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之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
一、职业压力
教师的职业压力主要由工作引起的,是教师对来自教学情境的刺激产生的情绪反应。
二、职业倦怠
1.职业倦怠的内涵
长期的职业压力会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它是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职业倦怠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
2.职业倦怠的特征
玛勒斯等人认为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情绪耗竭,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的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
二是去人性化,即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和忽视的态度;
三是个人成就感低,表现为消极地评价自己,贬低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3.职业倦怠的类型
美国心理学家法贝认为,虽然教师职业倦怠可以按照马勒诗等人的观点那样从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三个角度进行描述,但是职业倦怠的行为表现在不同的个体身上是不同的。具体而言,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精疲力竭型:这类教师在高压力下的表现是放弃努力,以减少对工作的投入来求得心理平衡。这类教师的职业倦怠一旦出现,要想恢复就很困难,因为这些症状会得到自我强化。
狂热型:这类教师有着极强的成功信念,能狂热地投人工作,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使他们的这种热情通常坚持不了太长时间,整个信念系统突然塌陷,最终屈服于精力耗竭。
低挑战型:对于这类教师而言,工作本身缺乏刺激,他们觉得以自己的能力来做当前的工作是大材小用,因而厌倦工作。他们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就开始对工作敷衍塞责,并考虑更换其他工作。
上述这三种类型不是完全独立的,有时候是以混合交叉的形式存在。
4.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社会因素
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与其劳动强度不成正比,极易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导致心理上的极度疲劳。
(2)组织因素
学校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学校的组织氛围和谐,是教师心情愉快、工作效率高的保证;学校对教学的评价机制是否科学也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职业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在这种工作压力下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3)个人因素
A型性格、低自尊或外控的教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为了避免倦怠,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教师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增加自己的内部动力。
第一,坚持对教育工作艺术性、创造性的探索,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工作环境,反省自己的失误,及时处理问题,可以有效地减少倦怠;
第二,教师了解自我,悦纳自己,培养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多参与社会活动,与他人分享工作体验,也可以减轻工作压力。
5.预防与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1)教师要认识自我,加强个性修养。
(2)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3)善于调节心理状态,增强教师角色适应能力。
(4)学校的帮助。
(5)社会的支持。
此外,教师个体在无力解决自己因职业倦怠而引发的心理问题时,求助于心理专家进行咨询、诊断与治疗也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