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的太多,见识的太少

全文阅读时间约3分钟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纠正和否定自己的过程。对于一个个体、国家或者民族,皆是如此。

这话说的很笼统很抽象,不到一定年龄和阅历,可能非常无感。

今天浏览了一下朋友圈,有几条信息特别感触,零碎地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1

以前看到有关人口方面最具代表性文章的就是人口学者梁建章的。今天看到一篇反驳梁的文章,大致指出了梁只看到了现象,但后果、原因以及应对措施都存在问题。没有细看,但认可作者所写。

纵观人类社会,除特别干扰因素如战争外,人口基本就是一个动态自我调整的问题,根本不需要杞人忧天。

总有人担心,人口萎缩了,人口红利没了,后续发展问题出来了。其实,这不是人口问题,而是主观地将发展问题转嫁到人口上的借口罢了。

一个很简单的实例。今天世界的北欧、曰夲,基本都是低生育率老龄化的社会,人们需要为他们担心吗?完全不必。

正常社会,人口高峰理应也是生产的高峰、社会发展的高峰,人口的红利会创造出相应的社会储备以应对未来的人口低潮期,这是正常社会的动态自我调节。北欧曰夲已经进入老龄化年代,但人们看到没有出现影响社会正常运转的大问题。为什么,因为他们很好地实现了这个动态平衡。但如果一个国家在人口高峰期的社会储备不够,如财富创造、效率提高等,那么人口萎缩期很可能就要面临老龄化的一系列后果。

老龄化本身不是问题,如果有问题,一定是社会发展质量引起的问题。所以思考人口问题,如果将注意力仅仅聚焦在生育上就会显得很浅薄很单一。

人口问题的讨论,反映出另外两个深层问题。一是学者知识面的综合问题,二是知识的价值前提是价值观。梁建章的问题,同样出在这两个方面。

知识分子如果价值观错误,最多只能算知道分子。所以有人说,思想才是第一生产力,非常有道理。

2

最近看到有人讨论圣经的问题,觉得经书中存在一些毛病。

提出问题的人,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本身的问题。

从常识而言,圣经能成为西方人的精神皈依,并由此创造出世界现代文明,这本身已经说明了问题。

爱因斯坦开创了现代物理学,其智商应该超出了绝大多数同代人,然而晚年的爱因斯坦却提出了“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貌似很违和。

在很多人概念里以及接受的教育观念是神即意味着迷信和虚无,所以对爱因斯坦的结论很困惑,有些甚至认为爱因斯坦晚年老糊涂了。然而当你得知另一位大物理学家牛顿晚年同样醉心于神学研究,你还会坚持自己原先的观点吗。

如果你再问自己几个问题,你也许就明白了爱因斯坦的问题。

如,我们身处宇宙到底有没有边界,宇宙之外是什么,时间是宇宙概念吗,到底有没有外星文明,等等。

再如,蚂蚁是二维生物,它们是如何感知世界的;它们能看见正在观察它们的人类吗;如果朝它们洒水,它们的世界会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等等。如果人类是宇宙中的蚂蚁,一切又会怎样,然而实际上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远比地球上的蚂蚁还要渺小。

问过这些之后,你还会为爱因斯坦的结论感到好笑吗?

神,是人类对于未知的敬畏。

3

看到朋友圈一个名叫行云鹤的抖音,讲解了什么是羙国主流社会和价值观。

讲得很好。

最后她的结论就是,在法律许可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自己开心就是。总结就一字:freedom。

也就是,哪怕你穿的奇装异服,只要不违法,不侵犯他人,没人对你指手画脚;哪怕你是博士毕业,只要自己乐意,当个清洁工,没人对你说三道四。

按照某些特定地域的成功学,很多人可能无法理解和认知。这个世界一些人活在别人的世界,一些人活在自己的世界。这就是价值观的差异,也解释了为什么现代以来某些国家能成为世界强国的根本原因。

钢铁侠马斯克今天这么牛掰,不是别的,是因为他的智力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平台。马斯克自己曾说过,如果他一直生活在南非,可能就是一平常人。

布鲁诺发现了日心说,在局限他的年代,只能落得被烧死的结局;图灵出现在自己的时代最后只能悲惨而死。乔布斯只有在羙国才能成为后来的乔布斯,所以他在自己的苹果产品上刻上了那颗让图灵自杀的苹果 ,那是祭奠,也是警醒。

每一个人都可能是天才,不同的是有的人遇到了土壤,有的人撞见了石头。在土壤里,生根发芽的是种子,不能的可能才是种子本身的问题。

所以,古人云,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得方才胜。

4

唯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有句戳破世界的名言:你相信的太多,是因为知道的太少。对于未知世界的认知,换个说法就是,我们很多人理解的太少,是因为盲从的太多,见识的太少。

每一个个体或者国家民族,都存在成长的问题,都会难免犯错。不同的是,犯错之后如何去否定错误,纠正自己,也就意味着不同的成长,意味着不同的结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