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为什么要“阴上阳下”?

印章中所谓阳文,就是字在石头上是凸出来的,阴文则是凹进去的,印章上文字或图像,有凹凸两种形体,但古代的称法和现在正相反,因为古人是按照印章印在封泥上的,印记来称阴阳文的,在封泥上呈现的阴文,在印章上却是阳文,在封泥上是阳文,在印章上却是阴文,因此为了避免误会,就把阴文称为白文。

阴与阳是互相对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统一的一种事物或两个方面。两方印章,一阴一阳,以一组形式出现,自然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如何使其搭配和谐,使人得到视觉美感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不能盖两阴或盖两阳的原因。两阴或两阳排列机械,单调、呆板,只有统一,没有对立,显然缺乏美感。在传统思维里,”男尊女卑“的观念深入人心。可是,在书画作品落款钤印时,为什么要“上阴下阳”呢?似乎“阳上阴下”更为合理些。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一种约定俗成。照着钤不就完了吗?其实不然,其中蕴含着一定的玄机:

一、阴阳是道家学说的根本
《道德经》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玄牝即女阴之门,老子尚尊重女阴,即女阴在男阳之上,意思先有母体,再生其他。你看,我们都读作”阴阳“而非”阳阴“。
二、在易经中,乾为阳,似火;坤为阴,似水。而在六十四卦象中:上坤(阴)下乾(阳)卦,大地之气相交,小往大来,为泰(吉)卦;上乾(阳)下坤(阴)卦,天清在上,地浊在下,为否(疾)卦。
从现存的印章实物来看,可追溯到战国,多用于官方。而书画印章始于唐宋,兴盛于元明,而“上阴下阳”的规矩,则不变于明清。
“上阴下阳”是书画钤印的一般规律。由于构图等其它因素需要也有例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