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彰:用诗歌的眼向运河望去,向世界传播中国故事
扬州发布记者 王鑫 孔茜 卉君
通讯员 汪滢
7月17日下午,原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中华诗词学会会长,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顾问周文彰教授,登临鉴真图书馆内的“扬州讲坛”,主讲“中国大运河与《诗咏运河》”,并接受记者专访。
《诗咏运河》,一次运河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诗咏运河》是一本关于世界遗产运河的诗书集,收入的94首诗词,都属于中国传统诗词,歌咏了世界遗产运河、大运河沿线城市以及58处大运河世界遗产点,并配以周文彰撰写的书法,以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有方式,展现了运河的悠远与壮丽。
出生在宝应县、喝着运河水长大的周文彰,对家乡、对大运河怀有深厚感情,对运河历史文化情有独钟。大运河遥远的涛声,已镌刻在他的记忆深处,流淌于他笔端的韵律之中,与他的血脉融为一体。这些用诗词定格的运河印记,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财富,更是世界运河城市文化的一页。
2017年,周文彰被聘请为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顾问。由此,他萌生了诗咏运河的想法,以安放自己的运河乡愁以及身为顾问所肩负的责任。其后整整3年,笔耕不辍。
正因为此,《诗咏运河》成了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秘书处重点打造的大运河文化项目之一。扬州,中国大运河的肇始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城市,还是WCCO的总部所在城市,推动世界运河历史文化的传播更是责无旁贷。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诗咏运河》采用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印制,以古籍线装形式出版;将中国传统诗词与书法、摄影相结合,而且书中不少地方采取了中英文双语编排,方便国际读者阅读。
用诗歌的眼向运河望去
中国大运河,从春秋时期开始修筑,隋朝全线贯通,唐宋日趋繁荣,元代截弯取直,明清疏通加固,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运河,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中国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
周文彰说,《诗咏运河》这本书从酝酿到成书,是按照一定的框架体系、有计划地用中国传统诗词咏运河,历经三年的时间,把这些诗词用书法作品呈现给读者。特别要强调的是,《诗咏运河》选择从“世界遗产之运河”“中国运河沿岸城市”“中国运河之世界遗产点”三个篇章为着眼点,着力描述运河城市、运河遗产、世界运河之博大宏伟与深远。
《诗咏运河》的三个部分各有艺术特色:
诗咏世界遗产运河部分,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中的6条运河,每条赋诗词1首,以词为主;
诗咏大运河城市部分,35个大运河沿线城市,外加家乡宝应县,共36首,以七律为主;
诗咏大运河世界遗产点部分,将58处遗产点中类似的闸和粮仓归并,共赋诗51首,以词(主要是小令)为主,最后以1首《古风·诗咏运河》结束。
以中国传统诗词形式,逐一描写六条世界遗产运河和中国大运河的36个沿岸城市和58个运河世界遗产点,可谓“一卷在手,风光满眼”。
周文彰足迹遍布国外运河,以及大运河沿线若干座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现状令他心潮澎湃,诗兴盎然。
诗集在热情歌颂人民智慧和勇气的同时,也有一种由衷的悲悯始终隐藏在字里行间。周文彰说,在对运河遗迹的挖掘和文化的剖析中,自己感受最深的是劳苦大众的辛酸和艰苦。“大运河精神内涵里,我们谈得更多的是繁荣,是和谐,是融合,但不应该忘记悲悯。”
“千舟北上止通州,异宝奇珍聚码头”,这里说的是通州。通州是京杭大运河北端终点,南方运来的物资在通州卸下,再通过陆路运到大都城,费尽周折。“积粮防战防灾。拽纤船往船来。三仓窖深体大,几多血汗填埋?”粮仓是运河文化、漕运文化、仓储文化的实物见证,也累积了历代老百姓的辛劳和血汗。其中,黎阳仓建于隋文帝时期并沿用至北宋,按已探明的84个仓窖容积计算,总储量约3360万斤,可供8万人吃1年。纤夫纤道是诗集出现频次很高的意象,“纤道蜿蜒九里长,泥夯石砌若金汤。岁深足迹万千行。”这首《浣溪沙》写的是苏州吴江古纤道,此为江南运河目前仅存的一条古纤道。“背似弓倾身欲倒,汗如雨落土成浆。皇宫谁惜碗中粮?” 2013年,吴江区政府组织对纤道进行了重新修缮,提醒后人不要忘记昔日纤夫的号子声和他们在运河边上的辛酸和苦难。
周文彰说,自己在诗集里也“塞了私货”,不可避免地动情写了家乡宝应以及扬州。《七律·扬州》:“夫差争霸筑邗城,初有扬州古邑名。 吴劈邗沟漕运始,隋连水系远航行。南来棹舞粮船满,北往帆升港口盈。白艳琼花迎帝驾,龙舟直指寺天宁。” 《七律·故乡宝应》:“真如献宝得皇恩,年号为名县贵尊。东荡莲荷香沁腑,西湖闸蟹味勾魂。 干渠静密连江海,公路纵横达镇村。一曲淮腔情已醉,欣看翰墨满家园。”
大运河保护传承与利用:中外各有千秋
对于古老的运河,中外各国都注重了保护、利用和传承,这是一致的。在周文彰看来,共同的方面,都体现在重视开发旅游功能,重视历史文化和文脉的延续,重视唤起人们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奉献的崇敬之情。
不同之处在于,西方发达国家早就完成了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不仅是现代化建设走在我们的前列,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也远远地走在我们前面。像比利时的中央运河,1879年,比利时政府采纳英国工程师艾德文克拉克用船梯替代船闸的设计方案,在一段7公里的河道上设计四座吊桥(船梯),每座船梯将船抬高17米。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它:“四座液压船舶吊桥是工业时代终极水平的杰作。”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与保护往往是一对矛盾,开发利用多,保护少,而且我们是一个大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量大、范围广,任务往往更艰巨。正因为这项工作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与技术水平紧密相关,就注定了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打长期战、持久战。
中国大运河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周文彰说,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已成为运河沿线省市的一致共识,大家都行动起来了。江苏省更是率先发布了《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编制了《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 力度很大,效果也显著。
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在尊重不同运河城市文化个性的前提下,致力于推动世界运河城市互动交流,共享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经验,加强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世界运河城市互利合作,实现运河城市共同发展。
谈到WCCO,周文彰说,这真是一个重大的创意,它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世界运河城市之间影响力越来越大,凝聚力越来越强。今后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让所有的运河沿线城市,都加入进来,共同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做出更大的贡献。当然,首先是要在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国家战略上做出更大的努力,这样示范和样板的效应会更大。
编辑 于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