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课堂】十二指肠球炎(溃疡)的中医治疗

十二指肠球炎

(溃疡)的中医治疗

按照现代医学解剖研究,十二指肠分为球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分。十二指肠球部,就是其中的一个解剖部位。研究分析认为,十二指肠球部发生炎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幽门螺杆菌感染;
2、胃酸过多刺激黏膜,发生充血或溃疡;
3、药物副作用,如非甾体类消炎药阿司匹林、消炎痛
根据临床表现,十二指肠球炎的主要的症状有:上腹部疼痛或胀痛不适,饱胀感、嗳气、反酸、烧心、饥饿感,恶心、呕吐、黑便及呕血等。

目前,对十二指肠炎(溃疡)的治疗,西医主要是药物抑制胃酸(常用药物如奥美拉唑、瑞巴派等),这只是单纯性抑制性的治标方法。相对于西医的简单抑制性治疗,中医中药对十二指肠球炎的治疗就显得更加具体。
      中医通过辩证分析,认为十二指肠炎(溃疡)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郁怒伤肝,肝气犯胃:
      长期忧思恼怒,情怀不畅,肝郁气滞,疏泄失职,横逆犯胃,气血壅滞不行,不通则痛。由于气血相依,气滞日久,还可导致瘀血的产生,瘀血阻络必然肿痛,肿痛不癒必然产生炎症加剧,或出血或溃疡。
      2、饮食不节,损伤脾胃:
      暴饮暴食,饥饱无度,最易损伤脾胃之气。过食生冷,寒积胃脘,气血凝滞不通,必然致胃寒作痛;或恣食肥甘辛辣,过饮烈酒,以致湿热积聚中阻,亦可致胃热作痛。
      3、先天不足,后天失度:
      素体虚弱,极易劳倦内伤而中虚;久病不愈,延及脾胃失运;用药不当,误哒误泻,损伤脾胃;脾胃失调,中阳不运,寒湿内生。
      针对以上诸多类因,属实者,当以驱邪为急,再据寒凝、气滞、血瘀、郁热之不同,分别以散寒止痛,疏肝理气,通络化瘀,清泻肝胃之法;虚者,予以培扶胃气;滞者,予以化解消积;瘀者,予以疏通散结;寒者,予以温中升阳;痿者,予以滋阴生源;虚实夹杂者,兼以扶正去邪。

具体辩证治疗如下

1、脾胃虚寒(寒湿)十二指肠炎(溃疡)

病理因素:中焦虚寒,脾胃虚弱
主要特征:胃腹隐隐作痛,绵绵不断,喜暖喜按,得食则症状减轻。舌质淡,苔白现水湿。脉象濡缓或迟
治疗原则:温中散寒,暖胃生肌
经验方剂:白笈12克;煅瓦楞(碎先煎)15克;党参、炒白术各9克;制附片(先煎)、广木香、佛手各6克;肉桂、甘草各5克;生姜6片,大枣6枚
服用方法:每天一副,分二次服(饭前)
方证解义:本证多有过食寒凉生冷有关。《证治汇补·心痛选方》指出:“服寒过多,致脾胃虚,胃脘作痛”。本证本在脾阳不振,标在胃寒积湿。脾阳不振无力化湿,湿气壅滞胃气虚弱。反之,胃气虚消食不利,脾阳虚易积痰湿。最终,痰湿积聚不畅,引发炎症溃疡。故求本当健脾益气复还胃阳,化湿利气生肌而愈。

2、肝胃不和(痰郁)十二指肠炎(溃疡)

病理因素:肝郁克脾,脾胃失调
主要特征:胃部胸部有胀闷感,时有痛感,喜叹息,嗳气,反酸,诸症每因情志因素而发作。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
治疗原则:疏肝理气,和胃止酸
常规方药(加减柴胡疏肝散):白芍、煅瓦楞各15克;柴胡、当归、清半夏、全瓜蒌、薤白、蒲公英各10克;枳实6克;陈皮5克;甘草3克
服用方法:每天一副,分二次服(饭前)
方证解义:本证肝郁为本,胃肠炎症为标。故每因情致不悦而病症加重。因此治当以急则治胃,本治疏肝。治肝宜散,治胃宜通,用药以轻疏缓柔为要,少用补滞之品,以免阻滞气机,妨碍本治。

3、气滞血瘀(脾胃阳虚型)十二指肠炎(溃疡)

病理因素:脾胃阳虚,气滞血瘀
主要特征:乏力,疲倦,食欲不振;胃腹胀满或刺痛,痛处固定,食后痛增。舌淡或有瘀点,脉弦或涩。
治疗原则:温养脾胃,止血化瘀,理气生肌,软坚和化
经验方剂(甘麦瓦楞散):生麦芽30克,煅瓦楞、乌贼各12克,甘松、川楝、元胡、枳壳、浙贝各9克,草蔻6克,生草5克。
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随症加减:胃脘灼热者,加马尾连各5克;出血者,加生牡蛎、生龙齿、白芨各12克;呕吐甚者,加砂仁、生姜各6克;脾胃虚寒胃脘痛:加于术、娑罗子各9克,古月(胡椒)3克;呃逆不止者,加刀豆12克、沉香1.5克。
方证解义瓦楞子散结软坚消痰化瘀、生麦芽消食化积和中,共为君药;甘松开郁醒脾理气止痛、草豆蔻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川楝疏肝泄热行气止痛、元胡活血散瘀理气止痛,共为臣药;浙贝母清热化痰降气散结、枳壳理气宽胸行滞消积,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清热解毒消肿益气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散结捐中,益气开瘀,和胃止痛之功。
摘要:方中甘松性温味甘、温通可理气治痛、芳香能解郁醒脾,故善治脾胃受寒、气郁不舒、心腹满痛、饮食不思之症,与砂仁、麦芽合用,疗效更佳。瓦楞乌贼,功专收敛、生肌,与浙贝母合用,治胃痛吞酸疗溃疡。

4、寒热错杂十二指肠炎(溃疡)

病理因素: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虚实并见。
主要特征:证见胸脘痞满而闷,时有隐痛;胃腹有灼热感,时有呕恶,时有热泻,怕食生冷,口干口苦,食欲不振,时有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疗原则:寒热平调,散痞扶中,恢复升降
经验方剂: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12克;黄芩 生姜 党参 丹参各9克;元胡 砂仁 茯苓 黄连 赤芍 各6克;陈皮3克;大枣4枚

服用方法:每天一副,分二次服(饭后)。

:胃热郁结较重者,加蒲公英、竹茹各9克,枳实6克,以清热散结,行气导滞。
方证解义:方中半夏降逆化痰止呕散寒为君药;黄苓、黄连寒泄湿热;党参、甘草、大枣助脾益生中气,赤芍、元胡、芍药活血行瘀养阴止痛,诸味共为臣药,以解胃满胸闷痞痛;砂仁、茯苓、温脾利湿和胃宽中;陈皮 大枣理气健脾,诸味合力,共奏健脾开胃,资生中气,除满降逆,宽中化痞,行瘀解痛。

5、肝胃郁热十二指肠炎(溃疡)

病理因素:饮食失节,湿毒郁热
主要特征:湿热内蕴,胃腹部时常疼痛,食辛辣刺激尤甚,且疼痛每于空腹时明显(胃酸刺激);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疗原则:化湿清热泄热,疏肝和胃止痛
经验方剂:(加减化肝煎):
柴胡、黄芩、芍药、元胡、炒白术各9克;陈皮、当归、丹参、苏叶、黄连、栀子、蒲公英各6克;大黄、泽泻、甘草各5克
服用方法:每天一副,分二三次慢饮(饭后)
方证解义:《素问·举痛论篇》说:“寒邪客于胃肠之间,膜原之下,血不散,小络引急,故痛”。本方中柴胡、黄芩,疏肝清热;炒白术健脾化湿助生胃气;当归、芍药、丹参、元胡活血柔肝化淤止痛;苏叶陈皮行气理气燥湿和胃;大黄、栀子黄连、蒲公英泽泻,清热燥湿泻下胃中热毒;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药性。
诸药合用,共奏清泻肝胃郁火,健脾理气益胃,活血祛淤生新,促进溃疡愈合之功。

最后提示

十二指肠球炎虽然不可能导致癌变,但是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出现溃疡糜烂,并发严重的恶心、呕吐、腹痛、出血,等消化道疾病。由于消化吸收系统功能,决定着人体各脏腑器官的营养资源来源,所以一旦受到破坏,必然会相继引发其它各脏腑器官机能失调的诸多连带问题。

本期主讲:苍     松

编辑制作:晨     阳

审核校对:黄 启 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