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与石的盟约(三)
说到石头,会联想到什么?
小孩喜欢魔法石,富贵人家的太太们喜欢钻石、红宝石、黑曜石、蓝宝石、水晶石、玉石、石榴石、猫眼石、绿松石、珊瑚石……文人墨客们喜欢田黄石、寿山石、芙蓉石、鸡血石、昌化石、青田石、巴林石、莆田石、楚石、煤精石、丰润石……
石头,从有了人类以来就为人所用,所以,人类历史有一段是按照加工石头的程度来划分的,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时代。梁衡有一篇文章叫《人与石头的厮磨》,讲了人类与石头相伴相生,产生出来了辉煌的石头文化,“这冰冷的石头就这样与人类携手进入文明时代。历史在走,人情、文化、风格在变,这载有人类印痕的石头却静静地躺在那里。”
也因为人类与石头的这数千年的厮磨,石头就带上了人类温暖的记忆,猎人海力布变成了一块石头,还有那“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的望夫石,都是人类对永恒的期盼。既然生命如此短促,就要通过金石来记忆,克服短暂生命带来的遗憾,以求不朽。泰山刻石、摩崖石刻、石窟、石洞、石佛、石鼓文……如果大家去十三陵,看看十三陵的每一块砖上面竟然都有工匠的名字,这些匠人,竟然都跟他们烧制的石头一样,从明朝走来,一直活到现在——物勒工名,本来是一种责任制,竟然也帮助这些平凡的工匠成就了不朽的名声,人已经朽坏了,唯有这留下的砖瓦还在告诉世人,这是一位工匠制作的,有温度,有情感,有故事。
在与石头打交道的过程中,就留下了很多汉字,这些字,记录了人与石厮磨的过程,以及这厮磨的艰难与辛劳。
做成一件器物,非常艰难,都是手工劳作的过程,分工极其细致,《尔雅》中记载,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要完成一个骨雕,一个象牙雕,一件玉雕,一件石雕,都是需要付出非常细致的劳作,和辛苦的过程。
(台北故宫象牙雕,摄于台北)
《说文解字》石部下,有53个字,有的是描述石头功用的,比如,有的石头可以做磨刀石;有的撞击之后的声音好听,可以做乐器,是乐石;有的石头非常坚硬;有的石头就比较软而滑。有的是描述对石头的加工的,有碎石的,有砍开的,有粗磨,有细磨;有的描述石头发出的声音的;还有的石头可以用来做基础……对石头的观察如此细致,对石头的功用如此了解,这该是多么亲近,才能有这样的了解!
进入当代,石头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摆设,普通人没有机会去亲近石头,研磨石头了,所以,很多字就不再常用了,下面说几个常用的字:
砥砺、研磨,是作为词语出现的。砥、砺,都是磨刀石。《淮南子·说山》“砥石不利而可以利金”,磨刀石本身并不锋利,但是可以是各种工具锋利。砺,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著名的荀子的劝学篇哦!砥、砺的区别,前者是细的磨刀石,后者是粗的磨刀石。《山海经·西山经》里记载说,崦嵫之山,其中多砥砺。就是说崦嵫山盛产磨刀石,据天水日报考证说,崦嵫山就是天水的齐寿山,大家如果到那里了,可以看看,是否盛产磨刀石。因为磨刀的过程是一个刀与石头互相磨砺的过程,也是一个使得双方都变好的过程,所以,就有了勉励、磨炼的意味。并且成为了现代汉语的常用意义。
研磨,是表示用工具研成粉末的过程。研,就是磨,是精细地磨,磨,最初是个动词,就是一个使粗糙便细致的过程。研磨,都是让变细的过程。磨,后来指称研磨的工具,读作mo4。
还有一种磨叫砻,新石器时代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主要是用来给谷物脱壳的。而磨是用来粉碎谷物的——只是,磨我见过如何工作,这个砻没见过,有广闻博识者,不妨给普及一下。
磨砻砥砺,就成为了一个词语,表示磨砺锻炼。
确,表示坚硬的石头。所以,确定、确实、确凿、正确、明确、的确都有一种非常坚定的肯定的语气蕴含在这些词语当中。
碣,就表示“特立之石,东海有碣石山”,是否想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破,石碎也。表示石头碎裂,变成不相连属的几块。碎,是“细破也”,就是比破要裂开的多,更细小。破碎两个字放在一起的时候,没有区别,但是如果分开用,就有程度的不同。也就是段玉裁说的,浑言和析言的关系。所以,碎组词就说零碎,粉碎,细碎,碎屑、鸡零狗碎,碎嘴,闲言碎语,总之,碎了,就不好补了,破了,还有补起来的可能,有破镜重圆,没有碎镜重圆的。
磬,是一种乐器。甲骨文字形,像是手持小锤击磬的样子,字形如下:
在传统的行礼中,有一种磬折之礼,就是孔子经常行礼的那个样子,弯着腰,谦和恭敬的样子。就是取了磬这个乐器的形态。去国家历史博物馆,还可以看到编磬。
石头与人类息息相关,记载了人类文化的大部分,或刻字刻画于其上,或做成器物以千古。日本有位学者林巳奈夫写了《刻在石头上的世界》,世界各国都有在石头上刻字刻画的历史,有兴趣者,不妨读一读,很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