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食单》——“吃货”的进阶手册!

如果将好吃作为吃货的第一个境界的话,会吃,则是吃货的进阶。好吃、懂吃,又会动手做,那就是吃货的高阶了,天纵之才苏东坡就属于此类。然而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先后被贬黄州、惠州、儋州,虽为美食家,然所到之地能吃的毕竟有限,他为后世留下的是自创的“东坡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知足,以及在儋州吃牡蛎的美谈。

今天要说的这位吃货,别说你比不上他,连苏东坡也比不上,这就是清代乾隆才子、诗坛盟主袁枚。一个好吃、懂吃、会吃的资深吃货,他用自己四十年的美食实践,写成了一本叫《随园食单》的书,其中的本味为上、五味调和、饮食卫生理论等,至今还可以称得上餐饮业的行业标准,书中记载的菜肴饭点,仍频频出现在淮扬菜、上海菜中,可见其影响之大。

[清]尤诏《随园湖楼请业图》(局部)

好吃:成就“食圣”之名

袁枚曾在《所好轩记》一文中,坦言自己的几大爱好,其中好味、好友、好游、好葺屋几项,都是与他的好吃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好吃,也成就了他的“食圣”之名。

袁枚好吃,他的家厨是一代名厨王小余。在袁枚为之所写的悼文《厨者王小余传》中,解释了王小余拒重金聘请、终老随园的原因,是因为他懂得“知己难,知味更难”,袁枚不仅知其长,也知其短,正是袁枚的“斥之难之掉磬之”,促进了王小余厨艺的精进。这里的“掉磬”通俗的解释就是争论,袁枚对饮食要求严苛,“出门事事都如意,只有餐盘合口难”(袁枚 《杂书十一绝句》其十),能与名厨争论、切磋,也从侧面说明袁枚对饮食还是很有研究的。

袁枚好友、好游,因为广交宾朋,云游四野,得以遍尝美食。袁枚还有一个貌似破坏行规的做法,他每次在人家吃了好吃的,就派自己的厨子前去拜师学艺。好在《随园食单》中记载的很多食单食谱都属于私房菜,否则在餐饮业竞争激烈的今天,一纸“后厨重地,非请莫入”,会让我们今天的餐桌失去多少美味。

袁枚好葺屋,他辞官后隐居的随园,就是当地享有盛名的食材生产基地。园中鲜果菜蔬,品种多样;鱼类家禽,应有尽有;美酒佳酿,富藏园中。如若东坡先生也有这么一处园子,依他的创造力,估计流传后世的就不仅仅是“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了。

[清]袁起《随园图》,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会吃:饮食有学问

与传统的“君子远庖厨”不同,在袁枚眼中,饮食是一门学问。在《随园食单》的序言中,袁枚引经据典,竭力证明饮食的意义。袁枚声称,“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四十年的美食实践使他对食物原料的选择与配搭、调味品的使用、烹饪火候的掌握、进食要求与步骤,了然于胸,循循有法。《随园食单》中的《须知单》《戒单》,就是袁枚饮食理论的集中体现。

袁枚会吃,他深谙饮食之道,吃得精致,吃得讲究,也吃得不落俗套。“适口为珍何必贵”,贵者未必珍,鲍鱼、燕窝等虽价值昂贵,倘若烹法不得法,也会落得暴殄天物;豆腐得味,远胜燕窝。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了九种豆腐的做法,说明了他对食材的选择并不以贵重作为选择的依据。同样,豆芽也是袁枚很喜欢的一种食材,他认为以豆芽配燕窝为上味:“豆芽柔脆,余颇爱之。炒须熟烂,作料之味,才能融洽。可配燕窝,以柔配柔,以白配白故也。然以极贱而陪极贵,人多嗤之。不知惟巢、由正可陪尧、舜耳。”

写吃:生动、形象,读来妙趣横生

袁枚会写,他跳出了通常意义上食单食谱呆板的写法,语言生动、形象,妙趣横生,试读两段:

“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

“既吃烧酒,以狠为佳。汾酒乃烧酒之至狠者。余谓烧酒者,人中之光棍,县中之酷吏也。打擂台,非光棍不可;除盗贼,非酷吏不可;驱风寒、消积滞,非烧酒不可。汾酒之下,山东膏粱烧次之,能藏至十年,则酒色变绿,上口转甜,亦犹光棍做久,便无火气,殊可交也。”

若非深谙茶酒之道者,又怎能写出如此灵动的语言。

《二十四诗品·续诗品》,[唐]司空图、[清]袁枚 撰,陈玉兰 评注

收入“三全”的《随园食单》以清嘉庆元年小仓山房藏版为底本,并参考其他较为通行的版本,文本准确可靠。在注译中,对袁枚提到的人名、典故、烹饪技法进行了详细注释和解读,语言通俗,可读性强。相信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对袁枚饮食理论和饮食审美思想有更深的认识。

文章来源:中华书局191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