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平,拿什么拯救你?(7)
不说扶贫说食用菌企业化运作,这个主次很重要,一错百错,乱不得。把阜平的香菇扶贫看做企业运作,也有可比性。
四、主次颠倒
阜平发展香菇这个事件,透露农业领域官员的基本素质问题。在整个发展过程里,显然主次颠倒。
官员们想当然以为只要把菌棒给农民,他们就能摇身一变成为菇农,实际情况当然大谬。
每一次遇到一些农业大学出身的农业官员不屑的表示“食用菌有什么了不得”的时候,基于礼貌我会在内心更加恶劣的骂一句:“你TMD懂个屁”!而口头仍旧笑嘻嘻的说,袁隆平和你老家的邻居能比吗?现在的农业大学很多时候就是农民大学,培养一帮喜欢当官光宗耀祖的人而已,真正有志于并热爱农业的少乎其少,而当官了本来便是对其所学的一种忘本行为,还自以为是的半桶水咣当对专业人士颐指气使,那就可笑的紧。
食用菌的基础理论相当薄弱,和植物动物基础理论相比要薄弱很多,因此,一方面因为需求的关系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则因为技术理论的滞后而以季节性生产为主要方式。然而即使按照菌物的自然属性季节化生产,由于密度的增加,营养的富化,湿度的长期维持,病害微生态的恶化等等原因,要确保高产稳产优质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传统种养殖农业之所以可以随便,大体上是因为低成本的缘故。但菌业再怎么低成本,都相比传统种养殖要高,当然现代种养殖成本也不低了,但传统菌业的砍花之类,成本也同样低。菌业的特点是一开始规模化即以现代模式为起点,现代模式要求的技术需要的内容远比传统模式复杂,所以无论哪一类农业,现代模式最大的问题都是技术理论,而由于细节方式的差异,操作工的技术要求在菌业显得尤其重要。
菌业操作工,说穿了就是菇农!
讲这些废话的目的是要说明如下问题:
1、菌业要先有菇农,然后才有菌种场菌棒场,在食用菌比较发达的地方的历史无一不是如此,菌棒场的目的是通过减少菇农的劳动强度和环节技术优势获利,菇农是菌业配套的核心需求资源,没有菇农,别的只好做摆设。
2、培养菇农的正确方式不是课堂培训而是实践培训,课堂方式则是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的一部分,同样需要实践培训。
3、管理农业特别是食用菌的官员不需要懂食用菌,只要懂谁是真的专家而非砖家就够了,而半桶水式的干预可能比不懂还要坏。
4、培养菇农需要的是长期从业的技术人士,而不是浅尝辄止的官员型砖家,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大腕或首席,因为这之间不能断层,首席可以给技术人士上课,但面对菇农,他其实没有多少话可说,说了菇农也听不懂(或者说没有能力讲到菇农能听懂)。
所以,我认为,假设阜平打算把香菇事业做一次推进,最主要的工作是培养菇农,一时半会培养不了,引进一些也行,根本用不着政府支持大动干戈去搞公司供应菌棒,开始如果有点稀缺可以外购,规模一到,自然有客户上门投资办厂,现在平泉等地做菌棒的厂子,不就是这么搞起来了一些么?食用菌行业的主体是菇农,菌棒场是次,是附属的。
但现在麻烦了,每一家公司都投了几百万资金,菌棒没有人要买,政府压都压不下去,最后倒霉的是谁?共赢不可得,只怕是同输。
当然我掌握到另一个信息,那就是有一起广东人到阜平要求租用一些大棚搞别的菇种,但不知为什么,只是给了很少一点点,相当于被拒绝了。我同样感觉这也是在主次不分的,人家来搞别的菇,也是带动当地经济,也是推动食用菌行业发展,为什么拒绝呢?难道菇种也非来个主次么?
之外,投资者也是要利润的,据说北京某大公司也有别的菇种投资,政府又希望人家大搞,但人家是要量力而行一步一步搞的,又不是公款无所谓,讲什么形象,好看不如赚钱重要。
晕了我!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