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泥与灶心土,都是了不起的中药!

导读:在普通人眼中,中医用药往往不好理解,用些树皮草根昆虫矿物就能治病;而按照现代西医的看法,中药更是匪夷所思,很多中药尽管有效,但似乎并不包含相关的有效成分,比如白芷、防风、麻黄等治感冒的药并没有杀毒抑菌的成分,这与现代药理学似乎并不相符。
那么中药为什么能治病呢?让我们从井底泥和灶心土说起~
中药治病的原理
其实中医用药完全是用药的性味,用药的寒热温凉等偏性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来对应调节人体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盛衰,是通过帮助人体功能恢复正常,然后让人体自身祛除病邪,从而保身长全,并非现代西医用药使药物有效成分直接针对病毒起效的路子。用西医的眼光来看中医中药,就像让牧师来考核和尚,完全一无是处。换句话说,中医是“治人”,西医是“治病”,中医为了救人而治病,而西医常常为了治病而伤人甚至杀人,很多癌症患者化疗至死就是典型的例子,对病灶的穷追猛打,往往伤害了其他脏器和部位的健康。
举例说明,中医有两个著名的用泥土治病的方子,一个是“黄土汤”,一个是“井底泥”。
“黄土汤”源自《金匮要略》,用“灶心土”——即是烧柴火的土灶中正对锅底的黄土——来治疗脾阳虚不统血而导致的便血下血等症。
(灶心土)
这个土还有个很厉害的名字叫“伏龙肝”,“伏龙”为灶神之名,灶神又称灶帝、灶君、灶君菩萨、灶王爷,是民间信奉的五祀之一。宋洪迈《容斋四笔》曰:“伏龙在,不可移作。所谓伏龙者,灶之神也。”称灶心土为“伏龙肝”,是为隐替“灶”、“土”等土俗之称。以“伏龙”隐“灶”之名,以“肝”替“土”之称。《名医别录》曰:“此灶中对釜月下黄土也……以灶有神,故号为伏龙肝,并迂隐其名耳。”当然说得再天花乱坠,其实就是一块烟熏火燎的黄土而已,这块土凭啥能治血症呢?它含有止血成分吗?能加快血小板凝固吗?似乎都不是。西医们马上把黄土拿到实验室去化验,发现里面有维生素若干,矿物质若干,微量元素等若干。。。理论上,这些东西好像不是用来止血的,倒像是补充营养的。。。
“井底泥”名字很质朴,就是水井底部的稀泥,据多部医书和药书记载,可外敷治疗热性疮毒,其效如神。西医们又不服气了,拿到实验室化验,仍然是维生素若干,矿物质若干,微量元素等若干。。。完全没有杀菌消炎止痒的成分,更不含西医包治百病的抗生素。。。凭啥啊?西医们要哭了。
(井底泥)
请中医解释一下吧。其实很简单,为啥这两个病都用泥土,不用树皮草根虫子啊?“黄土汤”治疗的是脾阳虚不能统血导致便血下血。中医理论认为脾属土,土的功能不足了,自然用土来补,以收同气相求之功,而且因为是脾阳虚,所以用热性的土,因此常年在灶中烧炼的土自然是最佳选择,而路边山上的土热性不够。田里井底的土性质寒凉,有反作用,所以这些都不能用。井底泥治热疮,也是同样的道理,肌肉皮肤也是脾胃所主,而疮毒多属热性,因此用很阴寒的井底泥来对治,特别是全身性的热疮,用药外敷的话会耗费大量药材和金钱,而泥土不用花钱,非常经济。
随着城市包围农村的进度一步步加快,很多农村家庭也烧煤烧气,不用土灶了,喝水也是自来水或者用抽水机抽取地下水,灶心土和井底泥都已经很难找到了。但明白了中医用药的基本思路,我们就可以选取其他符合这种性味要求的材料作为药材,只要有了正确中医思维的指导,万物皆可为药。
井底泥与孕妇热病
祖国传统中医认为:发病源头都在五脏,想要五脏好就要摸清五脏的规律。五脏之间生克制化,每一脏在功能上有他脏的资助,不致于虚损,又能克制另外的脏器,使其不致于过亢。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太虚损,则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所以,预防调养老慢病应该五脏同调。
东晋年间,广西勾漏县令的夫人怀孕九个月时感染了重症伤寒,身上发高烧渴,舌苔是黑色的,并且形成了芒刺。
县令把城里的医生都请来了,可治伤寒没问题,问题是孕妇马上要生产了怎么下药呀!看县令急得团团转有个手下觐言,说广东罗浮山的修道医师葛洪医术高明。
县令一听马上派人去请葛洪。葛洪望问闻切后,发现孕妇是伤寒阳明症。于是葛洪吩咐县令找人去掏井底的泥敷在患者的肚脐上,干了再换新。听到这,县令匪夷所思只好执行。葛洪同时开了方子,因为是伤寒阳明症,就开的是竹叶石膏汤,并且在治疗的一昼夜内,使用了十五两五钱的石膏!结果患者的病很快就好了。六天以后,夫人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小宝宝。母亲和宝宝俱无恙。
中医认为,这个井底泥禀地中至阴之气,味甘而性大寒,可以清热,如果是孕妇患了热病,那么把井底泥敷在肚脐和丹田那儿,可以保护胎儿不受热邪的侵犯,不会因为发烧而伤了胎儿。
井底泥
井底泥,中药名。首见《本草经集注》,又名井底沙,《证类本草》为淤积在井底的灰黑色泥土,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具有清热解毒,安胎之功效。常用于妊娠热病,胎动不安,风热头痛,天疱疮,热疖,烫火烧伤。本品采集后,除去杂质和沙石,晒干。
1.治妊娠得时疫病,令胎不伤:井底泥敷心下。(《肘后方》)
2.治头风热痛:井底泥和大黄、芒硝末敷之。(《千金要方》)
3.治小儿热疖:井底泥敷其四周。(《谈野翁试验方》)
4.治蝎毒:井底泥涂之,温则易。(《千金要方》)
5.《证类本草》:“主治汤火烧疮。”
6.《品汇精要》:“主天泡疮。”
7.《纲目》:“疗妊娠热病,取敷心下及丹田,可护胎气。”
8.《东医宝鉴》:“治蝎螫。”
9. 井底沙即井中泥,而具坤体,乃至阴也。盖井中水静而不流,为阴水也。非江湖之水日夜流荡,上薄阳光,为之阳水。所以浸渍成泥,其性愈冷,故能祛大热汤火之毒也。(《品汇精要》)
10. 井底泥禀地中至阴之气,味甘而大寒者也,故《本经》主汤火烧疮。(《本草经疏》)
11. 胎衣不下:井底泥,以鸡子大,井华水服,即下。(《集玄方》)
12. 卧忽不寤:勿以火照,但痛啮其踵及足拇趾甲际,而多唾其面,以井底泥涂其目,令人垂头入井中,呼其姓名,便苏也。(《肘后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