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生命是一场虚空,死亡是唯一的真相

今天想向大家推荐的书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忏悔录》。

有人该问了,没搞错吧,《忏悔录》是卢梭的。

的确,前几天,我发文引用《忏悔录》,即使有书的封面为证,有人还是要纠正我:不好意思,《忏悔录》是卢梭写的。

卢梭的确写过,很有名气,但是托尔斯泰也写过。

托尔斯泰的《忏悔录》与奥古斯丁的《仟悔录》、卢梭的《忏悔录》并称“世界三大忏悔录”。

这是一本值得读的书,相对于他人的言不由衷,这本书算很坦诚之作了。在书中,托尔斯泰敢于道出自己的种种不是,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否定,一步步试图寻找活着的方式与意义。

宗教给不了答案

在书中,托尔斯泰主要追问了人生的意义。

首先,他在宗教信仰中找不到人生的答案,宗教不仅指导不了现实生活,还与之格格不入。

“我自幼受东正教的教育和洗礼,此后,它伴我度过了少年和青年时代。然而,当我十八岁并从大学二年级退学后,便不再相信他们教我的任何东西。”

1838年,一个在中学读书的男孩到托尔斯泰家宣布:其实根本就没有上帝,我们所学的有关上帝的一切,统统都是谎言。

显然,那是一个上帝已死的年代,整像尼采所言。

“我认为,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的:大家的活法其实都一样,都是按照人生存的基本原则在生活。这种基本原则不仅与教义毫无共同之处,而且大部分与之背道而驰。教义不参与生活,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从来不涉及教义,个人生活中也不能参照教义行事。这种远离生活并独立于生活之外被信奉着的教义,即使涉及,也应该被当作一种表面现象,与生活没有丝毫关系。”

奥伊肯说:“如宗教所说,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忧虑、烦恼和痛苦。宇宙的规律无法改变,人们的生活又被以上各种所困扰,根本容不下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幸福和舒适。事实上,从最初某种意义上说,宗教不但没能减少人们的不幸和罪恶反而使它们增加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因无法长期忍受理想与现实的背离,突发精神危机,托尔斯泰撰写《忏悔录》。《忏悔录》主体部分创作于1879年-1880年间,至1882年完成,首次计划出版。但因有反对东正教内容遭到教会书刊检察机关的强烈反对。1884年,稿件偷渡到瑞士日内瓦出版。

一切过往都是错

挣脱宗教的思想束缚,托尔斯泰试图于现实生活中寻找人生的意义。

他总结回顾了自己的过往经历,深刻剖析了自己的所作所为以及获得的收获。

对自己的剖析很坦诚,比如他写道:“荒淫无度,谎话连篇,偷鸡摸狗,信口雌黄,私通旁族,纵饮无度,凶残暴庚.戕害人命……没有一种罪行我没干过,人们却以此来夸奖我。

这也折射出了世俗眼中的成功与成就,是多么的不堪。”

从叙述当中可以看出,托翁也是一个普通人罢了,身上带着各种恶行与不良品质。

当然,剖析自己的恶不是目的,目的是他想说,在一切的过往实践中,他都没有找到生存的意义。

即使当作家,也不是什么高尚之举,他也没从中找到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不过是从事着赚钱骗人的勾当。

当时彼得堡的文学家们以充当“人类导师”自诩,自认使命为“教育民众”,喜爱高谈阔论。

“我的作家同事的处世之道就是:生活会越来越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这些有思想的人是主要的参与者。在这些有思想的人中,我们这些艺术家和诗人最具影响力。我们的宗旨就是教化人类。为了不给自己提一些常见的问题,比如'我知道什么,我应该教什么’,就说有一套理论能解释,根本不需要了解这些,因为艺术家和诗人的教化是潜移默化的。”

于是,作家们为了名与利(“尽可能多地获得金钱和赞扬,才是我们藏在内心深处的出发点”),尽可能写书、开专栏,像“疯人院一样”。好为人师地企图教别人,但是他们又会教什么呢?“我们没有察觉,其实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乃至关于生活最简单的问题———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们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

托尔斯泰甚至认为作家都是些不良之徒:“怀疑作家信仰本身真实性的同时,我开始认真地观察创作者们,并且确信,几乎所有投身于此的信徒,也就是作家们,都是一群无良之人。大部分是坏人,毫无品格,他们要比我过去寻欢作乐或是当军人时见到的人还要坏得多。但是他们很自信,自我感觉良好,这只有那些真正高尚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高尚的人才能这样。我开始讨厌这类人,同时也讨厌我自己,但是我明白了,这种信仰就是用来骗人的。”

生命是一场虚空

无论做什么,无论怎样忙碌,到头来,都是虚无的。

叔本华说:“生命就是罪恶,它什么都不是,向虚无转化才是生命唯一的幸福。”

受叔本华等人的思想影响,托翁也坚持认为,人生是虚无的。“我碌碌无为地活,兜兜转转地过,不经意间进入一个深渊,并且清楚地看到,除了死亡前面什么都没有。不能停下脚步,不能回头,也不能闭上双眼不看前方的万劫不复。除了生活和幸福的幻象,除了真正的苦难和死亡,前方什么都没有。”

我的生命是否具有超越死亡从而永恒的意义?对于这个问题,托翁给出否定的答案。他认为,人生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我的那些事业,无论它们成功与否,将来都会被忘记,或早或晚,那时我也早已不在。”

他向国外游历,并向众多知识学科寻找人生的答案,结果未能如愿。

那些学科可以给出星体的化学成分,太阳朝武仙座的运动,人类和自然万物的起源,无限微小原子的形状,无重极小以太粒子的波动等,但是,对于“生命的意义”却给不出答案。

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当一切有意义的科学问题已被回答的时候,人生的诸问题仍然没有触及。”(《逻辑哲学论》)

摆脱人生困局的方法

托翁总结出四种摆脱人生困局的方法:第一种解决方法就是无知,第二种解决方法就是享乐,第三种方法就是借助力量和能量,第四种方法就是懦弱。

第一种方法是没有意识到生命的毫无意义、空洞和罪恶,没有意识到死了更好。第二种方法是按照现有状况去过活,不去考虑未来。只有陷于世俗生活中才能苟且偷生,哪里有酒哪里醉。第三种方法是知道生命的罪恶和荒谬之后,停止生活并自杀。第四种方法是像所罗门和叔本华一样生活。即便是知道生命就是拿我开的一个愚蠢的玩笑,却依然活着。

成千上万的人在忙于生计,却不曾怀疑过生命的意义。

托翁也承认,或许是受制于认识的局限,或许人生不是虚无的,只因自己认识有限。

于劳动中找到生存的意义

托尔斯泰是贵族,衣食无忧的庄园主,可以说,他没有物质生活匮乏之痛,只有精神之痛。

他的痛苦不是底层人们所具有的,也不是急迫的,多少带些无病呻吟之状。对于穷苦的人、挣扎与苦难之中的人来说,谈人生的意义,是奢侈的。

他厌倦了他所属的那个虚伪颓唐的上层圈子,最后,走向了底层生活。

他开始和贫穷的、平凡的、没有学问的教徒接触,和朝圣者、僧侣、分裂派教徒、庄稼人接触。虽说这些普通人信仰的也是基督教,也在基督教真理中掺杂了很多迷信的东西。但跟托尔斯泰生活圈子里的教徒相区别的是,对于上层社会的教徒们,迷信的东西是不必要的,和生活没有任何关系,只不过是为自己找了一些寻欢享乐的法子罢了;而对于劳动人民,迷信的东西已经左右生活,是他们得以生活的必要条件。信教的劳动人民用其行动肯定了信仰赋予生活的积极意义。于是,托尔斯泰坚信他们才拥有真正的信仰。信仰对于他们而言是必需的,赋予生命意义,并且提供了活下去的可能。

他认为劳动人民创造生活的行为才是真正的事业。

“我终于从特立独行中解脱出来,看见了普通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明白了这才是真正的生活——这拯救了我。我明白了,如果我想认知生命,参透生命的意义,我就不应该像寄生虫一样生活,而应该过真正意义上的生活,真正人类赋予生命的意义,和生活融合,从而来阐述和验证生命。”

托尔斯泰从此远离贵族生活,衣食简朴,与农民一同从事体力劳动。

也就是说,托尔斯泰在这本书里从反宗教信仰开始到依然相信宗教结束。他在全书的结尾处写道:“教义中存在真理,对此我深信不疑;但其中也存在谎言,这一点也是毫无疑问的。我应该找出真理和谎言,并把它们区分开。”

人总要去相信什么的,这是精神的支撑,完全没有信仰的人,大概是少有的。

杜拉斯说:“唯有当我们被虚空围绕时,神才会住进我们心中,但这无济于事。不信上帝,只不过又是另一种信仰罢了。我怀疑真有可能什么都不信吗?什么都不信,就等于去除我们一生最爱的所有意义,一切永恒。一切都将成为它本身的一种目的,而丧失了结果。”(《杜拉斯谈杜拉斯》)

那么,到此,他解决了人生的困局了吗?

大概,也未完全解决,否则也不会有最后离家出走病死于途中的结局了。

正应了史铁生那句话:“人信以为真的东西,其实都不过是一个神话;人看透了那都是神话,就不会再对什么信以为真了;可你活着你就得信一个什么东西是真的,你又得知道那不过是一个神话。”(《原罪·宿命》)

(0)

相关推荐

  • 信仰到底是什么?人活着为什么需要信仰?

    信仰到底是什么?现代人的生活真的需要信仰吗? 一.信仰是什么? "信仰"英语中可译为faith.belief.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 ...

  • 路雪莹:春服既成

    春服既成 高纬度地区的春天好像舞台布景,是完整呈现的.在一番暗中的酝酿与忙碌之后,某一时刻,大幕拉开,已经换了一个世界,人们不由得"啊"了一声,一时间简直回不过神来. <战争 ...

  • 阿德勒论宗教与心理的关系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现代自我心理学的开创者之一.他曾跟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他改变了精神分析重 ...

  • 列夫·托尔斯泰:人类历史进程的夜空中,永恒闪亮那颗星

    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曾在大学讲授俄国文学的时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把窗帘都关上并且将灯熄灭.接着他打开左侧的一盏灯对学生说:"在俄罗斯文学的苍穹上,这盏灯是普希金."接着他打开中间的 ...

  • 世界文豪托尔斯泰《忏悔录》:生命是一场空虚,死亡是唯一的真相

    卢梭写了一本<忏悔录>,将自己做过的好的坏的都写出来,像镜子一样把自己展现出来,真诚地面对自己和世界,无论喜欢或者讨厌,无论幸福或者痛苦,也无论卑鄙或者高尚. 奥古斯丁写了一本<忏悔 ...

  • 托尔斯泰的存在主义危机,生命本没有意义,他却不断寻找

    托尔斯泰陷入了存在主义危机,他在日记中写道,"地球上的生命无可给予",在此之前的几个月里,他一直在读物理学.在更多地了解自然的冷酷法则后,他失去了对超验论的信心.他说,他在所有的科 ...

  • 与大师相遇 | 托尔斯泰:​生命的真谛不在于肉体,而在于灵魂

    '每个人都想改变世界, 但没有人想改变自己.' 如此真知灼见出自 列夫·托尔斯泰, 提醒我们应内省的金玉良言. 这位19世纪的俄罗斯著名作家 也建议我们应扪心自问, 上帝要我们做什么? 托尔斯泰说, ...

  • 托尔斯泰:不懂生命意义的人也不懂爱

    ベニスの爱(イタリア) Richard Clayderman - 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曲全集 - 星星小夜曲 每个人都知道爱的感情是一种特殊的.能解决一切生命矛盾的东西,它能把人的生命所追求的那种完全 ...

  • 托尔斯泰:不懂得生命意义的人不可能懂爱

    不懂得生命意义的人不可能懂爱      每个人都知道爱的感情是一种特殊的.能解决一切生命矛盾的东西,它能把人的生命所追求的那种完全的幸福给予人."但这种感情只是偶尔产生,持续的时间也不长,结 ...

  • 托尔斯泰:人类摆脱生命束缚的四种方法

    按|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 ...

  • 《名人传》之《托尔斯泰传》摘抄

    《名人传》之《托尔斯泰传》摘抄

  • 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的凄惨晚年

    1910年8月30日,亚斯纳亚·波良纳庄园.一场夫妻长年积怨导致的激烈争吵,让一位老人痛下决心:惹不起,走! 10月28日还不到早晨5点,他带着私人医生离家远行.寒冷的天气使他不停咳嗽,并开始发高烧. ...

  • 托尔斯泰:生活中只有两种不幸

    选自托尔斯泰<生活之路> 王志耕 译 商务印书馆 2015 1. 真信仰与伪信仰之间的区别在于,持伪信仰的人希望的是:因为他的祭礼和祈祷,上帝要让他得到满足.而持真信仰的人的希望仅仅是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