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如何养生?
今天是7月23日,大暑节气!“大暑”表示炎热至极。民间有说“大暑前后,热死泥鳅”,大暑过后,就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通常在在农历六月上中旬。暑,热也,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大暑节气正处于三伏天里中伏前后,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也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候。大暑节令是盛夏雨、热共存之期,又热湿度又大,心脑疾病和肠胃病容易发生。很多人会因天气变热而食欲不振、夜难眠、倦怠乏力、心烦口渴、头晕脑胀等,还容易引发心肌梗塞等心脏疾患发作,在养生保健方面,就要保心脑、防梗塞。若饮食卫生稍有不当,还易引发消化系统疾病。故大暑时节注意养生很重要!!
● 大暑养生,重在养心
大暑时节,气候炎热而万物生机勃发。自然及人体阳气最为旺盛,阳气外发,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活跃,根据中医四季养生的原则应重在养心。此时宜心态清静,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越是天热越要“心静”,以避免不良刺激。持续高温天气,不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会对心理和情绪产生负面影响,出现“情绪中暑”。对年老体弱者来说,情绪障碍可能会使他们心肌缺血、心率失常和血压升高。因此,应保持乐观情绪,戒躁戒怒;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冷处理;规律睡眠,戒烟限酒。大家可选择一些药食同源,具有清心降火,养心安神的食物如:茯苓、麦冬、淡竹叶、荷叶、大枣、莲子、百合、小米、冬瓜、苦瓜、西红柿、西瓜等食用。另外大家要调整起居,保证充足的睡眠,中午最好小憩一会儿,因睡眠与情绪和免疫力密切相关,睡眠不足则抵抗力差。
● 三伏养胃,健脾除湿
大暑时节,可多吃些燥湿健脾的食物。该时节除了炎热外,还会出现多雨或阴雨绵绵的天气,气候以潮湿闷热为主,所以从传统养生学的角度讲,特别要注意对“暑湿”的预防。暑湿侵害人体可出现胸膈满闷、饮食无味、口中黏腻、头昏脑涨、肢体困重等症状,所以应以消暑清热、化湿健脾的方法进行预防或治疗。大家可做薏米小豆粥、橘皮茶、香荷饮,乌梅冰糖水等。
益气养阴的食物也不可少,大暑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此时,人们常常是“无病三分虚”。因此,除了要及时补充水分外,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的食品以增强体质,使湿热之邪无隙可乘。但所选食物一定要清淡,不可过于滋腻,否则极易碍胃,导致消化不良。如山药、大枣、海参、鸡蛋、蜂蜜、莲藕、豆浆、百合粥等都是夏日的进补佳品,可根据个人口味选择!此外中医还认为,按五行规律,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肾水虚衰,要注意补养肺肾之阴。可选用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以及酸收肺气的药物,如五味子、乌梅等,以防出汗太过,耗伤津气。
● 湿热交蒸,严防中暑
大暑时节,如保养不当很容易中暑,其症状常常是全身乏力、头昏心悸胸闷、出虚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遇到这种情况不能慌乱,首先避开闷热环境,转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然后采用各种办法帮助身体散热,补充水分好好休息,再喝点淡盐开水、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但对于严重中暑者还需送往医院治疗。此外,三伏天湿热交蒸,细菌、病毒繁殖快,皮肤病发病也增多,如湿疹、风疹、真菌感染等,所以要多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屋内要多通风,多洗手。此节气细菌繁殖极快,易致食物中毒,如出现腹痛,腹泻、脓血便等,要尽快看医生。
● 抓住时机,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特色。中医认为某些冬季常发或特别严重的病,在夏季虽然不发作,但是其致病因素(中医称之为宿根)仍然存在,只是由于夏天天气炎热,机体阳气充沛,没有立即发作而潜伏在体内,一旦到了冬季天气寒冷便会发作,所以在夏天,尤其在三伏天抓住有利时机,乘体内阳气充沛,肌肤腠理开泄之际,辨证施治,内服中药或选取穴位敷贴或针灸或拔罐等,往往可以达到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的最好效果。适合冬病夏治的疾病,包括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各种关节炎症、慢性腹泻、冻疮、鼻炎等慢性病,以及平日工作劳累,虽无确切病症,但常感身体不适,力不从心的亚健康人群都适宜在三伏天找有经验的中医辨证调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