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醉乡土』王树淼丨从一把柴草看乡村巨变

从一把柴草看乡村巨变

王树淼

今年农历重阳节前,一位从北京回家的老干部问我,你家做饭还烧柴火吗?我一听感到奇怪:“这年头,烧柴的老灶因对人和环境危害大,不是早就'下岗’了吗?”一句话勾起了我对往日的回忆,几十年前人们做饭烧柴火的痛苦生活浮现在眼前。

我们家在河北,是与临县交界处的一个偏僻小农村。改革开放前,我家是全村最贫困的一户,做饭与别的家一样都是用老式柴火灶,逢年过节的繁琐与辛苦就不用说了。多少年来,每天一大早,母亲就点火烧水备菜做饭。老灶房是跟住房连间的外屋,都是用里坯外砖垒成,灶台也用土坯建成,灶膛直通里屋火炕,挨墙有封闭的走烟道,烟从烟道抽走冒出去。有一次,我点燃柴草,火苗在灶膛里乱窜一阵之后,便冒出一股股浓烈的烟雾,呛得人喘不过气,熏得两眼流泪,看不见东西了,原来是阴天灶膛通风不畅了。做饭时风箱便成了母亲每天必用的工具,拉风箱猛了,风大吹得火苗起不来,她就用嘴吹,吹得两腮肿大,全家人勉强吃上饭,久待厨房的母亲,双眼已被灶烟熏得通红,泪流不止。

那时柴火是必不可少的,那怕缺一把也做不熟饭。小时候拾柴火是第一项劳动,我在门前杨树林下穿树叶。母亲用纳鞋的底子绳一根一根接上,一头绑个竹针,另一头系个木棍。我在树下把一个个大杨树叶穿起来,遇到刮风天,树叶随风跑,我就跟着风追。有一天穿了三大绳子,放在筐子里都盛不了。母亲笑了,说,你今天功劳大,炒鸡蛋吃!上了学就利用假日拾柴,什么玉米枯杆、棉花叶、烂草叶等凡能烧的都拾掇到家里。

结婚后生产队时买煤做饭,煤供应不够还得烧柴火。我在假期边劳动边拾柴火。夏天拾树枝,秋天割草,冬天搂树叶、干草。我们像理发师一样把道边乱草剃得干干净净,甚至连坟头也被我们刮得光秃秃的,看不到半根草了。半天的功夫装了一小拉车,我把像个柴火垛一样的小车缓缓推到家。我们每年储备两大垛柴草,冬天烧火炕,烧煤作引火,凭着拾柴度过了难关。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深知袅袅炊烟在乡亲们心中的分量,缺了柴,一家老小就没有一日三餐的温饱。村里的男女老少,一有空闲都去拾柴火,而且各家都有柴垛,拾柴几乎成了人们的头等大事。冬天拾柴最苦,凛冽的寒风把脸吹得像针刺般的疼痛,手指被冻裂了,有时还会受伤流血、化脓。土灶前的女人们更是被柴烟熏成了“火眼病”,一见阳光、一见风就流眼泪。

后来,村里各家过上了烧煤取暖、做饭的日子。生煤炉需要引火的柴草,生火也有窍门。先在空炉子里放些烧焦的煤渣垫底,再放杂草、废纸等容易燃烧的引火物,点燃后陆续放木质硬柴,火旺了再轻轻夹起煤块或煤球、蜂窝煤放入炉中。如果火不旺塞上一块大木块或煤填多了,火就被压灭了,刹那间烟雾滚滚,就会被呛得又咳嗽又打喷嚏,眼睛也被熏得直流泪。这时用一把扇子在炉子的通风口用力地扇,火苗就会“哄”地窜起来,让炉子的口对准风向或扣上烟筒拔火,慢慢地煤就被引着,柴烟也消散了。

烧煤做饭取暖比光烧柴进了一步,可是每次一做饭,整个屋子里烟雾缭绕。人们面对这种境况还是不住地摇头叹气,冬天是最难熬的季节,晚上睡觉烧炉子一家人都提心吊胆,怕中煤气,不烧炉子冷得像冰窖。所以门窗要适当地通风,或者封火后扣好烟筒,这样就安全多了。管理稍有不慎,就会危及生命。我们村就有两个老人煤气中毒,虽然抢救及时恢复了,但是有在外地的几个人却中煤气身亡了。

说话的空儿,我把多年没回家的老干部领到家中的厨房,老干部一进屋就惊喜了:厨房与人住屋分开了,操作间窗明几净,没有一点烟熏火燎的痕迹。只见炊具大改观大变化了,电饭煲、电磁炉、电饼铛、微波炉,向上看还有个抽油烟机。他高兴地说,以前你们是全村最穷的一户,想不到变化这么大,看了几户条件都很好,乡村过上大城市的生活了,这样的巨变,竟让我这个在北京生活多年的退休干部望尘莫及!接着我给他讲了一件事:有一次,我特别想吃土豆炖牛肉,可那时天色已经很晚了,于是我拿出了高压锅,把它们切成大小相同的块状,倒进了锅里,盖上盖儿,开了火,不到十五分钟牛肉就熟了,高压锅让我快速地解了馋!还有那神奇的紫沙锅,煲出的汤又香又浓,好喝极了!

小小灶具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不仅说明我们的生活质量正在提高,更证实了我们的祖国正在繁荣富强起来。我们都是退休的老干部,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余热,为祖国的宏伟蓝图贡献智慧和力量!

王树淼,男,78岁,党员,博野县程委镇王庄村退休教师,现任县委老干部局通讯员,发表稿件千余篇,多次被有关报社和老干部局评为"优秀通讯员",博野县"最美老干部"、"模范党员"等。

本作品经过作者授权,其它媒体刊物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技术编辑:庞里地  郭瑞霞

文字编辑:王淑英  郭瑞霞

历史文章 

(0)

相关推荐

  • 散文:那些曾经的岁月(九)

    <秋,柴火垛> 秋里,乡村的大场,就满满当当了,粮食成堆,秸秆成排. 秋后,地净场光,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就有了码起来的柴火垛. 一个村庄如果有随处可见的垛子,标志着富足. 一户人家如果有 ...

  • 【 民俗探讨】穷柴火,富水缸,是什么意思?贫穷和柴火有关系吗?

    穷柴火,富水缸,是什么意思,贫穷和柴火有关系吗? 关山听风 "穷柴火,富水缸",柴火和水缸能显现出一个家庭的富裕和贫穷吗?在旧时的农村,有的地方确实把柴火和水缸看成是家庭贫富的一种 ...

  • 柴草情怀

    柴草情怀 生活在农村的人,对柴草格外亲切.一个大灶台,一个风箱,灶前堆满了玉米秸.干树枝抑或杨树叶.乡村烟火,是我们农村孩子最可亲的记忆. 柴草成堆,炊烟袅袅,诉说着庄户人家的喜乐哀愁.早晚时分,如果 ...

  • 平氏故事——炉灶伸出的火苗

    我的老家多年前大都是烧柴火的,只有极少数人家是烧煤炭的,即使烧煤炭,也是细小的颗粒,然后通过一个风箱不停地往里灌输空气而助燃,绝非山西这里烧的大块大块的煤炭.所以,拾柴火.捆柴火.挑柴火.烧柴火.出柴 ...

  • 散文||拾 柴

    拾   柴 周宇芳||陕西 记忆中,我们家的灶是土坯的,上面放有一大一小两口铁锅.右边紧挨着是一个木制的风箱,随着风箱的拉动,灶膛里的火苗便一闪一闪的,这样便成就了一日三餐. 我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帮奶 ...

  • 【第三期征文第13篇】丁红霞||故乡的炊烟

    文艺众家第三期主题活动征稿:故乡,那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的......时间:11月19日至12月18日.形式:散文.小说.书法.绘画.摄影.欢迎各位老师积极参与.发表在平台的作品,除了打赏的稿费外,点击 ...

  • 那个缺柴断烧的寒冬||朱宝树

    作者:朱宝树 相信朋友们对"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老话都很熟悉.古老的"柴"字早被现代化的"煤气电"所取代.如今在我国尤其是城市, ...

  • 【中州作家】李鸿源:岁月飘逸的袅袅炊烟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56] 岁月飘逸的袅袅炊烟 福  建       李鸿源 有多少时光缓缓地飘走,但在流年旧事记忆的深处里,经历过风霜雨雪阴晴圆缺的人们总喜欢带上岁月的感悟出发,频频 ...

  • 李国坚:乡村柴火灶

    闲来无事,打开手机的酷狗音乐播放邓丽君的专辑,一首<又见炊烟>让人思绪万千,袅袅炊烟从烟囱升腾的情景立刻浮现在眼前.炊烟是乡村的图腾,而炊烟来自柴火灶. 我们这地方并没有柴木可烧,柴火灶的 ...

  • 繁星 | 汤罐杂忆

    遍身长满铜锈,黑黜黜的一只旧物件,又一次被摆放在光亮的地面上.这是一只用半毫米厚的黄铜薄板焊接而成的盛水器具.外形像透了20斤装绍兴老酒的陶瓷坛子. 这是从祖母手里传下来的老物件,已经一百多年了,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