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赢思维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各国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交通工具、通信设备、互联网的科学技术进步,让跨文化的交流变得便捷起来,拉近了人们在地球生活的时间与空间距离,让人们与外部甚至整个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人类的不同文化之间变得更了解了,整个地球人类社会犹如浩瀚宇宙中的一个小村落,形成了“地球村”

然而华为公司近日在海外遇到的惊涛骇浪,呈现出当今世界并不太平的另一面。零和博弈论的狭隘思维依然扰乱着这个世界,零和博弈全力以赴做损人利己的事情,打压对手。

零和博弈信奉着一方的获利必将导致另一方的亏损,双方的获利与亏损相加总和永远为零。零和博弈的后果是一方干掉另一方,让赢者通吃,整体社会的财富并不能因此而增加一分,双方绝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性,甚至造成两败俱伤,使渔翁得利。

零和博弈论从静止的、片面的、僵化的价值观出发,让这个世界越来越复杂,人们越来越心累。

国家与国家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都需要用共赢的思维去合作及相处,将社会财富的蛋糕越做越大,才符合这个时代的发展潮流,才有可能实现天下大同。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共赢思维是一个现代词汇,然而在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体系里面就体现着共赢的理念。

《道德经》有云:“天地长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是永恒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够永恒存在,是因为天地不为了自己的运动变化规律而存在,而是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平衡自然地运行着,与万事万物共生共荣,达到和谐统一。所以能够永恒生存。

因此,有道的圣人能举贤用能,遇事谦退无争,先人后己,将他人的利益放在前面,把自身的利益放在后面,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在利益、名誉等面前将自身置之度外,反而有利于自己的发展。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够成就他自己。

这里面蕴含着自生与共生的关系,人们只有从自私单赢思维上升到双赢及互助共赢思维,才更符合自然规律的发展趋势。

《道德经》运用朴素的辩证法,阐明利他与利已是同一性的,利他能够转化为利已,最终达到共赢的局面。

启迪多元思维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不存在不和周围事物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呈现出一条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演化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规律。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上百家争鸣,军事上各诸侯国轮番争霸,合纵连横变化无常,征伐不断。

其中的秦国践行法家思想,实行商鞅变法的图强改革政策,经济上得到极大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之中最强大的国家,在战国后期其他六国都没有实力单独和秦国对抗。

秦国采取远交近攻、逐一击破的策略攻伐各诸侯国。地处山东地界的齐国,在当时还有一定的经济军事实力,当各诸侯国在面对秦国的虎狼之师,抵抗显得力不从心的关键时刻,纷纷向齐国求援,希望齐国出兵挽回天下局势。

可是,齐国无动于衷,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在一旁看热闹。没过几年,秦国将其他五个诸侯国都打败了,几十万兵马浩浩荡荡杀向齐国,此时齐国孤掌难鸣、回天无力,周围已经不存在任何一个诸侯国能够帮助它,最终也只有走向灭国之路。纵然齐国的灭亡由很多原因导致,但缺乏共赢思维和对整体普遍联系性的认知是其原因之一。

正心正举

共赢思维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更和谐、更持久的共处方式,万物互联、相得益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以成熟理智的心智模式实现双方或者多方的共同利益。

以全观的思维看待共赢,我们可以站在更高的高度,拓宽自己世界的空间,在更广阔的天地之中,与他人共渡难关、团结一致、携手并进,将事业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以全程的思维看待共赢,我们可以看得更远,短期利益与长久利益兼顾,不会因为短期的蝇头小利,而去损害长久的收益。与人为善,真诚的树立起服务意识、品牌意识。

拨迷见智

《孟子·离娄上》有曰:“得人心者得天下。”共赢思维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符合大道。

开启自在之门

《孟子·公孙丑下》有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提出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概念,阐述了人心向背及道的重要性。

共赢思维符合“道”的客观发展规律,有整体性、普遍性、联系性、利他性、全面性、平衡性等特征。共赢以共生互惠、共同合作为基础,能够实现资源使用的最大化,更有利于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打造良好循环积极向上的整体生态圈。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