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云”兴,福建崛起!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环戴云山文化圈”(一):民居篇
戴云山,又名迎雪山,海拔1856米,为“闽中屋脊”,相当于台湾“中央山脉”,其主峰位于泉州市德化县赤水镇戴云村。
戴云山脉,以戴云山为核心的福建第二大山脉,山脉横贯闽中,除德化外,还分布在三明大田、尤溪、永安,福州永泰、闽清,漳州长泰、华安,龙岩漳平、莆田仙游,泉州安溪、永春、南安、厦门同安、集美等县级区域。
上述各县级区域,有的全境处于戴云山脉,有的只是部分涉及,无论如何,都曾是我极为陌生的山地区域。这一区域从种种迹象看,其乡土文化特质,有较高的统一性。我感觉,可以称之为“环戴云山文化圈”。其文化特征,渊源于戴云山,似乎不宜用“闽中文化圈”来称呼,用“闽中文化圈”会让人忽略戴云山对于这个文化圈的重要意义。
几年前,我到德化境内采风时,一路前行,一路赞叹,不知不觉,直抵戴云村。那次旅行,观感是颠覆性的,我没想到,这也是泉州!这也可以是泉州?之前,我一直以为泉州通通都是红砖厝,有关闽南民居的书籍,总是习惯于把泉州民居简化成“红砖厝的世界”,对此外的事物,总是略而不谈。只有一天,当你深入到戴云山的山地时,你才会明白,乡土的真相不是书里能看到的,你得到深入,深入,再深入。
德化的山地除了森林与梯田,到处都是极似“干栏”的木厝民居,回来后,我写文章指出这些木厝很可能就是“干栏文化”的遗存。当地的官方网站很快便收储了这篇文章。续而,这几年内,我一直试着把“干栏”作为福建民居的一种古老类型进行推介。然而,从现场看,原汁原味的“干栏”木厝固然不少,但不少显然已经与汉族合院式民居合流,形成大量介于两者之间的合院式木厝民居,这种合院式木厝民居,便是所谓的“戴云山筑”。只要你认真进宅观察,还是可以找到不少干栏民居常见的特征,比如低干栏的存在,比如美人靠,等等。
五一期间,我到永春岵山古镇呆了几天,发现这里的民居与戴云山的合院式木厝民居非常相似,只是其一些外墙由木质变成砖质(这里的砖可能因为土质的原因,明显比较暗红),可能是这里较为富庶的原因,其本质上,还是“戴云山筑”。大多“戴云山筑”,都有一对圆窗,远远地看,像是窥探着山地的“虎眼”。
这种合院式的“戴云山筑”,因防御的需要,渐渐催生以跑马道、角楼、高石墙基为主要特征的“闽中土堡”。这些“闽中土堡”的核心,很多便是这合院式的“戴云山筑”。也就是说,所谓的“闽中土堡”,其实只是“戴云山筑”的城堡化。仅仅从民居风格上讲,福建中部便存在着一个“环戴云山文化圈”。这个“环戴云山文化圈”与传统意义上的闽南文化圈、闽西文化圈、闽东文化圈、闽北文化圈风格极为迥异,虽然各各也有一些相似点,但总体上还是差别甚大的。
“环戴云山文化圈”与闽南文化圈之间,存在着一条长长的“石头厝飘带”。这条“石头厝飘带”位于戴云山西南方向的山麓,除了鲜明的石厝特征,我们可以观察到该区域的防御性楼堡建筑,介于土楼与土堡之间,但更似土堡,可以说是土堡的一种特殊类型。
南巢北穴,作为古百越干栏民居的主要遗存地,“环戴云山文化圈”隐藏着福建的众多远古秘密,它是福建的“母文化区”与“根文化区”。
前阵子,我提到了关于厦门山地的“山厦门”概念,对于泉州而言,同样有着“山泉州”的问题,这“山厦门”与“山泉州”之间的关系,远比厦门与泉州之间的关系密切多了。
“环戴云山文化圈”自然与人文资源极为丰富,不妨共同规划,共同管理,共同发展,不妨成立”文化与自然联合管理机构“,共同申请文化与自然世界遗产,把森林茂密,水系发达,拥有无数神秘土堡的环戴云山山脉地区,建设成为全球领先的生态佳境、宜居地带与旅游胜地。
戴云兴,福建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