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带微笑的佛教造像何时出现
欢迎投稿留言交流
2008年,南京新街口德基广场出土的南朝金铜佛教造像中,佛、菩萨像均嘴角微微上翘,面露微笑。在中国现存佛教造像中,成规模地出现这类微笑的像容,最迟是在5世纪末,主要见于南方长江流域,如四川茂县齐永明元年(483)释玄嵩造像碑正背面二佛。松原三郎基于以该像为代表的四川南朝造像,认为:“南齐初期与北魏太和时期造像的严肃性形成鲜明的对照,看似非常温和。”松原先生明晰地指出了造像风格在南齐初年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只是仅仅用“温和”来描述是不够的,应该同时兼有“微笑”这一显著特征。
德基6号造像局部(费泳摄)
南方佛教造像出现温和微笑这一标志性像容,应首先在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流行,5世纪末伴随着北魏孝文帝改制,大规模北上影响龙门、巩县等北朝石窟造像,与之发生时间相近或稍后,北方陆续在青州、麦积山、莫高窟的造像中得以呈现。“面带微笑”几乎成为5世纪末以后中国佛教造像一以贯之的容貌特征。
既往学术界对5世纪末发生在南方佛教造像中的这种微笑像容,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主要体现在没有明确这种微笑像容的源流,也未将这种微笑与“百济的微笑”加以联系认识。在朝鲜半岛约6世纪的佛教造像中,涌现出一种带有自然温和微笑的像容,被称作“百济的微笑”。在汉传佛教文化圈内,“百济的微笑”是百济自创,还是受到来自中国的影响,这是应当引起关注的问题。
韩国扶余郡军守里出土百济菩萨立像
在东汉至西晋已发现的中国早期佛教造像中,尚不见微笑的像容,但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六朝时期的陶俑时,会发现南方长江流域陶俑的微笑与同期佛像的微笑之间,存在高度的相似性。实物资料显示,陶俑的容貌广泛呈微笑状,这一风气开始于东晋并在南朝得到延续,特别是围绕都城建康出土的陶女俑,“微笑”是其不同于东晋以前俑的显著特征。如南京博物院藏东晋陶女俑、南京西善桥刘宋墓出土陶女俑、南京黑墨营南朝墓出土陶女俑等。
南京博物院藏东晋陶女俑(费泳摄)
炳灵寺169窟北壁 西秦—北魏造像
邺城出土北齐弟子像
成都万佛寺出土南朝佛像
而同为6世纪中期,在青州、南京、成都、麦积山、莫高窟沿线的“南式佛装造像带”上,以“褒衣博带演化式”佛像为代表的南式佛教造像,仍在延续着“六朝的微笑”,可以看出南式造像因素的持续影响力。朝鲜半岛出现“百济的微笑”的发生时间要晚于中国南方,其风格来源显然更应考虑建康或受建康影响的青州地区。
来源:中华书局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