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废物引进计划》:只会学习的孩子,为什么最后都输得很惨?

 文丨 优宝
在豆瓣上,有一个小组,叫“985废物引进计划”,成员高达8万多人。
而小组的创立者正是一个985的毕业生,然而步入社会后他才发现,自己除了学习教材、做题什么都不如别人。
在学校里他是天之骄子,在社会上他却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废物,领导布置的工作他干不好,和同人的人际关系也处不好。
他不知道能像谁求助,只好在网上寻找同病相怜的伙伴,果然有很多像他一样的人,在这小组中每天都上演着各种各样的真实遭遇。
“做题做题做题,做了15年题,什么时候才能不用做题”
“有没有想过出家的?”
“大学荒废,现在前途迷茫……”
“身体差的five(废物)是不是应该放弃努力”
“父母会说'学白上了’、'你这样的不管多高的学历都没用’之类的话吗?”
而大家讨论最多的问题还是——我们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选择自杀的学霸
小组里有人倾诉着身边发生的故事,他们班里有个叫吴磊的男孩,在一个东北城市长大,父母都是公务员,家境也还不错。
从中学时代开始,吴磊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不错,同学录上很多人在对他的印象一栏中都只写了2个字——学霸
后来吴磊从小县城考进了北京交通大学,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期末考试中,他学霸的人设第一次崩塌了,数学才考了63分。
这个打击对他有多大呢?
根据北京交通大学发布的2019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吴磊所在专业2019年本科签就业协议率为30.84%,而研究生的签就业协议率为74.68%。
相比参加全国统一的研究生考试,保研是相对便捷的上升渠道,但同样竞争激烈,如果想顺利保研,必须有一个漂亮的“绩点”
但对于大一数学类科目刚过60分的吴磊来说,如果想要通过大二的努力拉高绩点,他大概需要科目平均分达到90分左右。
他觉得自己看不到未来了,在2020年12月15日,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早上,已经大三的吴磊从教学楼上一跃而下,摔死在一片空地上。
他死前在朋友圈发布的遗书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开来:
遗书中是吴磊对“全面发展”赤裸裸的怨恨,因为轻信的这样自由的“鬼话”,他放弃了自己唯一的优势“做题”,当他意识到问题所在时一切都为时已晚。
在如今的教育体制下,刷题是最高效提升分数的方法,这也是很多从小地方出来的孩子唯一的选择。
最典型的便是被中宣部评“时代楷模”的张桂梅校长,她的教育核心便是刷题,往死了刷,因为只有这些做才能把1800多名云贵山区的女孩送出大山。
可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就是这样,每转换一个圈层、行业,你原先所依仗的经验、手段都不会有太大的作用。
在这场人生的游戏中,我们从来都只是玩家,如果不想单机刷到死,就没人会按你的规则来“玩游戏”。
做卷子——听老师话——上好大学——找好工作,这条曾经在小城市的游戏规则突然行不通了,大城市教育环境的鳞次栉比让人分外迷茫。
就像50年代的人们,历经自然灾害,为最基本的温饱犯愁;90年代的人们,焦虑下岗、分不到房子、单位里不受重视。
如今新时代的人们将内卷蔓延到了下一代,这不是家长在为难孩子,而是加速的内卷在为难我们每一个人。
就像一滴水被裹挟在时代的洪流里,你能指责它没有流向正确的方向吗?
或许只能感叹一句——时也,命也!
当没人能告诉我们答案而我们自己又寻找不到时,大多都会走进最坏的结局。
学何所为?学何所用?
那么如今这个时代教育的答案又在哪里呢?如果不为了分数,学习又有什么用?
或许每一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但我们都会面临同样一个问题:“我们到底在为了什么而学?”
吴磊就有着非常明确的目的——为了飞跃阶层,为了能够跻身大城市生活,再往高了说便是为了让人生能有更多的选择。
这也是我们常常告诫孩子的理念,理论本是没有错的,只是很多人用了错误的方式去实践。
我们学习是为了获取知识,但一一得一、一二得二的意义并不在于让我们学会乘法算数表,而是将人类从用几十万造价的计算机计算中解放出来。
看,这就是算数的时代答案。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也曾谈到过:
近年来数学思维网课铺天盖地,我发现这些课程真的很会包装宣传,但是却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都是借用声光电效果和奖励机制来让孩子学习数学逻辑知识。
在高刺激和频繁奖励中,孩子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到数学项目本身。
学数学更像是打游戏通关,答对一步获得一个奖励,这不是在给孩子数学启蒙,而是玩电子游戏启蒙。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失去了真正的学习兴趣,破坏了宝贵的专注力和内驱力。
孩子很容易厌倦朴素的课堂教学,难以延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0-7岁的孩子必须先通过三维立体的实物来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然后在5-7岁的时候逐渐发展出抽象的逻辑概念。
如果我们总局限于“为什么”或者“有什么用”这个层次,那么世界上很少有比bullshit更有用的“学问”。
获取知识反馈出的结果不该只是不断提升的分数、考进有名的学校,而是面对未知事物时,探索的兴趣与掌握的能力。
有位爸爸给家里建立了一条奇怪的规则——家人做了任何“对”的事情都没有奖励。
孩子学习好不会被夸奖、跆拳道拿了奖不会被奖励……爸爸问孩子:“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孩子那时还不到4岁,但却说:“我知道啊,因为学得好本身便是最大的奖励啊。”
学习本身是每一个人的权利而不是义务,但现代父母的做派、思维方式和方法却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种义务。
我学得好你在给我点补偿,因为学习是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我克服了痛苦,我弱小的心灵需要被安慰。
可孩子又是怎么知道学习是很糟糕的呢?正是父母和老师用分数、用前途、用人生联手告诉他的。
一生的成长目标,从来都不是用分数来衡量的。
要知道,在孩子的成长漫旅中,分数只代表一时的成功,如烟火一样短暂。而持久的学习兴趣,却能让孩子获益终身。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