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故事:我和我的“孩子”
【廖思曙专栏】
教育故事——
我和我的“孩子”
原创作者|李云(浙江省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初中分校语文教师)
李云,初中分校语文老师。曾获瑞安市优秀班主任,瑞安市优秀团干,瑞安市优秀教师,瑞安市教师普通话大赛一等奖,瑞安市教师朗诵比赛最佳语言奖,瑞安市主持人大赛一等奖,温州优秀教师,温州市民办学校优秀教师,百佳新温州文化青年,浙江省中学生诗歌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日日辛苦日日忙,抛家舍业进课堂,谁言男儿不知苦,只因师责在肩抗。
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自参加工作至今也有十七个年头了,这么多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班主任的工作岗位上,在育英的这几年而且带的班级也主要是后进生居多,往往后进生都会问题多多,让带班的老师相当头痛,很多老师对这样的学生“避之唯恐不及”。而我却对这样的学生“情有独钟”,因为我知道:那怕是再怎么样的后进生,只要老师对他们多几分耐心,多点宽容,多给他们机会;他们总会有进步的,最终也会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从而转变自己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成为老师的好学生或者老师的得力助手。
我们九(4)班,班上有一位姓“陈”的小男生,这学生的基础差,又不爱学习,因而上课不爱听讲,要不是搞小动作,开小差,就是睡眼惺松,或者找话题打断老师的讲课。这样就导致科任老师上课非常头痛,课堂很难上得下去。还经常和同学打架,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所以科任老师和同学经常在我面前投诉他。针对这种情况,我没有过多地去批评和指责他;每次过来我总是叫他先反思今天有没做错事情或者违反课堂纪律,每次他口头上的认错态度都很好,承诺要改正错误,好好学习,遵守纪律;每当这时我就对他说:“那我就再绐你一次机会,下不为例”。可是转身一回到教室,也只不过半节,或者一节课的时间又立马又打回原型,依然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属于典型的“口从心不从”。但对这样的学生,我依然没有放弃他,只要一有机会我就会找他过来帮我做点小事,一有时间就带他出去外面吃点早餐,大课间的时候和他一起打排球、篮球。晚上大课间的时候还带着他跑步,经常给他带点小零食。让他感觉到老师是注意他器重他的,尽量让他在班上有表现的机会,并且一有机会就在班上表扬他,让他得到同学们的认同,当他违反纪律时我都会耐下心来教育他,提醒他,引导他,给他改正的机会。就这样经过了半个学期的引导教育,这位老师眼中的顽皮同学,不但克服了违反纪律的坏习惯,而且学习态度认真了,成绩也有了提高。所以,成长中的学生总免不了犯错,作为当老师的不应是一味地责怪学生,而是应该多一分耐心,多给他们一份机会,让他们在老师的关怀和引导下成长进步。
班上还有一位姓“张”的同学,家庭情况比较特殊,很小的时候母亲去世了,父亲给他娶了一个后妈,平时爸爸忙于生意,无暇关心他,后妈又对他爱理不理的;所以在这种缺乏关爱的家庭环境下,造就了他叛逆、冲动、懒散、不合群的性格。平时在学校表现得相当的“突出”,不但不穿校服,而且不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经常是给人一种邋邋遢遢的感觉;容易因小事与同学起冲突矛盾;在课堂上也不认真学习,经常趴桌上睡觉;还有就是听不进老师的批评教育,跟老师顶嘴,不管老师怎么教育,依然还是一副我行我素,自以为是的样子。
刚开始这个学生着实让我很是头痛,但是我坚信,没有砸不开的石头,也没有融化不了的坚冰,只要耐下心来,终究能让他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于是我改变了直接批评教育的方式,从而采取“迂回”的教育路线。首先,我每天早上都会特意地关心一下他的仪容仪表,比如头发没梳理,衣服有点邋邋遢遢的,脚穿拖鞋的时候,我都会用间接、善意的方式提醒他应该注意自己的形象;刚开始并没有什么效果,但是我坚持了两个星期下来,发现情况有了改善。因为老师耐心引导,让他感觉到自己还是有受教师关注的,要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我知道他喜欢写作,我就充分利用他的长处,尽可能给他机会表现自己,先是让他负责起班上每个月的班级文化和班级名片的布置,然后鼓励他参加学校和区里面组织的作文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于是我抓住机会在班上大力表扬他,突出他对班集体的贡献,他在班上的地位就有了很大提高,同学们也都接纳了他。这样一来他对读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就大大提高了,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我再指出他的缺点,他也能很乐意地接受老师的意见并改正过来。就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原来让我头痛的学生,现在成了老师的得力助手。
所以,这些年在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当中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我们作为老师对待后进生应多点耐心,多给他们改正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笨鸟先飞,早入林”。
(本文为李云老师原创投稿)