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休闲的来路与去途

导语
疫情之后,旅游休闲向何处去?疫情之下,又该如何看待旅游休闲的历史发展?四位研究者在旅游休闲的政策端、产业端、理论端等都极具代表性,向历史的深处做了一次回眸,也向迷离的未来做了一次眺望。
来源:易水文旅(T-newmedia)
 一 

周易水:近代以来,由于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中国人似乎活得都比较紧张。但晚清已降,在文人的作品中以及市民的日常生活中,依然存在不同面貌的休闲方式。在现代休闲价值观建构层面,很典型如周作人、林语堂、郁达夫等人的一些小品文所展现出的,一方面有陶渊明为代表的隐逸文化、晚明小品的休闲精神、当然也包括传统儒释道的休闲哲学思想;另一方面也有古希腊休闲思想、英法休闲格调、日本休闲文化等。可以说,现代休闲实现了中西汇通。从人文精神看,面向未来的休闲文化,我们可能还需要继续坚持内外两个视域。那么,一种面向未来的休闲文化,应该如何继承传统?又如何吸纳外来文明?

宋瑞:休闲就是生活,甚至可以说是生活中最为本真和鲜活的部分。套用林语堂的那句话——“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只要看他怎样利用余暇时光就可以了”。我们甚至可以说,要了解一个群体、一个社会乃至一种文化,就看其休闲生活,看其如何度过劳动和工作之余的时光。一个社会如何看待休闲、如何去休闲,不仅受其文化背景影响,也反映着时代特征。在休闲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也能体会到文化的交融性和丰富性。

中国人的休闲,如同中国人的文化一样,有很强的包容性,是开放的、海纳百川式的。想想看,我们既品味茶也享用咖啡,既有太极拳也有跆拳道和击剑,既有广场舞也有蹦迪,既有地方戏也有交响乐……这种包容性,一定程度上是中华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同时也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产物。

近些年,我们更加重视继承、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这是非常必要的,也会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尤其是休闲生活中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我们也许更需要在精神追求层面往传统文化里去寻根,享受求闲适、有情趣、有格调的生活,我们也需要在具体活动层面去学习传统技能,不管是书法、戏曲,还是八段锦、抖空竹。

高舜礼:休闲文化是一个有趣话题。你所提及的20世纪以来的休闲文化,有一个较鲜明的特征,就是文人的休闲情怀、休闲观念、休闲审美。站在今天大众休闲的角度看,这种文化只是休闲文化的一部分,或者休闲文化之中的较为高端和精致的那部分。

我们所说的中国休闲文化,应该是大众群体的休闲文化,其培育、塑造与形成的过程,不管是中体西用,还是内外兼修,都应是必然的和自然的。它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就是传承和借鉴历朝历代的休闲文化,如古有曲水流觞、以文会友,今有沙龙雅集、自娱自乐;慈禧太后曾以水果香气熏染寝宫,而现代福建茶乡则发明了烘茶熏香;二是来自世界各国的,无非是欧韵美风、拉丁风情、印度瑜伽、日本茶道之类,就像是选择装修房屋的风格,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三是根植于当代生活的,就是国人当下之休闲态,表现出休闲的时代特征、时代风采、时代烙印,如年轻人“网红”式的休闲,就来自互联网背景下;一些人即是崇尚古典(居室、器具、服饰、雅好),也应是新古典的风尚。

总之,我国国民的休闲文化,应是一个开放大国和复兴民族的休闲心态,自然是要中西兼容、贯通古今。在全世界,它是彪炳东方文化的;在中国,它则属于21世纪的这个时代。

刘家明:中国人吃中餐,西方人吃西餐,中国人喜喝茶,西方人好喝咖啡,这些都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因为文化差异与文化多样性,世界才更美好。

在休闲需求与休闲供给文化方面,同样会长期存在东西方的差异,这是由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以及经济技术条件差异决定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休闲时间越来越多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普遍趋势,建设健康的休闲文化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东西方互相借鉴学习彼此的休闲文化也是一种大趋势,互相取长补短。

曾博伟:休闲是符合人性的存在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早期源头上东西方的休闲并没有太多差别。而且在早期休闲的倡导者和引领者,在中西方都是有文化的精英阶层的,比如希腊的城邦里的享有民主权利的公民和中国的帝王、贵族和士大夫。

但是随着历史演进顺序的不同,中西方精英阶层对休闲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在东方更多表现出一种与儒家“入世”价值相对应的道家以及佛教的“出世”态度,也就是士大夫儒释道互补的价值取向,因而东方式休闲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对自然、对性灵的关注,这在中国文人所描绘的休闲文字中大都体现这种特质。西方精英阶层引导的休闲早期体现了对教会僵化体制的反抗,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人生意义的追寻,后期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快速发展,休闲开始越来越多成为有闲阶级用于“炫耀”的工具,这在凡勃仑的《有闲阶级论》中有很精彩的描述;但也正是有这种炫耀性的导向,使得西方的休闲更多的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而发展出规模巨大的休闲产业,也因此实现了休闲经济的大众化。

中国当下休闲的发展的主体,实际上正是走的近代西方休闲演进的道路。而未来中西方的休闲,会有进一步的合流,这就是除了关注休闲的经济价值之外,休闲对于人全面发展的作用会得到更多关注。在这个过程中,东方哲学里面追求的“天人合一”等更偏向于“静”的休闲与西方现代休闲中更强调运动、参与等“动”的一面可以互补共促,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二 

周易水: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今年是收官之年。您怎么评价《纲要》实施以来的落地效果?未来如果再有类似纲要出台,您会有什么建议?

高舜礼:正当《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孕育的那个阶段,我正在国家旅游局的综合协调司,牵头负责《纲要》编制的立项、调研、协调、起草和推动工作;在其出台之时,我已到中国旅游报社工作,组织开展了若干普及性的宣传工作。到今年底,《纲要》已经贯彻8年,到了施行的结束期。

该如何评价实施状况呢?我认为,一语之评:“中等偏上”。主要成绩有三:最大亮点就是它的出台本身,表明了国家对国民休闲的态度,仅这一点就具史无前例的里程碑意义;其次是传达了国家层面对国民休闲的若干理念、导向、政策和要求,自上而下出台了推动国民休闲的行动计划或促进措施;再是在一些地方和领域推动了国民休闲发展,培育起一定规模的休闲元素和休闲经济。当然,在我国这个一向崇尚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国度,对国民大众灌输休闲理念需要相当的接受过程,休闲产业的培育发展也非朝夕之功。

如果出台新版的休闲纲要,建议重点关注以下几点:一是突破行业和部门局限,出台一部大休闲纲要,而非旅游休闲纲要;二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休闲理念,培育健康向上的休闲文化;三是发布休闲产业投资指引目录,加快制订休闲服务标准,推进休闲核心产品开发;四是健全和完善假日制度安排,切实落实带薪休假;五是扶持和引导分时度假,推动和提升国民休闲消费;六是创新休闲发展扶持政策,如可否将部分休闲康养的消费支出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主要是基于治“未病”和促进全民健康的考虑。

曾博伟: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民休闲旅游纲要(2013-2020)》最大的价值在于以国家的名义向全社会提出了“休闲”的命题。这也表明伴随全社会总体告别短缺时代,“休闲”不再成为“负面”的概念,也不再仅仅是“劳动”的补充,获得了自身独立的价值。

在这个休闲纲要中提出的建设休闲设施、丰富休闲业态、完善休闲公共服务等,应该说在多数城市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休闲也因此成为党和政府执政为民,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工作方式。在休闲纲要的倡导下,杭州、成都等地旗帜鲜明地打出“休闲之都”的称号,并没有因此削弱城市竞争力,反而因此更能吸引人才,激发城市活力。

第一版休闲纲要今年就要到期,目前国家层面也可能会着手起草新时期的国民休闲纲要。希望新的纲要,更多关注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之外劳动者带薪休假的落实,更多关注弱势群体休闲权利的保障;在推动不断增加城乡休闲空间之外,更多关注休闲空间的高效利用;与此同时还应该关注信息化时代,工作与休闲合一的新情况;还要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生春秋假等制度的细化和落实。

宋瑞:《纲要》的编制过程我有参与,过程并不容易。从名称到内容乃至具体事项,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期待。就其落实情况而言,因涉及八大方面、很多具体内容,不好用几句话简单概括。

总体来看,在与旅游有关的投资、消费、基础设施、服务完善以及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免费开放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而更具广泛性的政策则效果似乎并不明显。

大家感受最直接的恐怕就是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纲要》里提到,“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引导职工灵活安排全年休假时间,完善针对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的休假保障措施。加强带薪年休假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职工休息权益方面的法律援助”。这方面可能有些地方效果明显,有些地方恐怕并无大的改观。之所以如此,是因休闲涉及很多方面、很多部门、很多问题。

未来如再出台类似文件,恐怕需要调动更综合的力量,从需求出发,从制约人们美好休闲生活的关键问题出发,明确具体落实主体和时间表。

 三 

周易水:现在宏观政策的导向性也比较清晰,在高质量发展的总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格局下,您认为疫情之后旅游休闲的产业发展会有什么趋势?

曾博伟疫情的出现改变了居民的消费习惯,同时也促进了休闲空间从密集到延展的转变,这直接推动了城市休闲、乡村度假空间的形成与强化,同时进一步形成了全域休闲的发展格局。

在城市,室内休闲娱乐场所受限制的情况之下,以城市公园为代表的市民休闲空间保障了市民游憩、健身、交际等基本需求,成为支撑城市休闲的重要载体;此外,文化型、生态型、商业型、复合型的城市中央休闲区成为未来城市休闲快速反弹的区域。

在乡村,2天1晚的乡村度假业态将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城市近郊集文化商业、主题游娱、酒店度假、商业演艺等为一体的微度假商业综合体,以田园观光、农业休闲、文化体验项目为依托,乡野度假为核心的田园度假复合产品,以及拥有观光、购物、娱乐、度假等复合功能的特色旅游小镇等微度假产品都将进一步发展。

在具体的旅游休闲业态上,低密度高频率的自驾车旅游、户外体育旅游、特色民宿和精品度假酒店都有望成为疫情之后快速复苏和反弹的领域。

高舜礼:我认为,进入“十四五”,休闲产业发展可能会有以下特点:

一是市场恢复将国内快于国际。2019年我国国内旅游60亿人次,出境旅游1.55亿人次,其中包括了部分的户外休闲。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进入“十四五”的休闲市场恢复,将出现国内快于国际的特征。

二是休闲市场发育将逐步加快。疫情的爆发和漫延,强化了人们对健康和生命的珍重意识,以及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这对休闲观念的培育和休闲产业的发展是很大的利好。疫情之后,人们将更加乐于参与休闲,包括居家的和外地的。

三是休闲产品将有较大增长。这是10年来发展积累的结果,也是休闲市场需求增长的必然。进入“十四五”以后,休闲产品的较大增长,将既表现在数量与种类上,也表现在诸多业态的融合发展上,还表现在休闲的核心产品上,都将呈现出对应市场的丰富多彩特征。

四是60后群体成为国民休闲的活跃力量。“十四五”期间,60后人群都将先后步入退休行列,他们既有钱又有闲、会上网也会开车、能挣钱会花钱,注定了将是刺激休闲发展的生力军。

五是休闲产业格局初步奠定。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休闲要素日趋完备,休闲产品日渐丰富,休闲企业发育成长,关联产业协作不断密切。“十四五”期间,上述要素将进一步发展,并初步奠定休闲产业的基本格局。

宋瑞:怎么理解经济新发展格局,涉及很多方面。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两个。

一是坚持扩大内需,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我国内需市场的总量规模甚为庞大,且消费已成为实施内需战略的基石。但是,国内需求占总需求的比重、居民需求占国内需求的比重依然不高,供给与需求在结构和质量方面仍不匹配。所以需要持续扩大内需、促进消费。

二是坚持扩大开放,使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不开放,而是不断扩大开放的领域、范围和深度。

在“双循环”背景下,旅游有很大发展潜力。最突出的就是出境旅游消费回流。这从海南免税店的热销便可见端倪。

如何更好地满足有出境旅游消费的中产阶层群体的需求,如何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如何让人们旅游得更安心、放心、舒心,值得目的地和企业思考。人们对目的地和旅游设施的卫生状况、应急措施、退费政策、旅游保险、客流预警与疏导措施等更为关注,短距离、高频次、亲自然、重家庭、微定制、小团游等旅游消费特征更明显。

这些变化都值得关注,并从产品、服务、营销、品牌等方面做出适应。

刘家明:从需求上看,中国是14亿人口的大国,人们可自由支配的经济收入越来越高,休闲度假旅游正成为景井喷之势。

从供给上看,中国地貌类型多样,景观类型丰富,旅游资源在世界上出类拔萃,航空、高铁与高速将出行变得轻易快捷。

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中国休闲旅游业正在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动能转换的动力开关。在双循环格局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认为,中国休闲旅游业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一次跨越和华丽转身。

 四 

周易水:我们注意到,本次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指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那么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您理想中的城市休闲功能应该主要包括哪些品格和调性?

刘家明:城市是区域旅游发展的枢纽和门户,承担着区域旅游目的地的集散功能。从区域旅游目的地角度看,城市强,则区域强,反之亦然。没有强大的旅游城市作支撑,则难以有强大的区域旅游目的地。

原国家旅游局搞过优秀旅游城市的评比,对推动城市旅游做出了很大贡献。后因评比过多过乱,终止了优秀旅游城市的评比。2006年之后,国家旅游局推出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评比,各地围绕这三块牌子发力,造成城市旅游发展的相对滞后。

在这种背景下,十四五重新吹响城市旅游发展的号角,下决心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方向正确,让区域旅游从局部高质量发展到整体高质量发展。杭州、成都、南京都是非常优秀的旅游休闲城市,都有著名的旅游景区,都有标志性的休闲商业街区(RBD),如杭州的清河坊、成都的宽窄巷子与春熙路以及南京的夫子庙,都有地方特色的书店、展览馆、博物馆、影剧院、公园、餐饮店、茶吧、酒吧以及夜生活区。

十四五期间,每个城市都应该打造出“一景(景区)、一街(步行商业街)、一廊(一个艺术画廊)”,让每个城市都绽放出异彩,让旅游休闲为城市发展赋能。

曾博伟:上个世纪末,原国家旅游局推动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在促进地方旅游业快速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未来需要更多从休闲的角度来推动城市的发展,因为休闲具有主客共享的特质,既是内生需求,也能吸引外部消费,可以考虑把国家休闲城市创建作为推动城市更新和休闲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具体而言,在新的时期,打造国家级休闲旅游城市,需要考虑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等休闲功能的发挥,要按照《威尼斯宪章》中把休闲作为城市四大功能之一的要求,在城市规划中为休闲预留更多空间;继续改善城市休闲公共服务;除此之外,我们的城市不能只是高楼大厦、整齐划一,还需要有更多的生活气息,有更多的人情味。像成都积极发展街头艺术的做法就值得许多城市借鉴。

休闲街区是城市休闲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未来一方面需要推动休闲街区的业态更新,另一方面要善于把城市更多的犄角旮旯的小街小巷发掘出来,为市民提供更多休闲选择。比如上海今年10月份就推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逛马路节,在小马路上有一些小型的表演,可以喝咖啡,也可以体验特色餐饮和特色购物小店,很值得那些“一本正经”的城市学习。

宋瑞:个人想提醒一下,“十四五”规划建议里,这一条是放在“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之下的“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部分来讲的。上面还有半句话是,“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不管是旅游景区和度假区还是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强调的都是文化底蕴和文化特色。这与你所说的品格和调性有关吧。

在快速的旅游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很多景区、度假区、城市、街区,都存在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的问题。很多地方的设施建设,既没有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地方文化特色也不突出。正如休闲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爱好、个性特征一样,城市的休闲设施、休闲场所实际上也最能反映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特色。

国内外我去过一些城市,越是当地文化特色鲜明的地方,印象越深。不管是赫尔辛基的Oodi图书馆,还是悉尼的歌剧院,不管是成都的宽窄巷子、北京的胡同还是纽约的中央公园、高线公园,都各美其美,可让人深刻体验到当地的文化特色。

高舜礼:我心仪的休闲城市,应是逛一逛之后就想住下来的那一种。

如果再稍具体点,我认为应该有以下特点:一是外表清秀整洁,宜居宜游,能与当地人共处;二是气候与温度适宜,不冷不热不湿,起码每年有2季宜人;三是城市应小、美、文、特,依山傍水,具有突出的个性与情调;四是有的看、有的玩,吃得好、睡得香。

【高舜礼】原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综合协调司副司长,中国旅游报社前总编辑、社长,作为职能司室具体业务负责人推动了国务院赋予旅游部门休闲职能的贯彻落实,组织牵头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起草(至2011年3月),筹划组建了 “中国休闲30人”媒体智库,参与了中国社科院《休闲绿皮书》系列的创刊出版,撰写了若干国民旅游休闲的报告、文章、讲话。

【曾博伟】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多次推动和参与业界休闲产业发展活动,相关代表作有《全域旅游,休闲落实》、《当前休闲度假产业发展的十大特征》、《城郊休闲小城镇发展研究》等。

【宋瑞】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休闲绿皮书》主编,多年致力于休闲理论研究,相关代表著作及论文有《寻找中国的休闲:跨越太平洋的对话》,《带薪假期的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基于全国调查的研究》、《 国内外休闲研究扫描——兼谈建立我国休闲学科体系的设想》、《休闲乃幸福之源 ——何以可能?》等。

【刘家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多年致力于旅游度假、生态休闲等领域研究,相关代表作有《北京市郊区游憩空间分布规律》、《基于休闲体验视角的历史街区旅游复兴:以福州市三坊七巷为例》、《旅游度假区土地利用规划》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