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方腹诊
作者:山田光胤 译者:夏豪天
摘要:
在日本汉方中,作为诊察法之一的腹诊手法沿用至今。
腹诊是四诊,即望、闻、问、切中切诊的一部分。其是为了证的判断而取得情报的强有力手段之一。
此外,腹诊,在东亚诸国、诸地区所传承的传统医学中,是日本独有的诊察法。
现代施行的腹诊法,是以古方伤寒论医学体系为主,并受折衷派医学影响而成。
并且,腹诊的学习,不仅要在形式上有所认识,由于手技、手法的原因,相应的修炼、习熟是必要的。
本文对从古至今长年积累的腹诊知识进行解说。
绪言:
日本汉方之腹诊,是为了证的诊断的诊察法的一部分,其在东亚诸地区所传承的传统医学中,是唯一日本独自开创的手法。
虽然其创生时期、创始者等至今并未清楚,但其在江户时期(1590~1867年左右),随着古方派的兴起而发展是毫无疑问的,其在明治时期,由于汉方的衰退一度中断,后在大正时期,有汤本求真复兴汉方而随之复活,并在昭和时期由其门人大冢敬节继承并记录。由此,现代汉方腹诊的基本框架才形成。
何为腹诊:
腹诊,是汉方诊察法——四诊的一部分。
四诊,有以视觉为基础的望诊,以听觉为基础的闻诊,通过询问主诉、自觉症状的问诊,以及直接接触患者的诊察法切诊。其中切诊,由切脉(即脉诊)于腹诊组成。
由此可以看出,腹诊是四诊的一部分,是作为证的判断极有力的情报来源的重要诊察法。
现代腹诊的历史
前述可知,腹诊的创生时期、创始人种种说法颇多而难以定论。只可以推断其肇始于战国末期的织丰期(译者注:即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时期,约1534年至1598年)
据大冢敬节考证,腹诊分为难经系、伤寒论系、折衷派系三个流派,创生期的腹诊以难经系为主。
难经系腹诊,通过肾间动气,即腹主动脉搏动与全腹壁五脏相对应分区的情况来对证进行判定,并为针灸提供依据。
伤寒论系腹诊,是伴随着以伤寒论为圭臬的古方派而兴起,以探求伤寒论记载的药方的腹证的一中腹诊。此派腹诊,从形成腹壁的肌肉层的全面表现来判断寒热虚实,触知腹壁各处出现的各种腹壁反射,从而探求相关联的药方。腹壁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反射相,被称作腹证,并通过经验的不断积累,发展为特定的药方,对应一定的腹证。
伤寒论腹诊的传承(表1)
前已述及,现在流行的腹诊,是以伤寒论系腹诊为主的。
伤寒论医学,即古方派(译者注:此处伤寒论医学专指日本古方派医学,是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主,在日本独自发展起来的学派,与国内伤寒论学派不同。),其创始人后藤艮山(1659~1733),有以其名冠之的腹诊书《艮山腹诊图说》传世,但其手抄本并无相关传承的记载。
吉益东洞(1702~1773),是艮山的后辈,以其名冠之的腹诊书有数本,如《东洞先生腹诊候》《东洞先生腹诊口诀》等,均为手抄本。
六角重任,东洞的门人,其师承所著之书《古方便览》(1782),有刻本流传,书中附有腹诊图解。
鹤 泰荣,并非东洞的嫡传笛子,乃私淑其医说,其弟子有稻叶文礼。
稻叶文礼,对腹诊有深入的研究,其所著腹诊书《腹证奇览·四篇》(1800),有刻本流传甚广。
文礼的弟子和久田叔虎,对其师著增补修订,著有《腹诊奇览翼8册》(1809~1853),流传更广。
明治之后,日本汉方所依据的腹诊均主要以《腹证奇览》《腹诊奇览翼》为基础。
明治时期,在即将消逝的汉方医学中,勉为保持者,乃医师和田启十郎,其所著的《医界之铁椎》,读之振奋人心。后汤本求真承其学,研究汉方古方,终将其复活,其著有《皇汉医学》,振聋发聩,后由其门人大冢敬节传其衣钵。
大冢敬节,于昭和16年(1941年),共著《汉方诊疗实际》,其记述腹诊,并将数种腹证图解附之,此实为现代文汉方解说及腹诊之嚆矢。其后,昭和44年(1969年),增补修订《汉方诊疗医典》,再次加入腹诊图解的解说。现在汉方的腹诊,均以此书为基础。(作者注:《汉方诊疗实际》,由古方派大冢敬节、后世方派矢数道明、折衷派木村长久、药学家清水藤太郎共著,为三流派合流之嚆矢也。《汉方诊疗医典》由于木村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战死之故,未列于共著者中)
传世的腹诊书(表2)
关于腹诊解说的腹诊书,多数被遗失了。
从大冢敬节在日本东洋医学会杂志上刊载的论文“腹诊书的分类”疑问,可以看出当时腹诊书的大概。(12卷1号)
此论文中,大冢所阅览的腹诊书,难经系共33本,伤寒论系共36本,折衷派系共4本,合集由73本书目有记载。
这些书现在很多都难以见到了,有幸的是,东方出版社1986年刊发的《日本汉方腹诊丛书正续篇》,各六卷,收载难经系11本,伤寒论系25本,折衷派系11本,合计47本书,使得这些书在今天仍能与读者相见。
此套丛书的主体,来源于东洋堂医院·松本一男氏所公开的其长年收集的古医书。在此向其表示深刻的谢意。
腹诊的实用技术
腹诊的实用技术,是以腹证奇览及奇览翼为基础,由汤本求真复活,再经大冢敬节先生传承的一门技术。
首先,当述腹诊的要谛。
1、为了不使患者感到痛苦,不要施力太过,轻手按压触知腹证即可。
2、对患者来说,要施以使其觉得安定或安心的按压。
3、为了做到以上两点,医师自己要不断训练。但根据场合的需要,也可以在必要的部位行一瞬间的强力按压。
以上几点,是笔者自己幼时患重病时,接受大冢敬节先生诊察时的体会,根据记忆复述出来。
实用技术第1阶段(图1)
1、患者仰卧位,手足伸展。
2、医师位于患者左侧,以右手触诊。如医师为左利手,也可以反方向站立。在古医书实用技术第2阶段
1、手掌诊,即腹证奇览翼中的覆手压按法。以手掌全面(虽说如此,其实主要是Ⅱ~Ⅴ指并齐时的掌面),由肋弓上向下轻轻擦过后,边向腹壁轻轻按压,并从上至下移动。第一遍按压右侧腹壁,第二遍左侧腹壁,第三遍正中腹壁。通过覆手压按法,以了解全腹壁的肌肉层的薄厚、紧张力、弹力及温度的高低,从而判断寒热虚实。
2、三指诊,即腹证奇览翼中三指深按法(图2),Ⅱ~Ⅳ三指并拢,用尖端第一关节附近掌面,在腹壁各部位稍狭小范围内按压,以探出腹证。
3、指头诊。此方法为大冢敬节所创,以拇指头探查胸胁苦满,食指头探查脐痛点。这是对狭小部位腹诊的应用。
虚实的判别(图3)
虚实,是证构成的重要要素,其判断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汉方医疗的成败。
1、肥胖和消瘦。肥胖型实证居多,但腹肌软弱,即水肥型者,倒是虚证居多。消瘦者,虚证居多,例外的是筋骨质者,多实证。
2、上腹角。左右肋弓所作之角度,较广者实(约90度以上),较窄者虚(约60度以下)。中间者虚实夹杂者多(约90度)。以上主要是对上上腹角而言。
3、腹壁肌层的肌力、弹力。其强者多实,弱者多虚,并无数值上的标准,多以直观感觉为主。
4、腹壁的厚薄,其厚者多实,薄者多虚。
代表性的几种腹证
腹证是包含了内脏病变相关联的腹壁反射,腹壁各部位表现的各种现象,其提示应用使用何种药方(汉方处方)。换言之,各种药方,各自对应存在的特异性腹证。虽然没有对应腹证的药方也存在,但在古方范畴内是极少的。
此外,腹证大多在实证中表现明显,而在虚证中则不明显,这是有必要深入探究的。
1、胸胁苦满(图4)
季肋下的腹壁上的一种抵抗及压痛感。
大冢敬节认为“胸胁苦满,胸胁部患者自我感觉充实感,他觉症状如图示,医师于季肋下用拇指向胸腔内按压,若患者胸胁苦满,则指头可觉抵抗感,患者则由于呼吸困难而诉痛苦感。其抵抗以痛苦的强弱由胸胁苦满的程度而定。”(汉方诊疗医典,图5)
胸胁苦满的传承
(1)胸胁苦满的症候名,在伤寒论·小柴胡汤条文中(宋本96条,康平本94条)中有记载。古方派创始人后藤艮山,其《艮山腹诊图说》小柴胡汤条中,如图6有“胸下苦满,小柴胡汤主之,脐周凝滞者,寒疝也,附子粳米汤主之”的论述。由此可见,艮山认为胸胁苦满是自觉症状,并没有认识到其是有他觉症状伴随的腹证。
胸胁苦满,作为他觉症状的腹证,已有前述,乃吉益东洞先生肇起。《东洞先生腹诊传》
及其同类书籍《东洞先生家腹诊论》中有述“小柴胡汤之腹,大抵先有胸胁苦满云云,两侧肋骨外缘处以手触之有物,按其胸言痛。”
关于胸胁苦满的腹证,从现在看来,可以认为吉益东洞是始祖。
东洞的门人,六角重任的《古方便览》,继承了东洞的学说并加以图解(图8)
(2)稻叶文礼的《腹证奇览》,继承东洞的学说,并有相关腹证图解(图9)。
大冢敬节的《汉方诊疗医典》承袭前说并举腹证图,已论述如前。
胸胁苦满意义与对应
在腹诊的运用中,胸胁苦满这一腹证的出现频率很高。因此,运用相应方剂的机会也相当多。胸胁苦满是汉方临床上重要的腹证。
胸胁苦满,是应用配伍柴胡的方剂——柴胡剂的腹证,因此,对应病症的虚实,有相当多的方剂可以使用。
此外,易于分辨的显著腹证固然有,难以分辨的细微腹证也不少,因此在检查上,一定程度的熟练是必要的。
胸胁苦满的某些病变
胸胁苦满,是运用柴胡剂的腹证。此时,到底是何种病变,也应知晓。
临床上,胸胁苦满存在时,多会有以下器质性或功能性的病变。
① 横膈膜附近脏器组织病变
A.胸膈内(横膈膜以上)--心、肺、气管、胸膜等的病变。
B.腹腔内(横膈膜以下)--肝、胆、胃、十二指肠、大小肠、腹膜等的病变。
② 中枢神经相关的病变,主要是自主神经系统。
急性病时出现的时间
感冒等急性病中,发病5、6日后,出现胸胁苦满。此病程,被称作少阳病,被认为是半表半里证。
急性病中,随着患者的治愈,胸胁苦满也会消失。此外,胸胁苦满出现在阳证的场合,阴证时不会出现。
慢性病中,胸胁苦满没有特定的出现时间,但一般随着病情的好转,胸胁苦满的强度也会减弱。
笔者平时右侧季肋下某处常有一种压痛伴随抵抗感,这便是胸胁苦满。这多半是因为笔者少年时期罹患腹膜炎,治愈后留下的痕迹吧,其压痛和抵抗的部位,大概就是钙化的腹膜的位置。
胸胁苦满出现频率的左右差别
胸胁苦满在两侧的季肋都会出现,两侧同时出现时,往往很少表现为同样的强度。右侧显著而左侧不明显的情况较多,仅右侧出现的情况最多,仅左侧出现的情况很少。关于此现象,与临床的关联仍不明了。
胸胁苦满强弱与药方的关系(表3)
腹证·胸胁苦满的表现,据大冢论述是由强弱之分的。在临床上,与患者的虚实有联系。但是,在方剂配伍柴胡的剂量上,不一定有关系。
胸胁苦满的强弱与药方的关系如表所示,并附有该方证常见疾病及方剂配伍柴胡的用量,以示参考。
大柴胡汤,是柴胡剂中实证第一方,胸胁苦满的腹证最显著。本方证常见于胆石症、肝炎等场合,方剂一日量中柴胡剂量为6g。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仅此于大柴胡汤的实证,腹证略显著。本方证常见于肝炎、神经症(躯体化反应失调症)、癫痫等场合,柴胡剂量为5g。
小柴胡汤是柴胡剂的代表方,对应虚实夹杂证,腹证略显著。但是,在少儿时期,此腹证多难以见到。本方证常见于肝炎、支气管炎、感冒等场合,柴胡剂量为7g。
柴胡桂枝汤,是仅次于小柴胡汤的虚实夹杂证,腹证须稍稍辨别才能发现,且多伴有慢性病的其他腹证(腹皮拘急等)。也在少儿时期不明显。本方证常见于胆石症、肝炎、感冒、神经症、癫痫等场合,柴胡剂量为5g。
柴芍六君汤,其主体是后世方中的六君子汤,是本朝柴胡剂的经验方。相对的虚症,腹证稍微弱。本方证常见于肝炎、胃炎等场合,柴胡的剂量为3g。
柴胡桂枝干姜汤,古方·伤寒论的药方,柴胡剂中最虚证者。胸胁苦满表现微弱,伤寒论中即言其“胸胁满微结”。需要参考全腹壁表现(软弱无力)与其他腹证(腹部动悸)来判定方证。本方证多见于肝炎、感冒、神经症等场合,柴胡剂量为6g稍多。
加味逍遥散、参苏饮(前胡2g)、补中益气汤、滋阴至宝汤、加味归脾汤等,均是后世方的药方。又其药方,亦均对应虚证而设,且均配伍少量柴胡。
从临床长年运用柴胡剂的经验来看,只要有极微弱的胸胁苦满,运用柴胡剂就能取得良效。当然,要检查出如此微弱的胸胁苦满,需要一定程度熟练的手法。
2、心下痞硬(图10)
以下为师传经验。心下痞硬,如图10所示,是心下部、腹壁中心部,可触及少少坚硬的抵抗,同时患者自觉胃部停滞感的腹证。这可能是由于胃炎引起的腹壁反射所致。
在实证中,全腹壁腹肌紧张力增强,心下痞硬反而难以分辨,这在大柴胡汤等证中可以见到。
虚实夹杂证中,代表性的半夏泻心汤证的腹证容易辨别。
虚证中,心下部抵抗表现微弱,仔细按压,可以触及此部位教他部位稍硬。这多见于六君子汤、四君子汤、人参汤等证。
3、心下部振水音(胃内停水)(图11)
轻叩或振动腹壁,可问及水声,被称为拍水音,是胃内停水的表现。是饮水后的水分或胃分泌的胃液停滞的状态。
此证者消化、吸收、胃动力的低下,常伴有脏腑肌肉的弛缓,是虚证,并多存在胃下垂或内脏下垂。
其多见于配伍茯苓、泽泻、猪苓等利水剂的药方的方证,或是对应虚证药方的方证。
虚实夹杂证的话,则常有茯苓饮、茯苓泽泻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等方证。虚证的话,则常有六君子汤、四君子汤、人参汤、真武汤等,具有利水、助运、补气功效的方剂的方证。
4、腹部动悸(肾间之动)(图12)
人体的腹腔中,有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腹主动脉。主动脉有从心脏传递而来的搏动。然而,对于健康人,平常这个搏动是难以传递到腹壁上的。此腹主动脉搏动如果从腹壁上被触知,则可以判定身体存在某些异常,这就是难经系腹诊,对肾间之动重视的原因。
在伤寒论系腹诊中,腹部动悸也是证的判定的一条指征。在其理论中,悸动在心下部被触知的称为心下悸,在脐直上被触知的称为脐上悸,在脐左(在右较少)被触知的称为脐旁悸,在脐下被触知的称为脐下悸,其称呼一一有别。
腹部动悸的起因,从古医书的记载中做以下推,
1)虚证的表现。这是因为虚证的患者,腹壁肌层、脂肪层多菲薄,腹腔内的搏动易于在腹壁外被触知。
2)临床上呈此腹证患者,多表现精神不安,情绪不安,可以推测有自主神经失调。
3)与1)相关联,尤其是下焦·身体下部机能减退场合的脐下悸,被认为是肾虚。
1)的情况,可以使用对应虚证的诸种方剂。2)的情况,实证的话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较多,虚证的话与柴胡桂枝汤、加味逍遥散、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较多。3)的情况,是八味丸证(译者注:即八味肾气丸),但伴有肠胃虚弱的脾虚证的话,则不适用。
5、瘀血的腹证(图13)
瘀血是末梢血管循环障碍。跌打症的皮肤紫斑,是外在的瘀血。一般来说汉方临床对象中的瘀血,是指腹腔内的瘀血。
瘀血的腹证,特别显著的是小腹急结,一般情况下,以小腹硬满为多。
1)小腹急结,是在左下腹部髂骨窝处用手斜向的擦过,并稍加压迫,患者表现为缩脚屈膝反应的一种腹证,也是桃核承气汤的腹证。像这样的按压手法,是汤本求真先生所创,先生诊察时屡次查出类似患者,从其门人大冢敬节先生到笔者,都有直接听闻,大冢先生诊察时,也数次亲见类似患者。但是笔者记忆中自己检出类似患者只不过1、2次,这可能是时代的差异吧。
2)小腹硬满,是左右下腹,压痛伴有抵抗物触知的腹证,在脐斜下,腹直肌周边出现较多,被认为是桂枝茯苓丸证等。古医书中,有类似下腹中央出现抵抗的记载,被认为是大黄牡丹皮证。
笔者的经验中,有由于跌打而出现的急性瘀血,在脐右下,腹直肌部位,有压痛伴随小鸡蛋状抵抗物的触知的案例,此时用桂枝茯苓丸将跌打症治愈后,瘀血的腹证也随之消失。
6、腹皮拘急(图14)
两侧腹直肌紧张,坚硬的腹证。
在体气·体力气力衰退的虚证场合,腹痛或伴有痉挛性便秘的场合,治疗对象呈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证较多。
7、小腹不仁(图15)
小腹、即下腹,不仁,即知觉麻木感存在。
但此腹证,如上述表现显著者,非常稀少。
多数情况,是脐下,沿下腹正中,有纺锤状细长的无力部位的这种表现。这作为下焦,身体下部生命力减退的表现,随着年龄的增加,在正常人中也会出现。下焦虚,是肾虚的征候,乃八味丸证。
8、脐痛点(图16)
脐轮直上,指头压迫即诉压痛并触及抵抗的腹证,由大冢敬节先生所创,乃葛根汤证。不论慢性病、急性病、实证、虚实夹杂证均会出现,虚证则不会出现。常见于感冒、鼻炎、外中耳炎等患者。罕见于麻黄汤证。
9、正中芯(图17)
腹壁正中皮下,可触知绳状抵抗的腹证,在解剖学上是白线及左右腹肌在正中处结合组织。
作为腹壁菲薄的虚症表现,在小建中汤、人参汤、真武汤等证中存在。
作为大冢敬节先生提倡的腹证,在古医书伤寒论系腹诊书中并无记载,而在折衷派系腹诊书《浅井南溟先生腹诊传》和曲直濑道三的《百腹图说》中有可以推查出此腹证的图示及记载。
10、腹证的组合示例
腹证有单独出现的适合,但多数场合,常常2、3个腹证同时出现。
临床上,作为复数腹证的组合,表现出的案例很多,现举1、2例
1)胸胁苦满与腹皮拘急(腹直肌紧张)的组合(图18)
胸胁苦满,与腹直肌紧张同时出现,是柴胡桂枝汤的腹证,这在急性病中较少,多见于慢性病中。此腹证在《腹证奇览》中并无记载,而是大冢敬节先生在《汉方诊疗医典》中首次记载的。
其后,类似的腹证,四逆散、抑肝散证也出现并被述及。
只不过此二方的腹证,与柴胡桂枝汤的腹证稍稍有所区别。
四逆散和抑肝散证,同柴胡桂枝汤的腹证相比较,其差异在于胸胁苦满表现要强,且腹直肌上部显著紧张。
此外,四逆散和抑肝散的腹证,非常相似,脐差异难以笔述。必需要从外症、对应病症的差异来分辨。
2)胸胁苦满、心下部振水音、腹部动悸、小腹硬满(瘀血的腹证)同时出现的腹证(图19)。
此腹证,作为加味逍遥散的腹证,笔者在临床上常有见到。
本方证的患者,由于虚证的缘故,不论何腹证,都没有显著的表现,故需要仔细的触诊。此外,上述腹证全存在的比较少见,大抵2~3腹证并存者多。本方作为配伍柴胡的柴胡剂,唯独胸胁苦满是必有的腹证。
心下部振水音,是脾虚、水饮证的表现,腹部动悸、脐上悸、脐旁悸等,在本方证中,是伴随有精神不安、神经过敏的佐证。
由于有瘀血的腹证伴随,本方配伍当归、丹皮,是对应轻度瘀血的考虑。
结语
本文,是第60届日本东洋医学会学术总会上,教育演讲的原稿全文。
以《腹诊的传承》作为副标题,是因为不论是谁,都是从老师那边继承学术的,而老师又是从他的老师那边继承的。那么其后,也将继续这样传承吧。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