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是个什么?

传统文化,成为了一个热词!之所以热,一定是之前不太热,出了问题,需要热起来。于是,大家就都出来畅谈传统文化。引用传统文献中的句子,能够背诵很多古诗,认识很多古字,背很多经典,穿着长袍马褂戴着凤冠霞帔演一出大戏,脑门上点个朱砂痣,搞个艾灸,拔个火罐,在某个节气的时候弄点什么……都成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今天说说传“统”,统字从糸,糸是丝,统是丝的头绪。丝的头绪,要想得到,需要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丝来源于蚕茧,蚕茧是一团。

要从这一团中找出个“统”来,着实不易,需要在热水中煮,煮的过程中,工女一个个从蚕茧中抽出来那个叫统,否则就不能称为丝。在《淮南子·泰族》中有记载:“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工女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

不妨还原这个抽丝剥茧的过程,是一件多么烦琐的事情,一个蚕茧好说,试着抽400个蚕茧,看看什么情况?所以,这个“统”来的不易。也因为得到茧的头绪之后,就能够绵绵不绝地抽出来丝,所以,用来比喻人事,一脉相承,世代相继的称作“统”,比如皇位传授的叫皇统,思想学说承继的叫道统,不间断继承同一祖先血缘体系是血统。

传统文化,应该就是世代相传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对于这个,学术界的研究简直就是丰富的不能再丰富了,仅仅是关于传统文化的分类,就有十几种,也就可以想象得到,为什么传统文化是个筐了。如何抽丝剥茧,理清这些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大工程。据说北京市中考,有一个考出来就是要考传统文化。这个传统文化就很庞杂,有思想方面的,生活日常的各个方面。恐怕也是需要老师们抽丝剥茧理一理,到底这些“统”的头绪是什么吧。这里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边缘文化……那么,这么多文化到底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不是也需要考虑考虑呢?

邓友梅说:“从民国初年到抗战期间,京、津等地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群体:有文化没职业,有教养没技能,衣着寒酸举止高雅,手不能提却能写对联画画,肩不能挑却能拉山膀起霸。只可惜书画还不到卖钱水准,唱做仍停留在玩票阶段。他们对人有礼貌,说话有分寸,文墨有根底,举止有风度,穷愁潦倒却又目空一切……”这是满清入关之后精英文化教育的结果。

所以,殷鉴不远,当下我们把精英文化、民俗文化,各种文化杂烩了,一起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孩子们不会穷愁潦倒到这个程度。专家们也是有考虑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