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日志 VOL.1 | “我在县级融媒体摸爬滚打,把考研所学慢慢慢慢变成我的业绩”

🧠
  - 前言 -  
我和小濮今年才认识,虽然她叫我学姐,但我一直把她当姐妹:这个姐妹会惨兮兮的和我说如果考不上研就只能和男朋友分手,回老家相亲;会在考研前占卜自己的考试运甚至我压中题的概率...
考研结束没多久,小濮就很兴奋怀着一腔新闻理想和学到的各种知识,决定去接近一下活着的考点「县级融媒体」,顺便搞搞实习
实习搞得不错,一波三折充满故事。
蛮励志的,我也觉得对大家也会有一些启发:本来这篇推送我是准备在出成绩前一天发,题目大概就是:即使明天出分的结果不理想,你的新闻梦也还可以实现——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但因为一些缘故没发。
后来出分了,小濮没考好。
最近一段时间,小濮想了很久很久,为了自己的男朋友,为了不回老家相亲,她要二战——于是我觉得这篇实习日记或许有了新的意义:
比如,一些媒体经验在考研备考中有哪些作用,或者是对于一战或者二战的你来说,怎么样才能对新闻传播行业有自己的思考?怎么样才能实现我在不久前的那篇推送里说的,去理解这个行业?
我的建议始终是:去触碰它。
对于我来说,县级融媒体一直是论文里的一个字符,是一个考点,是学姐强调了很多遍的内容,是考题,是名词解释,是“那个男人”的顶层规划——县级融媒体的优缺点,各地的优秀案例,目前的困境以及出路:这些东西在我考研的时候记得滚瓜烂熟,写的熟能生巧:于是考完研我决定去这个考点里真实的感受一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诚不欺我啊,1月2日我便正式踏入了启东融媒体中心,开启本人——媒体实践小白的实习之旅。从手足无措,混吃等死到不再沉默,逐渐上手再到踌躇满志,像模像样:我确实发现,论文是论文,考点是考点,媒体是媒体。
压根不是一回事。
不得不说,我确实学到了很多论文里没有的东西。
🧠
第一阶段

  #手足无措 混吃等死#  
1月2日下午初来乍到,踏进电视台的那一刻我觉得我或许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点:那个2019年伊始我写在朋友圈签名和微博置顶的那条动态:2020,一定要做个新传人。
我被安排去了刚刚成立不久,人手还不太够的新媒体部。
第一次实习我是个完全的小白,刚去的几天,每天按时上下班,回答着不同的人的“你啥大学的,学的啥专业”的提问,嘬着同事们买的奶茶,在不太忙的元旦假期后,我向部门副主任的提的任务申请也被一次次回掉了:“现在没啥事,你可以看看我们的两个微信公众号,《启东融媒》是政务类的公众号,《无启不有》是生活资讯类的公众号,学习学习,了解了解。”
我发现这个实习和我想的不太一样,了解了也学习了,但我咋没啥事干呢?
我无聊的每天刷着公众号,在办公室看起了《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练了700个字,也从各部门同事的聊天中了解到原来的启东电视台和启东报社合并成启东融媒体中心后,他们的一些工作变化,当个八卦听,但也听出了点不一样的东西。
新闻部主任总是吐槽换汤不换药的新模式,吐槽相悖的技术与现实,顺便展示他随嘴起标题的极强业务能力,我印象及其深刻的就是一篇南通大学杏林学院的捕鱼新闻,主任随口便来“喜看南通大学杏林学院版'庆鱼年’”,虽然我之前总是被花姐各种嫌弃土,但我依然觉得这个标题,瑞斯拜!
面对着每天问我干了啥的爸妈,加上好几天没做到啥事的烦心,我和花姐分享了我的无所事事,(害!花姐真的是个智慧锦囊!)
学姐向我解释,因为实习生的时间短,没有人愿意花很多精力去教去培养,把你教上手了你又要走了,要学会自己找事情做,让大家看到你的积极性,并逐渐得到一些锻炼的机会——比如主动帮他们做做微博,拿个小板凳坐他们旁边看看他们如何编辑之类的。
听完之后我决定,为我的鲁莽和无知自罚一杯,明天我就要变成厚脸皮的实习小妹妹。
🧠
第二阶段
   #不再沉默 逐渐上手#  

于是,鸡血的第二阶段开始了。
我按时来到办公室,每天跟我差不多时间到的部门竞哥哥早早就坐在了办公室,我放下包就蹭到了他那开始跟他请教问题——然后知道了启东融媒体中心的一些运作流程,新媒体部主要运营两个公众号,发稿和寻稿都依托江苏的“荔枝云”平台,每天的新闻要在平台上上传,如果遇到当天的新闻不多,可以从平台上转发文章。地方级新闻的内容要以当地的特色为主,由新闻部负责挖掘新闻内容和采访,新媒体部门也会跟进一些小采访吧啦吧啦吧啦。
有点复杂,但我还有点小激动。
然后!接下来一段时间,我跟了一些采访:一个面包师帮助了寒夜中的一位盲人的暖心故事,也和大家分享一下:一位帅哥面包师在2019年12月31日晚徒步前往启东圆陀角看2020年的第一缕阳光,朋友圈的点赞数多少就捐多少钱给需要帮助的人。他想起那晚碰见过一位迷路的盲人,还替那位盲人叫了出租。或许这就是机缘巧合,面包师想把1000个赞的钱捐给那位盲人,于是找到启东融媒体中心,希望能找到他。我跟着部门的哥哥姐姐们找到出租车公司,寻找到当晚开出租车的阿姨,和那位迷路的盲人,帮助面包师完成了他的心愿。
还有镇上年过80的竹篾匠讲述他与竹器的一生,在机器发达的时代,传统手艺人尤为珍贵,我们感叹手工的消逝,但仍感动于平凡的坚守。
生命中,总有一些善意,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而通过新闻把故事分享出来,这也许就是新闻独特的力量吧,就是为什么我坚定选择新传的原因。
我隔壁桌的小姐姐比我大两岁,这位小姐姐便成为了我最亲近的小师傅,跟着小姐姐学习在平台上上传文章、视频,以及帮小姐姐在县级融媒体APP“i启东”上上传新闻内容和视频——这个还在襁褓中的县级融媒体app只是“应付”领导检查用的——技术不够,无法上线,只能内测。
至此,我算是感受到了论文里县级融媒体之路上的拦路虎——技术的落后,就算政府给予帮助和补贴,还存在更大的拦路虎——跟不上的技术人员,确实有点寸步难行。

但虽然艰难,我依然能感受到每一个媒体人在为此付出努力:我记得主任和我说过“虽然我们的张主任是个中老年人,但他还是很能接受年轻的想法的,有什么好的建议和策划你可以和我们提出来。”
地方媒体的融媒之路需要新鲜的血液,部门里年轻的小姐姐们扛摄像机和无人机出去采访拍摄、剪片子、做图、做H5,一步步将技术融入新闻之中,一步步努力将“启东融媒”做的更充实,使之真正地改变。
同时,我仍感叹于新闻的“最本质”:时效性、真实性,我脑海中还有主任们讨论新闻选材时,对于新闻真实和时效的坚定与认真,这就是老牌新闻人带给我的感动,他们接受新鲜事物,融合年轻的想法,但仍坚持新闻最本真的东西,给年轻的新闻人带头做起榜样,正是这份感动,让我心中坚定,我一定要做个新闻人。
张主任常常和我说:“你选这行干啥,很吃苦的。”
经过这次实习,我绝不动摇。
🧠
第三阶段
  #踌躇满志 像模像样#  
1月14日,我的受宠若惊之日。
主任让我单独行动,去行政中心婚姻登记处了解关于新政关于新人结婚登记相关问题。在我整个拍摄的过程中都能听到身边人在说:“这是记者啊”。自豪,真的自豪,感动,无比感动,俺脸都红了。顺利完成任务并看到文章推出,下面署了我的名字的时候,感觉因为拍照蹲来蹲去而变酸的腰瞬间不酸了(我的四分之三画幅相机+定焦镜头使我劳累),
我只能喊一声:“小濮,加油”...dbq被某种奇怪的东西附体了
紧接着,启东两会来了。
办公室里的谈论话题变成了“如何将这次两会呈现给大家看”,我心里叫嚣:vlog新闻啊!全景沉浸式场景呈现啊!H5啊!都是考点啊!
下午上班时,我把我的想法vlog告诉了主任,并找了“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vlog”给主任看。
主任也觉得很有意思,vlog正式被采用。几天后公众号推送两会预热地两个vlog广受好评,一个是启东老主持人的启东方言版vlog,一个是电视台美女同事的vlog,老派和新派的结合,妙啊。
H5《2020启东“民生号”出发啦!》也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只是我知道这是其中一个新婚小姐姐加班加班加班摸索出来的,瑞思拜!关于两会的360度会场全景沉浸,花了1500块找了师傅做的,融媒体中心确实没人会了,技术的硬伤再次体现。难!
我激动的把这几个页面推给花姐看,我在想,可不可以说,两会的策划和推出,有我的一份力量呢?
1月17日,大事记。主任让我和部门竞哥哥去拍摄两会现场。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我接过了我的工作证,嘤嘤嘤,好幸福,好开心,我居然也能去两会现场,见到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们了。我来回穿梭于会场之中一顿咔咔咔咔咔咔,确实感受到了只在电视里才看过的场景,我忽然觉得自己喜爱的这份职业真好。
我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对自己热爱的事,要始终保持热忱之心”。
即使县级融媒体仍存在一些瓶颈难以突破,但我们都在努力功克,不是吗?只要在努力,就一定会进步,一定会成功。
腊月二十七,我年前上班的最后一天,用自己攒的钱给办公室同事们买了奶茶。
从一开始的陌生、惶恐,到现在的融洽、亲近,我确实在这里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关怀,领导没有领导架子,温柔地像哥哥姐姐,同事没有丝毫吝啬,手把手教直到学会,真庆幸啊,自己选择的路没错,有这么温暖的一群人相伴,真好。
🧠
年后想着继续上班的我,被疫情困在家中,我年前做的“启东人春节吃喝玩乐推荐”的策划也泡汤了,被主任改成了“大厨教你在家做菜”。
我的爸爸妈妈不同意我继续去实习,即使我说了不下十遍的这样的话:老爸老妈,新闻人就是这样的,有新闻才有传播,我就是属于一线的人。太感动了,觉悟太高了嘤嘤嘤!我只能在家中与我的同事们云奋战,持续转发启东融媒的新动态,关注疫情的新发展,让身边人了解到更真实的权威的区域疫情信息。
之前那个难产的内测县级融媒体app“i启东”已经正式上线。
我似乎看到了一个正在慢慢崛起的地方媒体,以及一群正在奋战的新闻人。
我希望以后那里能有我的身影,我希望未来新闻业里能有我的身影。
ps.虽然本人这次考研一不小心滑了一跤,但不要紧,我再来——学习能搞好,业绩也能搞好,加油小濮!
🧠
  - 花花的尾声 -  
可能有些接触过媒体的人会觉得,小濮有些大惊小怪。这些工作内容很基本,基本的几乎没什么意思,时间久了就会觉得日复一日,太无聊了。
曾经我就是这么觉得的——民生记者都是鸡毛蒜皮,娱乐记者就是跑跑场子做做采访发发通稿。跑一个月可以,如果跑一年是真的无趣。
我在做记者的第一周,主编姐姐让我去访谈杨洋,我一蹦三尺高。我做记者半年后,主编姐姐让我去采易烊千玺的现场,我毫无波澜的把机会让给了新来的实习生姐妹,我不想去。
说实话,小濮这种珍惜一切的热情,这种享受工作的状态实在是太难得了。
归根结底,无论我们如何将新闻业吹的多么天花乱坠,将新闻理想谈论的如何高远和辽阔,它首先都是由普通的日常、民生和鸡毛蒜皮的小故事组成的。然后才有调查报道,才是深度访谈,才是那些「非日常」而令人尊敬的前线:疫情、战地、驻外。
难道只有「非日常」才配被称之为是新闻人吗?
当然不是。
新闻人应当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你跑什么口做什么新闻——应当是尊重每一篇新闻,对每一个故事较真,对每一个人负责。
这也是我想把这篇实习日记写给大家的另一个目的。

  晚 安  
🌟
  ABOUT US  
🌟
 班女士和花总的产粮囤积地 
国庆N联考点轰炸机
《2019互联网趋势报告》 ·《CNNIC》
《真相》·《童年的消逝》 ·《消费社会》

文科研究生最爱の装逼词汇

李普曼的彩虹屁
卡斯特的彩虹屁
哈贝马斯的彩虹屁
本雅明的彩虹屁
后真相·花木兰·主流媒体
阿多诺和他的理论·B站
《陈情令》·《范式与流派》划重点
学硕专硕之争·千与千寻·传媒黑话·泫雅
婊言婊语·传媒业女性图鉴·逃离新闻业
鬼夫妻·高考作文·5G·复联4
挣扎的考研人·siri的婚姻·无纸化学习
同性与SM·分享营销之死
乞讨传播学·自拍传播学·我的表演
种瓜田的韩国娱乐圈·丧逼的话·LGBT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