沛精力地开始3个小时的晚自习,一口气将各门功课逐一搞定。晚自习后带着一天的收获和同学们结伴回家,在星光下一路高谈阔论,点评人 生,憧憬未来,那种美好感觉至今想起来仍然非常享受。这种看似平淡却节奏明快的 经历,使我养成了严谨规律且劳逸结合的生活习惯,为其后近30年的学习、工作和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学时期我记忆最深的是母校老师们严谨而开放的教风和崇高敬业的师德。那个时期,虽然老师们生活比较艰苦,但他们在教书育人上既无私奉献又积极创新。班主任老师总是从早自习到晚自习全程陪读辅导。各科老师的教学不拘泥于书本,思路开 阔,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初中地理老师黄秀蓉就给我们讲述过当时鲜为人知的钓鱼岛领土问题。吕吉人老师突破传统教条,鼓励和激发学生用辩证方式分析和理解中国近代史及当代史。马呈元老师超越标准教程,把欧美政治、文化及历史知识 融入到英文教学当中。张心睿和董文元老师把动手能力的培养摆在物理和化学教学的重要位置。有趣的是,学校很多老师 都曾是我们父母的恩师,数学老师任兴恩最喜欢的点名方式便是“某某家小子”,“某某的女子”。每当被这样叫起来回答问题时,同学们能充分理 解到老师那种跨代育人、桃李芬芳的自豪感。
▲ 任兴恩老师在讲课
优良的师德和教风造就了母校团 结奋进、全面发展的学风。学校用各种方式激发和鼓励学生间的良性竞争,同学们总是在健康的氛围中你追我赶,平时互帮互学,考场上一丝不苟、当仁不让。这种积极向上的风气不仅体现在学业上,也反映在体育上及品德上, 大家不仅争做学习最好的人,而且争做跑步最快、打球最棒的人,更要争做值得信赖、威信最高的人。这样的氛围使我们走入社会后仍然能持续地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综合发展。我们这批毕业生在各自行业和岗位上都取得令人骄傲的成绩,在中国巨大的 社会经济变革中自信自律,活出精彩而正直的人生。
转眼离开孝中已近三十年了。这些年每次回到家乡,同学们总会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回忆过去的趣事,分享现在的生活,结伴看望当年的恩师,共同关心母校的发展。衷心祝愿母校在其丰富的文化底蕴上持续积累,在发展的时代中蒸蒸日上,为民 族和国家不断造就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