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人到中年,活得不顺心,多半是看不清这3件事
1905年在,日俄战争中,日本舰队在装备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全歼了俄国的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
而领导此次战役的日本将领,正是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战后,日本天皇将他召回日本本土,并为他举行了庆功宴,他也一度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
庆功宴上,在别人的称赞声中,东乡平八郎坐在那里默不作声,他只是把自己的腰牌拿下来给众人看,只见上面写了七个大字:一生俯首拜阳明。
而东乡平八郎俯首拜的阳明,正是明朝时的圣贤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
王阳明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他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都卓有成就,所以他也是被称为中国历史上除去孔子之外的为一圣人。
王阳明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王华是明朝成化年间的状元。他父亲从小对他充满了期望,希望他也能像自己一样考取功名成为状元。
但王阳明从小就有自己的想法,他不想成为状元,他只想做圣贤。这在当时是一种离经叛道的想法,他也被很多人嘲笑过,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个怪人。
一心只想做圣贤的王阳明,早就厌倦了科举考试中的四书五经,它开启了一条与别人不同的悟道之路。
但他的父亲迫于世俗的压力,还是要让他考科举,终于在28岁的时候,王阳明考取了功名,并入朝做了官。
想法与众不同的王阳明,在仕途上注定会充满坎坷。34岁那年,王阳明因直言上书,得罪了大太监刘瑾,被贬贵州龙场成为一名驿丞。
所谓“祸兮福所倚”,在那个荒蛮之地,王阳明终于在某一天的夜晚,悟到了他日思夜想的“道”,“百死千难,但为此心。黑暗之中,万丈光明!”那个夜晚也被永久地载入史册,史称“龙场悟道”。
从此之后,“致良知”的心学成为了王阳明人生中,无往不利的制胜法宝。凭此法宝,他平定宁王叛、成功剿匪,一个文臣却取得了从无败绩的战功,靠的就是这个成功法宝。
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被广泛地传播和发扬,他的心学除了在中国,在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也有较深的影响,前面提到的东乡平八郎就是他的忠实门徒。
今天我就来分享一下王阳明的处世智慧,如果你人到中年,过得不顺心,多半是看不清这三件事,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心不唤物,物不至
很多人时常在会抱怨,当下的生活充满了困难,周围的环境也是一团糟。
在王阳明看来,你所遭遇的一切都是你内心的投射,天下无心外之物。
在《传习录》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南镇观花”。讲的是王阳明同学生一起去南镇游玩,游玩时一位学生指着花树问他:你说天下心无外物,那这朵开在深山里的花,它跟我的内心又有什么关系呢?
王阳明回答说:你在没有看到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和你的内心都处于平静的状态。但当你欣赏这朵花的时候,你内心充满了喜悦之情,体现在花上就是这朵花的颜色更加艳丽了。
“心不唤物,物不至”,如果你的内心摒弃了世俗的繁琐丑恶,相信这个世界充满了美好,那你周围的一切就都是美好的。反之,你的周围会是一团糟。
不懂得放下执念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有时候我们在人生中会犯一些错误,有的人犯错后就会把心思始终放在后悔之中,不懂得放下,这样他的人生也会充满了沉郁。
王阳明的学生曾经问他,如何才能把心中的杂草清除掉。
王阳明回答说,心中有杂草,当然要应该清除掉,但是偶尔有一颗没有清除掉,也不要放在心上。如果你老是盯着那颗没有被清除掉的杂草,那么你就会杂念重生,容易被情绪控制住。
这也是很多人无法摆脱现实忧虑的原因所在,他们总是沉浸在对错事的悔恨之中,不懂得放下。
正所谓,不要被打翻的牛奶所哭泣。有些事情太过于执念,就会扰乱生活的节奏。试着放下,你便会发现生活的柳暗花明。
太在意得失
王阳明说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
这句话是在告诫人们,不要老想着得到什么,功夫在于减不在于增。减掉一些欲望,你就能够回到良知本体了。
人到中年,更应该给自己的人生做减法。减去内心对于不必要物质的渴求,减去心里的虚荣,把精力专注在事业和生活上,这样你就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
现代人大多数的痛苦,都在于对物质的渴求。他们为了外在的东西终日奔波,欲望不断膨胀,甚至还要去透支未来。
这些欲望又会使自己变得异常焦虑,患得患失,失去了内心的安宁,成为了欲望的囚徒,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
所以,人到中年不要把得失看得太重,守住内心的安宁,才能获得幸福的人生。
如今王阳明的智慧,早已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几百年来,影响了无数人,也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张居正、曾国藩、梁启超、稻盛和夫等人,都是阳明心学的忠实门徒。
“欲成大事者,必读王阳明”,王阳明的智慧能够剥除掉你内心的焦虑和迷茫,他的心学更是一切成功的法宝,有无数人验证过心学的神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