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路上,我在想:一定是哪里错了,否则他不会没有进步的。是哪里错了呢?阿姨说他昨天的状态比较好,能够自己认读“吃”和“书”了。我看到阿姨的状态也很好,原来我们都是会因为孩子的一点进步就高兴的人。五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时间一到,我只要叫他的名字,他就会回到座位上。很不错的表现。我拿出之前的字让他读,他虽然不能够完全读出来,但情况确实比之前好很多。拿出新的字:马,米,田。除了“马”字,其他都是随意拿的。“马,马老师的马。”我说的时候拍了拍我自己,想让他知道马老师的马是什么样子。考验他的时刻到了。我依次拿出字让他读。拿出“马”,他没有反应,我指了指我自己,他笑了一下,很好看的笑,不是平时那种控制不住的哈哈大笑,就是很小很浅很柔和地笑了一下。然后突然意识到了我之前一直在想的——问题出在哪里了。问题出在哪里了?问题出在我们根本没有找到他学习生字的方式!我拿的是白纸黑字,算是就地取材,但对于他来说,是不是合适,是我之前没有考虑的问题。但看到他对我的手势提示这么敏感的时候,我想我可能错了。他没有识字的经验,面对着这张白纸上的黑字,他得需要多大的努力才能够把他的字形记住,把这个字的字形和读音进行匹配,然后又要在那么多字里进行区分。如果我们有识字经验且比较丰富,这或许不难,但对于他来说,视觉的运用能力本身就差,我们还为他设置了这么大的关卡。再想想,我们在最初学习汉字的时候,也是先从图开始,然后再到字,再用很少的字学习很多的字。而我在教他的时候,却忘了,他虽然十几岁了,但是他的经验和能力是不足的。教育不就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整策略,总结经验,再出发!《好饿的小蛇》讲了很多遍了,我也意识到应该怎么去讲了。每天都有期待去改变,也都有对新的改变的期待,挺好的。别的老师和他打招呼,他会说:“马老师好!”也不是在叫我,只是他的世界太小了,所有的老师都只是“马老师”而已。我和阿姨说可以给他做示范,见到老师的时候,阿姨可以先问好。他现在记住了马老师,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马老师,他有了回应他人问好的能力,但是这种回应并不恰当,他需要区分不同的老师,并且记住不同的老师。
突然很期待阿姨试过之后的效果,突然很喜欢和阿姨这样的交流。
我给阿姨布置了一个额外的任务:每周至少想出一个问题,我们来讨论。很多东西在我的脑子里,但是别人不问,我没有用言语表达出来,这些想法都是零散的,或者只是观念,但当我把它转化成具体的方法之后,才是我的经验。
然后又突然想到,为什么不把这个“实验”做大一点呢?
公众号里有很多读者是家长,希望你们可以看到这一篇,无论你是否愿意和我一起尝试,我都盛情地邀请你,我们一起做一个——每周一问。你把孩子在教育过程中的问题抛出来,我不能保证我能马上、完全地解决,但我愿意和你一起来尝试,来探索。我想如果你提的问题是一个真的问题,那么它一定或多或少困扰着你,让你不知所措,那你可以说出来,万一我们的思想碰撞可以出现火花,或许就能帮助你排忧解难。对于你,可能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对于我,是不断学习的动力,是经验的积累,会是双赢的效果。就像我和彧宝宝妈妈的交流,在对彧宝宝进行发音训练之前,我对自闭症儿童的发音训练一无所知,甚至不太提倡,但当彧宝宝妈妈提出彧宝宝的舌头不动的时候,我会去找资料,想办法。当我看到他有进步的时候,我会很高兴。就像现在,我也期待我们能如此。
所以,我想做这样一件事情,既能帮助别人,又能提升自己。
你可以留言给我(在每篇文章后面),也可以发消息给我。
期待着我们的“每周一问”与大家见面!
如果没有人问,也没有关系,它还是会和大家见面,毕竟我喜欢迎难而上,问题不来,我便去找问题。只要我还有思考的心,只要我还有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