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中医之门第78篇:中医视角解读“忧郁症论治”
后三期发文预告:慢性肺病论治、肝病论治、 皮肤发黄论治。
发文规则:周一、周三、周五发“迈入中医之门”系列文章,周二或周四发散文系列。
本系列文章用通俗易懂的现代科学语言解读中医,帮助读者建立系统的中医思维,不同层次都能有收获及心得。为把道理讲清楚,每篇文字都会较长,适合慢慢品味。
此前情绪类疾病的文章中医视角解读抑郁症与焦虑症的机理与防治 我们介绍了精神情绪类疾病的总体论治,忧郁症是现代社会一个高发的疾病,很多人深受其困扰,本篇针对忧郁症再做一次较为深刻的探讨。
很多的忧郁症患者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会出现自我评价降低,产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常伴有自责自罪,严重者出现罪恶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甚至出现幻觉。
在实际生活中,忧郁症的表现形式很多,但从根源归纳,总体看是缺乏足够的“生命能量”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压力,临床表现的思维迟缓、悲观无力、情绪低落……,均可理解为缺乏足够的生命能量。
从阴阳的角度看,人体的“生命能量”总体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偏于物质层面的精、血、津等提供人体基础运行的物质能量;另一种是偏于抽象能量层面的气、神、魄等提供人体直接使用的能量体。人体的五脏属阴,负责存储能量和物质代谢,六腑属阳,是精血的“制造加工厂”,依靠里面的阳气和五脏提供的津血加工食物变成营养物质。人体在五脏六腑的调度下把能量物质运转输送到全身和皮肤表面,向全身提供营养和保护身体的防卫之气。其中,中医把流动在脉管中的津血、滋润滋养人体的能量物质称作“荣气”,把流动充盈在体表、骨节、肌肉中一种看不见的“气”,其作用是温养皮肤肌肉和抵御外邪,称作“卫气”。营气和卫气是一对阴阳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帮助,卫气抵御外邪不进入到营血,邪气一旦进入营血后很容易通过血液循环代谢入侵到五脏六腑导致疾病;营血对卫气提供持续的能量供应,两者互为根本。
当人体的营血和卫气不够充足时,很容易给外邪入侵留下“空隙”,用现代科学的理论看,“邪气”既是一种有形的物质,其本质也是一种无形的能量,“邪气”入侵后不仅仅会在人体的“物质”层面产生病变,同时也会在“精神”层面引发病变,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在遭遇疾病时,我们身体和精神上都会产生“不适”。
人体的五脏,除了储藏物质层面的精、血、津、气等,亦藏有抽象层面的能量体。《素问.宣明五气论》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从阴阳互为转化和互根的角度看,这些无形神、魄、魂、意和志恰恰是有形的精血气转化来的。人体的五脏如同人体的“能量供应库”,贮存浓缩了精血气津能能量物质,属“阴”,但阴中是藏有“阳”的,因为这些“阴精”需要在阳气的推动下持续转化为人体可以直接使用的能量体,以供应人体行动、思考、看、听、闻等生命活动来消耗能量。
清代的名医唐容川曾经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来比拟人体的五脏的精气转化模式:以肾为例,肾贮藏人体的“精”,在大量的精气里面有一个小小的“烛火”在不断“燃烧”精气,将“精”转化为人体所使用的生命能量,这个“烛火”的燃烧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必须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如果火太小,燃烧不够,提供给人体的生命活动的能量就会不足,身体的新陈代谢就会呈现低能量状态运转,人体就会出现精力不足、水液代谢失常等以阳虚为典型特征的疾病;但“烛火”的燃烧也不能太旺,如果太大太旺,就会提前透支消耗人体的生命能量,并且会化“火”,出现亢奋的“火症”。《素问.阴阳应向大论》中提到的:“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就是指的这个意思。
阴阳是一对相互依存并且相互制约的关系,当人体的精气充足时,精气就会制约“烛火”不至于燃烧得太旺,同时也可以制约“阳气”的妄动和亢奋。当精气不足时,“阴”对“阳”的制约就不足,阳气就会妄动而产生各种胡思乱想的想法、思虑和担忧进一步消耗人体的精气。现代科学已经发现,我们人体日常的各种抽象生理活动,如思维,看、听、想都是要消耗生命能量的,当五脏的精气大量消耗时就出现了五脏的虚损。
当五脏的精气持续亏损时,供应人体使用的生命能量就会越来越不足,很容易产生消极、懒惰的念头;另外,人体的五脏六腑是都可以存储记忆的,当正气虚损时,当五脏中的贮存的正气不足、“邪就不能压正”,长期潜藏的五脏六腑中的邪气就会乘机出来“作乱”。人体的五脏既存有正面能量,又存有负面能量。例如肝里面的正面能量是仁、负面能量是怒;心里面的正面能量是喜、负面能量是妄;脾里面正面能量是意,负面能量是思虑;肺里面的正面能量是魄,负面能量是忧;肾里面的正面能量是志,负面能量是恐惧。当人体的五脏精气被大量耗损时,负面的怒、忧虑、恐惧就会左右充斥着内心,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导致抑郁。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中阐述了人体阴阳互为根本的关系:“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血气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上段摘录的话简单说来是指: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照耀人体,起着防御保护人体的作用,起着开合毛孔、温养肌肤的作用。如果阳气不足,则抵抗外邪的能量就不足,很容易导致疾病。人体的阴精是阳气的来源,是藏在身体的内部不断扶持阳气的,是身体的基础能量来源,起着润滑、滋养身体的作用。正常的状态是阴平阳秘,即阴阳两种能量物质都很充足,阳气在外紧紧护持着阴,同时阴在内又紧紧地固持保护着阳,人体的精神才会正常,如果阴阳分离,人的精气就会衰竭。
我们知道,忧郁症患者的直接身心感受是“空虚”无意义,这种“空虚”的感觉是人们的真实感受,“空虚”的本质是五脏的精气“亏虚”,当精气亏虚时,我们的生命能量就不够充足,缺乏足够的生命能量去面对生活的各种压力和挑战,也缺乏继续快乐生活下去的勇气和能量。同时,当五脏的正气不足时,积累在五脏的邪气就会乘机出来“捣乱”,严重的抑郁症患者经常会出现一些非常消极和负面的内心情绪,由“邪气”导致的幻觉。而这些负面的心理活动和情绪会进一步消耗人体的精气。
根据以上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忧郁症的的诱发原因主要是五脏的精气被大量消耗,精气不足导致的生命能量匮乏所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高度吻合的发现,忧郁症大部分患者出现在生活中重大情感创伤和癌症手术化疗之后。重大的心理创伤会导致人们思维进入痛苦的漩涡中难以自拔,大量消耗人体的精气。癌症手术和化疗后,在概念化的“恐吓”后,按照《黄帝内经》“恐伤肾”的原理,大量的肾精和阳气会被消耗掉,而且放射性的化疗本身也会直接消耗人体的精气。
由于忧郁症是长期五脏精气透支的缘故,病患经常反复发作,所以需要做长期的准备,在忧郁症的治疗上,应该注意从治疗和养生两个角度同步推进。
在养生方面,应尽量减少对精气的消耗,大怒会“燃烧”肝中的血气、恐惧会消耗肾中的精气、大喜会消耗心气,悲痛会消耗肺气,思虑会消耗脾精,所以首先应该在情志上做到平静平和。中国传统的养生推荐每天打坐冥想,将内心彻底平静下来,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就是指这个道理。中国传统的养生八段锦、五禽戏等均有滋养五脏、令人安静的效果。
在忧郁症的治疗上,《金匮要略》提出了一种百合病的现象,从原文描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加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从描述来看,是忧郁症的典型表现:既不爱说话,不想吃饭,睡觉不好,又不想去行动,身体对寒热、美食的敏感度严重下降。后世医学家认为百合病是人体大病初愈、或者五脏精气严重内耗后导致的精神疾病。仲景提出了以百合作为君药的总体治疗思路。
为什么要用百合呢?《神农本草经》讲:味甘,平。主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药性论》讲:百合,主百邪鬼魅,涕泣不止,除心下急满痛,治脚气热咳逆。《日华子本草》讲:安心,定胆,益志,养五藏,治癫邪,啼泣,狂叫,惊悸,杀蛊毒气,胁痈乳痈发背及诸疮肿,并治产后血狂运。
所谓“肺朝百脉”,人体的气血运动是在肺气呼吸升降的作用下运行的,如果肺气虚弱,则人体整体的气血运动就会偏弱,鼻窍就很容易被堵塞,这样气血运动就会缺乏活力。从阴阳互根的角度看,肺气的宣发是来自肺阳的鼓舞和推动,但肺阳又是来源于肺阴的,另外,人体的主要精气贮存在肾系统,肾精来源于肺阴的肃降将精气收藏于肾,按照“金生水”的原理,肺阴又是肾精的来源,因此仲景在对待治疗五脏精气不足的抑郁症时,采取了通过滋补肺阴、补充五脏精气和振奋肺阳的方法。
百合这味药,性平或微寒,性质清灵肃降,犹如从云端肃降的雨露一般,可柔和的滋养五脏,补益五脏的精气。《金匮》中的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以及百合鸡子黄汤均提出了指导思路,只是在临床使用中需要考虑到,忧郁一般伴随的典型的阳虚、脾虚,需要调和一些温热健脾的药进行中和,以确保百合的滋养之气能被吸收消化。
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很多情绪抑郁的人群通过选择信奉一种“宗教”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和“需要”,这当然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积极方式。但我们也的确在生活中发现,很多皈依于宗教的朋友会从一个“执着”进入另外一个“执着”,会产生强烈的“道德优越感”和“批判”,产生更强烈的“患得患失”和“负罪感”,产生更固执的“小我”,甚至不同教派之间产生批评和敌对,有些人会变得消极而更脱离社会。笔者想,这未必符合佛陀、耶稣“放下”、“超脱”的人生观。
苏菲派诗人鲁米说:“在“正确”与“谬误”之外,有片更广阔的田野,我们将在那里见面。”
真正的善,是接纳一切的善,是不带评价的善,是没有门户对错的善,是超越善恶的善。
(1)本人的头条号会系统的介绍中医从基础理论、疾病分析、方剂讲解开始,穿插医案,帮助中医爱好者迈入中医之门,并持续进阶,提升理论与实际运用水平。
(2)如果你想学习自学中医,你需要做好至少一年的长期关注与学习的心理准备,认真学习文章与视频,这样你才能逐步成为自己及自己家庭的健康管理师,有效的应对日常常见疾病、防治慢性病,利己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