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

区别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是恩格斯提出的“哲学根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讨论过的“究竟问题”,“本原问题”世界的“究竟”是物质存在?还是精神意识?这个问题关乎到“脑子里认识的世界”是否就是“身处其中的现实世界”?从恩格斯的论述来看,我们可以将唯物论的基本特征归纳如下:

1、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2、精神是物质的产物

3、物质的世界是可感可知的现实世界

4、精神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外部世界

唯物论的基本标签:唯一、物质、客观、实在。按照不同时期对“物质”的认识水平不同,唯物论包含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自然原因去解释自然现象,一般把物质的具体形态作为物质概念。近代形而上学,用近代科学研究成果来解释自然界,把构成物质的元素作为物质的概念。辩证唯物主义,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自然观和唯物社会历史观相结合,把各种物质的总和作为物质概念。

我们从三种形态来看,唯物论是经过了两个发展:一是唯物论的应用范围得到了扩展,从用“物质”的观点看自然界,继而用“物质”的观点解释人类社会,现在开始用物质的观点研究人类意识问题。二是物质概念得到了拓展,从物质的具体存在中抽象出“物质”的概念,随着科技发展对“物质”认识原来越深刻越全面。我们基于“唯物论”的立场来讨论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

在很久之前,中国古人对“物与我”、“天与人”做了哲学意义上的区分,这是唯物思想的发端。古人认识到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存在着差异,西方人认识到了“物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的对立,古人通过“天人合一”,“物我齐一”的论述解释了“对立的统一性”。既然是对立的,那么是物决定了我?还是我决定了物?是天决定了人?还是人决定了天?继而探寻“究竟”,是先有了物?还是先有了我?基于这种根本性问题的思考,古人发展出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大概有四种观点:1、自然论,2、元气论,3、崇有论,4、神灭论。

自然论发端于老子,老子说:“道法自然”,这是对天命观、宿命论的反动。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开始对“天意”产生了怀疑。绝大多数还在认为“天意”决定了现实世界的一切,老子说不对,即使是有个“天”,或者是有个“神”,他们都得按照“道”的规律来。“上帝也是不能任性妄为的”。在对道的描述中,老子给我们勾画了一个客观的物质世界,但是具体到“道”是什么的时候,又采取了“强名、强字、强容”的含糊表达。也就是说“道”没有具体的定义,没有任何特殊性的规定性,这恰恰构成了“道”的特殊性。

因此在“老子道学”属于唯物派?还是属于唯心派?历来是有分歧的。“道”的“恍惚”、”无状之状”的特征具有唯心主义思想倾向,“道法万物”的规定性又使得“道”具有了唯物主义思想倾向。有趣的是,基于老子学说,后人发展出了唯心主义的“贵无论”和唯物主义的“崇有论”,近代史上又出现了玄学和科学的论证,两个对立的派别都跟老子有着扯不清楚的关系。

因为“唯物主义”的划分表示是西方人提出来的,只能按照他们的标准将“老子道学”定义为“客观唯心主义”,这是单方面的宣判。谁提出的标准,谁来判断。东汉的王充通过对“自然”概念的阐发,深刻的批评了当时的谶纬迷信学说,使得“自然论”具有了鲜明的唯物论特征。

元气论发端于庄子,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通天地一气也”。在先秦两汉也有很多思想用“气”、“精气”、“元气”来解释宇宙万物,这是古人用自然原因解释自然现象的体现。北宋的张载进一步发展了“元气”的唯物主义思想,万事万物都有由“气聚”生成的,“气”存在“一物两体”的对立统一关系,运动变化是气的基本特征,这种思想在明清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

崇有论发端于老子,老子说:“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魏晋时期王弼、何晏等人抓住了后半句发展处了“贵无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无中生有而来的,无为体,有为用。裴頠撰写《崇有论》进行反驳:“无”是因为“有”的遗失,现在不存在不代表过去不存在,再者“无”是没办法“解生”的,凡是说“生”都是“自生”,自生必定是以“有”为体的。这两派个观点其实的对老子“道”的两种解读,是在讨论“道”的终极归属问题,到底是“实在”的道?还是“虚无”的道?因为老子没有明确的下定义,故此后世对此争论不休,同样的原文通过不通角度的解读,分化出不同的哲学流派来。

神灭论发端于荀子,荀子说:“形具而神生”。相当于回答了“物”与“我”谁决定谁的根本性问题。后世佛教传入,教众宣言“神不灭论”,否认了“形”决定“神”这个唯物观点,范缜撰写了《灭神论》进行反驳:“形”是实体,“神”是作用,作用不能离开实体而存在。是对荀子基本观点的进一步发展和阐述。

我们从理论发展的历程不难看出“哲学史就是一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是两种意见在长期的互相辩论中促进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在唯心、唯物对立的大前提之下,同时还存在唯心论视角下的唯物主义观点,唯物论视角下的唯心主义观点,比如信天命的孔子在学习问题上提出“学而知之”、“多闻”、“多见”、“一以贯之”等观点体现出在认识论上的唯物倾向。辩证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因为马克思将唯物论的观点运用到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认识论的本身。古代的唯物主义往往局限于用唯物论观点解释自然现象,或者是用唯物论观点解释一部分社会现象。

(0)

相关推荐

  • 先知哲思语录: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先知哲思语录: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 《原著连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50)

    原著连载(50) 第六章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特殊使命 (二)在中国共产党内,荟萃了一批自幼饱读四书五经.后来又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如郭沫若.李达.范文澜.艾思奇.侯外庐.张岱年.任继愈等,他 ...

  • 变化的艺术的主页

    首先,我认为不管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是存在局限性的.在讨论唯物论还是唯心论之前,我们先把<易经>的定义捋一捋. 我们说的<易经>,是包括<经>和<传> ...

  • 唯心唯物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思维和存在 何者为本源 物质和意识 谁才是本源 存在决定思维,即唯物主义 思维决定存在,即唯心主义 哲学最基本的派别是: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

  • 紫禁城:上对应星象,下符合风水,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封建时代,天子居住的皇宫被称为"紫禁城",是天下最重要的建筑.可是我们到故宫去游览时会发现,紫禁城里一片红墙黄瓦,根本看不出哪里有紫色.那么没有紫色的皇宫为何要以"紫& ...

  • 农耕立国: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思想的起源

    导语: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并且发展出了本末思想,即认为农业和小手工业是本,而商业则是枝末,所以重农抑商的思想也叫做重本抑末思想.这种思想和政策的存在大大阻碍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致使中国古 ...

  • 香炉的始祖——博山炉与中国古代的升仙思想

    我国自古有焚香的习俗,原因有三:一是信奉鬼神,焚香祈祝以达神明:二是古人席地而坐,燃香草以洁室:三是古代达官显贵,有熏衣染被之习,以显华贵. 有物必有器,在这漫长的焚香史中,香炉作为重要的承载物,即便 ...

  • 中国古代的自然法思想

    自然法思想是最典型的法治思想,自然法原则最重要的法治原则.自然法遵循这样一种观念:国家法律本身,也要遵循自然法这个普遍.最高法律. 老子<道德经>说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

  •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与艺术

    关于人才的选拔.培养.爱护.使用.积聚问题,我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五千多年的中国文明史,应该说关于选用人才方面的内容是其中重要一部分.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q ...

  • 带你了解中国古代几种主要的谋略思想(上)

    --谈古论今话管理之三十六 在古代,中国与西方在管理和策划思想方面有很大的区别,西方在认知.逻辑.概率统计等方面比较发达,而中国在智谋.感悟和情思方面,特别是在治国安民.驭臣掌兵.为人处世.谋事知人等 ...

  • 中国古代几种主要的谋略思想(上)

    --谈古论今话管理之三十六 在古代,中国与西方在管理和策划思想方面有很大的区别,西方在认知.逻辑.概率统计等方面比较发达,而中国在智谋.感悟和情思方面,特别是在治国安民.驭臣掌兵.为人处世.谋事知人等 ...

  • 中国古代的音乐寓言与音乐思想(上)

    寓言,是有所寄托之言.<史记>上说:"庄周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周书里随处都见到用故事.神话来说出他的思想和理解.我这里所说的寓言包括神话.传说.故事.音乐是 ...

  • 中国古代相对论思想

    任侠家诗歌2007年7月15日 中国古代相对论思想. 任侠家.山洞方七日, 世上已千年.袖里乾坤大,  壶中日月长.10阅读前一篇唐伯虎35岁的行书作品,流落于美国,这字传承500多年唐伯虎是明朝中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