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没有污名化项羽?
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把项羽列入本纪,而本纪是用来记述皇帝级别人物的体例。而唯二不是这个级别的就是吕太后和项羽,吕太后虽无皇帝之名,但在惠帝去世后实际掌控汉朝有皇帝之实。项羽则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这里不提司马迁的想法,单就汉初这个阶段看,刘邦和刘氏家族似乎并没有污名化项羽,即使《史记》诞生在刘邦去世很多年以后,也不会允许别人带有赞美形式的记述一个王朝建立的对手。
贬损对手是这个古代政治的一个传统。商汤取得天下,贬损夏桀。周武王取得天下贬损商纣。刘邦取得天下似乎应该贬损项羽。实际上,项羽是不够格的,项羽只不过是当时起义军的盟主,而且败的特别惨。汉朝真正贬低的是秦朝,在汉文帝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叫贾谊,他写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叫《过秦论》,把秦灭亡的原因归结为暴政。实际上这里面有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在贬损秦,而且是在汉朝建立初期就在贬损秦。秦的法度是比较严苛,但要维持一个在短暂时间统一的帝国,没有比较严酷的法律是不现实的。秦兴于变法,重用法家人物,说明法确实为秦统一和治理天下起来作用。但坦白的说并不认同秦亡于酷法或者是暴政,更大的可能是秦朝内部政治混乱和六国势力的复辟。在这里不多讨论秦亡的原因。项羽虽然是盖世英雄,但和秦始皇和统一天下的秦朝是没有可比性的。
污名化项羽容易起到相反的效果。刘邦由弱变强的过程中吸收了不少项羽的部将,真实的项羽,他们可能比刘邦还清楚。如果真的污名化项羽,他自身的威望反而容易下降。客观的说,作为失败者的项羽,逐步失去人心,在许多方面是不需要污名化的。一个鸿门宴就已经把项羽妇人之心和刚愎自用表现的淋漓尽致。从汉朝统一天下开始,从也没有出现过打着项羽旗号造反的人,证明项羽之败在当时更多的被当作必然,他已经没有号召力了。而司马迁和班固共同记录了这段历史,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班固只给他列传,马班对项羽的评价的差距,体现史家主观对人物的评价。《史记》不得不说对于刘氏家族是抱有偏见的,汉武帝震怒之下,对司马迁施以腐刑,苟活于世的司马迁不可能没有怨恨。这种怨恨就会落在笔上,项羽是他最好的工具,于是就在《史记》中树立了项羽高大的形象。
刘邦真的没有时间去污名化项羽。汉朝虽然建立了,但还是实行的郡县制和封国制混合的国家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实际上是种无奈,被迫封的异姓王是汉政权很大的威胁,还有成了气候的匈奴。内外这么多复杂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刘邦可能连周天子这样的天下共主都做不了,他必须着手处理问题。对外,匈奴的冒顿单于是汉朝敌不过的,采取和亲的方式。对内,先后收拾掉了八个异姓王中的七个,和刘氏子孙约定“非刘不王”的白马之盟。这个过程耗散了刘邦很大的精力,本身年龄就大的刘邦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污名化自己的手下败将。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体现了李清照对项羽的崇敬。的确不应以成败论英雄,然而凭借蛮力,呈匹夫之勇是不能取得天下的,刘邦也确实属于无赖式的人物,但刘邦用人、识人、驾驭人的本事还是值得后世管理者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