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久病入络”学说浅谈间质性肺病之瘀
间质性肺病是一种起病隐匿,病情呈进行性加重,除某些特殊类型外,一般病程均较为漫长的疾病。病变的肺组织中,肺间质、肺泡、末梢支气管及血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在反复持续的炎症损伤和组织修复过程中,肺间质纤维化一步步形成。在此过程中,除呼吸系统症状外,患者往往还会出现轻则舌质暗红、舌下脉络迂曲,重者唇甲紫绀、面色晦暗、胸闷、胸痛、颈脉动甚等瘀证的表现,除此之外,病理及化验室指标还可表现出血粘度增高、血浆血栓素B2升高、毛细血管数量减少等,这些肉眼不直观的表现不妨视为瘀证的隐性表现。
1.“久病入络” 的含义
首先,从时间性上讲,络病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是一个慢性过程。间质性肺病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起病隐匿,呈进行性加重,许多患者就诊时往往已有较长时间的咳嗽、咯痰、进行性呼吸困难等症状,或不伴有明显的呼吸系统症状,而是由查体时影像学异常发现病情,肺脏已经出现明显病变,所以一般来说,不论是从间质性肺病的起病来看,还是从疾病的发展趋势和预后来看,均符合这个“久”字。再者,从空间上讲,“络”一方面仅狭义地指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络脉再加上任督二脉和脾之大络,即十五别络;另一方面,“络”指的是遍布全身、纵横交错的网格系统。《灵枢·脉度》言:“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痈疽》又言:“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指出络脉具有灌注、输布血气于全身的功能。肺为华盖,朝百脉,解剖上,肺内血脉丰富,有丰富的血液灌注。而又因为肺的结构和生理功能,肺久病入络必将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此处“络”还包含第三层意思,即连络。
2. 间质性肺病之瘀
间质性肺病并无与之相对应的中医病名,现代医家常根据表现把其归为“咳嗽”“痰饮”“喘证”“肺萎”“肺痹”等范畴。其中“肺萎”指的是肺脏痿弱不用、气血不充、脉络涩滞,往往见于疾病后期;“肺痹”指的是肺络瘀阻,气血不通,多见于疾病初期肺为邪闭,存在向肺萎演变的可能和趋势。心肺血脉直接相连,肺久病气虚可使心气不足,推动无力,肺之瘀血也直接阻碍了血液的运行,便可形成心脉瘀阻,反过来又可影响气血运行。肝亦为藏血之脏,主疏泄,喜条达,然久瘀气滞,气郁可化火,凝滞煎熬或迫血妄行而致瘀。脾为后天之本,升清降浊,肺气宣降不利,可使气血化生无源,脾痰湿内生,痰瘀之间得以胶着,可以相互转化,进一步滞涩气机,消耗气血;另一方面,脾气虚衰,无力摄血,血又可直接逸出脉外为瘀。久病肾精亏耗,不足以纳气统血,水液失调,进一步加剧了机体气虚气滞的环境,为痰、瘀等病理产物的产生和转化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3.搜剔通络
从“久病入络”学说认识到间质性肺病中瘀邪迁延难愈、兼夹他邪、伤人形质等特点,治疗上便如《素问·调经论》 中所言:“病在血,调之络。”然而,间质性肺病病久,虚、瘀、痰、毒交织,机体处于气虚、阴亏、痰热的状态,其证非一般草木之品可解,“邪留经络,需以搜剔动药”,所以除运用补气、活血之品外,可运用蜈蚣、地龙、僵蚕等血肉有情之品,其性灵动,走而不守,可奏气血宣统、驱邪外出之功,正如叶天士所言:“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