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讲座: 第一讲 圣卷问世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

伤寒论》是一本什么书呢?应该说它是一部集医学巨著,文学妙品,哲理宝藏的一本书。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教授曾说,看书要有三只眼,第一是历史之眼,第二是文学之眼,第三是哲学之眼。让我们借王教授的三只慧眼来认识一下《伤寒论》吧!

     一、《伤寒论》的哲学思维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学说。是在具体各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抽象性、反思性、普通性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具有哲学思想的不在少数,仅举几部以说明之。如《易经》中说:“一阴一阳之为道”。是讲的对立统一关系 。“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泰极生否,否极泰来”都是说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是必然的,人们要认识这些规律的存在,就是道。再如《道德经》是老子写的,我总结这本书有三观。
     第一,宇宙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第二,人生观:珍惜自己,与人不争,自足处下,以退为进,以静制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第三,政治观,提出“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事不妄为,尊从民意”。明确说出,天地一体观,其中道是规律,是人们必须遵循的规律,只能认识,不能违背。
    《黄帝内经》是医学典籍。《至真要大论》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博谓之神”。
     以上经文,说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阴阳的对立统一性,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张仲景有洞察历史之深度,有文学八斗的广度,有悟解哲学之高度。尤其他把《内经》《难经》中的理论巧妙地加以演绎,提出自己的科学假说。“六经辩证论治理论”。从两千年的历史验证,经受了历史的重复验证,它是行之有效的,具有哲学思维本质的一本书。伤寒一书的诞生,奠定了他医学圣人的地位。
     二、张仲景其人及所处时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约生活在150-219年的东汉末年。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故后人又以称张长沙,张南阳,因为他的老家是南阳人。年少时受业于同郡名医张伯祖,因学习认真,专心致志,又有天赋素禀,所以当时人就说他“识用精微过其师”,可谓青出于兰而青于兰,医学成就超过了他的老师。上世纪80年代,河南张仲景国医大学办公室主任廖国玉教授,创作的五集电视连续剧《张仲景》,内容详实,比近年播出的张仲景连续剧多了些真实感,大家有时间可以看一下,看后就可以看到他行医的著述的艰辛。
     我们知道,东汉末年,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其中起义,诸侯混战,兵荒马乱,民不聊生,逃荒要饭、背乡离井,啼饥号寒,疾病流行,死亡相籍。曹操的儿子曹植写过一篇“说疫气”,他说:“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衰,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张仲景的家族亦未能幸免,他在自序中说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这是一个多么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啊!其悲残的景象到处可见,而军阀势力,你争我夺,攻城掠地,所谓”攻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目击心伤!
     三、悲悯的情怀,精诚的态度作为一个读书人,一个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仁人志士,在那个残酷的环境中,必然有所思考,必然要有作为。诸葛亮则是“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张仲景的心情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于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当长沙太守的时候就在忙完公务之后就接待病人,在大堂上给人看病,因此后人把医生又叫坐堂先生。医生是很艰苦的,是要有一份仁爱之心,奉献精神的。孙思邈曾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深心悽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往救”。张仲景是这样做的,看一看连续剧就知道这位医学圣人的付出和贡献!
     四、科学的设计多学科的融合 
     张仲景是如何立意构思,设计动笔的呢?六经的产生有《内经》的影子,《内经》是讲经络理论的,经络的起止运行,非常详尽。但张仲景超出了《内经》,发展了《内经》,他巧妙地把六经辩证论作为一种科学假说,大胆提出阴阳脏府经络三焦理论,理法方药,融为一体,丝丝入扣,理法严谨有度,方药用之有效,令人叹为观止。后世医家步其后尘,创卫气营血学说,三焦学说等,而皆受仲景启发,使中医宝库熠熠生辉。其中阴阳贯穿其中,三阴经、三阳经、阳经多实证热证,阴经多虚证寒证,新病一般在阳经,久病多在阴经。阳经病易治,阴经病难疗,其独辟蹊径,取法先贤,传承创新,堪称典范。  
     关于五行的运用,如“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若,益用甘未之药调之”。他从《内经》“气有余,则制已所胜,气不及,则已所不胜侮而乘之,已所胜轻而侮之”的论述,这是五行生克乘侮的理论,演绎于伤寒一书中,取法精妙,端倪可见。         
     脏脏辨证,在《伤寒论》中随处可见。如“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汤主之”,“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啬相博,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故仲景以理中汤治脾家之虚寒,用真武汤调心肾之阳衰,用四逆汤救心阳之式微,用乌梅丸治肝家之蛔厥,历历可数。
     六经辨证,以《内经》为圭臬,来解释三阴三阳,起自何处,走向何方,显何证侯,用何方法。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起于目内眦,晴明穴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止于足小之趾外侧,故头项强痛,乃经脉所过之地。又如“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因为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瞳子髎)其支者,下大迎,抵于䪼 ,下颊车,贯隔络肝,属胆,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肝胆相为表里,肝开窍于目,胆火循经上扰,故头目昏眩,口苦咽干、胆火上炎,津液受伤所致。再如少阴病是心肾阳虚,不能充盈血脉,不能达于四肢百骸,故“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仲景熟谙内经、难经,于经络理论了然于胸,运用自如。
     八钢辩证,为后人归纳而成,在伤寒论中,以阴阳为主为纲,次及表里,寒热虚实,遍及每个章节,学者开卷即见。  
     三焦辩证,源自《内经》详于《温病条辩》,在《伤寒论》书中多有提及,如“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气”。由此可见“热入血室”即“热入下焦”。再如“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欲寐,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等三焦理论,隐约贯穿其中。  
     时空观,是现代名词,时间为宇,空间为宙,所以时空观即宇宙观,属哲学范畴,这一概念是从时间与具体事物运动的一定的联系。中医学具有鲜明的时空观念。如《内经》“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等理论。在《伤寒论》中,六经每篇都有“欲解时”这一时空概念。如“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再如本发热六日 ,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等时空概念来预测疾病,判断疾病。为治疗作前提,仲景运用的炉火纯青,令人叹服。  
     仲景之书,文理精妙,包罗甚广,逻辑严密,推论正确,历经两千年而不衰,历代医者师其法,用其方,屡试而不爽,真神书也。余幼年受学乃祖,诵其文。含咏其义,用之临床,每起沉疴,故敢告后学,望重之,宝之,守之而勿失。(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杨光伦,副主任中医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出生中医世家,自幼跟随祖父杨绍康学习中医,熟读《内经》、《伤寒论》等中医典籍,先后发表医学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4部,带教学生30余人,从医40余年。
     擅长治疗中医妇科病:月经不调,痛经,卵巢早衰,子宫肌瘤,不孕证,慢性盆腔炎等;中医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等;中医皮肤病:湿疹,皮炎,银屑病,过敏性紫癜,红斑狼疮,皮肌炎,斑秃,硬皮病等疑难杂症。
版权声明: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者联系作者授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