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恒无为》悟读述杂【37】

01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候王若能守(遵循)之,万物将自化(孕育成长)。化而欲(私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道),镇(震摄)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安定)。

02

诗解

道常无为无不为,
无言无形贤者随;
侯王恪守物自化,
百姓仰慕道心归。

03

悟读

天道忌满,人道忌全;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作为《道经》之最后一章,本章老子提出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观念,讲述了道的特性,看起来道无所作为,其实一切都是它在起作用。把“道”的理念落实到他心目中理想的社会与政治一一自然无为之中。统治者遵循“道”,万物顺其自然,天下安定。

"无为"讲的是行为的方式。不妄为,不强为,不刻意为,不胡作非为;

无不为”强调的是结果。不妄为往往大有作为,顺道而为则无不为。

阴阳之法,四时之理,升降沉浮,出入开合。这些自然之道,无声无息,造化着天地万物,也主宰着人类的身体。遵循自然之道,则耳聪目明,返老复壮,身强体壮,大有作为。然而,在自然之道面前,“聪明的”人类往往自以为是,不舍昼夜,废寝忘食,欲取欲为。结果,不知持满,竭尽其欲,恣意妄为, 终成其害。

“静”“朴”“不欲”都是无为的内涵。王侯若能守之,予民以休养生息,民必自化、自胜、自强。为政为人,都很重要。

回到人性这个根本问题上。人有欲望非常正常,关键的是我们能否超越欲望。不贪欲,不妄想,以平静之心对待世间的各种可欲之事。

中国传统的处世哲学,强调以退为进,匿强显弱,以柔守刚,追求天人合一。司马懿深得其妙,长于隐忍,终成正果。《西游记》取经队伍中,孙悟空是齐天大圣,猪八戒是天蓬元帅,沙和尚是卷帘大将,个个身怀绝技。然而,对于取经而言,他们只能是配角,而最无能甚至真假莫辨之唐僧才是真正主角。唐僧看似无为,其实作用最大,类似于老子之“无为而无不为”。

与世无争,与人无争,与己无争。

修道之要在于不执念于真假、善恶与美丑,便有了那份超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