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总结】下肢骨、关节损伤
髋关节脱位
(一)分类及临床表现
按股骨头脱位后的方向可分为前脱位、后脱位和中心脱位,以后脱位最为多见。
1.髋关节后脱位的典型表现
(1)有明显外伤史,通常暴力很大。
(2)有明显的疼痛,髋关节不能活动。
(3)患肢缩短,髋关节呈屈曲、内收、内旋畸形。
(4)可以在臀部摸到脱出的股骨头,大粗隆上移明显。
(5)部分病例有坐骨神经损伤表现,大都为挫伤,2~3个月后会自行恢复。神经损伤原因为股骨头压迫,持续受压使神经出现不可逆病理变化。
2.髋关节前脱位的典型表现
髋关节呈屈曲,外展、外旋畸形。
3.髋关节中心脱位的典型表现
患肢缩短情况由股骨头内陷的程度决定;由于后腹膜间隙内出血甚多,可以出现失血性休克。
(二)髋关节后脱位的并发症
坐骨神经损伤,大多数为挫伤或股骨头压追所致。表现为膝关节的屈肌,小腿和足部全部肌肉均瘫痪,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部感觉消失。
(三)后脱位治疗
单纯髋关节后脱位多采用手法复位。
1.复位
复位宜早,最初24~48小时是复位的黄金时期。常用Allis法复位,即提拉法。
2.固定
复位后患肢做皮肤牵引或穿丁字鞋2~3周。不必石膏固定。
3.功能锻炼。
第六节 股骨颈骨折
成人股骨头的血液供应有多种来源:
①股骨头圆韧带内的小凹动脉,提供股骨头凹部的血液循环;
②股骨干滋养动脉升支,沿股骨颈进入股骨头;
③旋股内、外侧动脉的分支,是股骨头、颈的重要营养动脉。旋股内侧动脉损伤是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主要原因。
一、病因与分类
★1.按骨折线部位分类
(1)股骨头下骨折
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机会很大。
(2)经股骨颈骨折
(3)股骨颈基底骨折
骨折部血液供应的干扰较小,骨折容易愈合。
2.按X线表现分类
(1)内收骨折
远端骨折线与两侧髂嵴连线的夹角(Pauwells角)大于50。,为内收骨折。
(2)外展骨折
远端骨折线与两侧髂嵴连线的夹角小于30。为外展骨折。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中、老年人有摔倒受伤历史,伤后感髋部疼痛,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有时伤后并不立即出现活动障碍,仍能行走,但数天后,髋部疼痛加重,逐渐出现活动后疼痛更加重,甚至完全不能行走。检查时可发现患肢出现外旋畸形,一般在45°~60°之间。若外旋畸形达到90°,应怀疑有转子间骨折。
x线拍片检查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情况。
三、治疗
非手术疗法 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外展型或嵌入型等稳定性骨折,选择非手术方法治疗。下肢皮肤牵引,卧床6~8周。
第七节 股骨干骨折
1.概述
股骨是人体最长、最粗的管状骨;股骨嵴是股骨后面隆起的粗线,为股后肌群的附着点,在切开复位时,依此作为对合正确与否的标志。在股骨干后外侧,有四根股深动脉分支;股骨干骨折可分为上1/3、中1/3和下1/3骨折。股骨骨折的移位按肌拉力和暴力的方向而异,股骨下1/3骨折后,远折段受腓肠肌的牵拉而向后倾倒,可压迫或刺激腘动脉、腘静脉和胫神经、腓总神经。
2.诊断
(1)病史
有明显外伤史(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伤后患肢剧烈疼痛。
(2)体征
患肢大腿肿胀、缩短、畸形,髋膝不能活动;完全骨折可有骨擦音或骨擦感。
(3)X线片可证实和明确骨折的部位和类型,以及移位情况,指导治疗。
3.治疗
(1)非手术方法
大多数骨折都能用非手术疗法治疗,可用持续牵引治疗。
①横骨折:可在全身麻醉下作手法复位,然后用牵引装置维持复位,大腿用4块夹板固定,一般需要牵引8~10周。
②斜形、螺旋形、粉碎骨折:一般可直接作持续骨牵引。为了缩短人卧床时间,可用功能性石膏支架固定,即牵引3~4周后,用大腿石膏加膝以下支架固定,鼓励病人扶杖下地活动。
③产伤引起的新生儿股骨干骨折:可将伤肢用绷带固定于胸腹部,2周后拆除绷带,骨折即可愈合。
④3岁以内的儿童一般均可采用垂直悬吊牵引。
⑤超过3岁的儿童,一般不宜用悬吊牵引,可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持续皮牵扯引治疗;或手法复位石膏固定。
(2)手术疗法
①手术指征
非手术治疗失败;同一肢体或其他部位有多处骨折;伴有血管神经损伤;老年人不宜卧床过久者;病理性骨折;陈旧性骨折而有严重成角畸形。
②手术方法
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切开复位髓内针内固定或闭合带锁髓内针内固定。
第八节 胫腓骨骨折
1.解剖概要
胫骨中上段的横切面是三棱形,至下1/3呈四方形,两者移行交接处,骨的形态转变,是容易发生骨折的部位。
胫骨的前内侧位于皮下,又有棱角,故骨折端极易穿破皮肤而形成开放性骨折。
胫骨的营养血管从胫骨上、中1/3交界处入骨内,在中、下1/3处的骨折营养动脉损伤,供应下1/3的血循环明显减少,同时胫骨下1/3血供本来就少,因此,胫骨中下1/3交接处骨折时,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腓总神经于腓骨颈外侧走行,骨折易受损伤。
2.临床表现和注意点
(1)胫骨上1/3骨折时,由于骨折远段向上移位,使腘动脉分叉处受压,可造成小腿下段的严重缺血或坏死,如不及时处理,将造成严重危害;
(2)胫骨中1/3骨折时,如严重挤压伤,易造成缺血性肌挛缩或坏疽,必要时尽早切开深筋膜,减除骨筋膜室压力,以挽救患肢。
3.病因与临床表现
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多有外伤史;出现局部肿胀、剧痛,畸形和活动障碍。应注意观察有无合并腓总神经、胫动、静脉损伤的表现,并应防止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
4.治疗
恢复小腿的长度、对线和持重功能。可采用保守治疗,骨牵引或石膏、夹板外固定。对于不稳定性横骨折和粉碎骨折或开放性骨折,可采用手术治疗,利用钢板螺丝钉或髓内钉固定。
第四节 髋关节脱位
(一)分类及临床表现
按股骨头脱位后的方向可分为前脱位、后脱位和中心脱位,以后脱位最为多见。
1.髋关节后脱位的典型表现
(1)有明显外伤史,通常暴力很大。
(2)有明显的疼痛,髋关节不能活动。
(3)患肢缩短,髋关节呈屈曲、内收、内旋畸形。
(4)可以在臀部摸到脱出的股骨头,大粗隆上移明显。
(5)部分病例有坐骨神经损伤表现,大都为挫伤,2~3个月后会自行恢复。神经损伤原因为股骨头压迫,持续受压使神经出现不可逆病理变化。
2.髋关节前脱位的典型表现
髋关节呈屈曲,外展、外旋畸形。
3.髋关节中心脱位的典型表现
患肢缩短情况由股骨头内陷的程度决定;由于后腹膜间隙内出血甚多,可以出现失血性休克。
(二)髋关节后脱位的并发症
坐骨神经损伤,大多数为挫伤或股骨头压追所致。表现为膝关节的屈肌,小腿和足部全部肌肉均瘫痪,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部感觉消失。
(三)后脱位治疗
单纯髋关节后脱位多采用手法复位。
1.复位
复位宜早,最初24~48小时是复位的黄金时期。常用Allis法复位,即提拉法。
2.固定
复位后患肢做皮肤牵引或穿丁字鞋2~3周。不必石膏固定。
3.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